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我国产业内贸易与分工格局研究
我国产业内贸易与分工格局研究作者:尚静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参考文献(52条)1.高露华.张绍江国际贸易19952.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19973.赵文丁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2003(08)4.许丹不同国际分工形式下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分析2002(12)5.韦倩青.李立民中国和东盟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现状分析2005(01)6.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20007.傅江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0028.石小玉主要国际标准统计分类简介-国际标准产业分类9.刘耀威竞争优势新要素-国际贸易标准化规范与实施10.HS在我国的应用11.苑涛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述评2003(01)12.陈莉产业内贸易理论述评13.宋玉华.刘春香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2004(02)14.李俊产业内贸易及其在我国的实践2003(02)15.李俊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2000(07)16.胡永刚贸易模式论199917.李俊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验证1998(09)18.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199619.JamesABrander.PaulKrugmanA'ReciprocalDumping'ModelofInternationalTrade,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No.1194]198320.喻春娇.喻美辞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2003(06)21.史智宇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2003(04)22.DavidGreenaway.ChrisMilneronthemeasurementofIntra-IndustryTrade198323.宋全成加工贸易带动的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2003(12)24.周戈.任若恩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制造业的竞争力1999(06)25.王俊宜.李权国际贸易200326.Forstner.HelmutCompetinginaglobaleconomy:anempiricalstudyonspecializationandtradeinmanufacture199027.MichaelJFarrelIndustryCharacteristicsandScaleEconomicsasSourcesofIntra-Industrytrade1991(04)28.DonPClackRecentEvidenceonDeterminantsofIntra-Industrytrade199329.Torstensson,DeterminantsofIntra-IndustryTrade:ASensitivityAnalysis1996(03)30.KyojiFukaoVerticalIntra-Industrytrade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EastAsia200331.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与成因分析2001(12)32.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2002(09)33.陈迅.李维.王珍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004(06)34.宋泓.柴瑜三资企业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1999(06)35.张建红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1999(04)36.杨圣明.陈家勒.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199937.宋志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200538.曹监平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几点思考2005(09)39.于李娜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2001(05)40.周凤珠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国外贸发展新取向2003(02)41.大卫·格林纳韦.冯雷国际贸易前沿问题200042.杨辰飞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其实证检验[学位论文]硕士200243.雷萌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启示[学位论文]硕士200244.李维我国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学位论文]硕士200445.李海平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2003(09)46.温海锋南北产业内贸易分析2000(01)47.张烨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2001(04)48.金芳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2003(03)49.中国统计年鉴200450.海关统计年鉴200451.PaulRKrugman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198?(05)52.JaskoldGabszewiz.AvnerShaked.JohnSutton.J.EThisse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1981(03)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黄锐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2008中美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在中国加入WTO后呈下降的趋势。这增加了中美两国的贸易调整成本,影响了两国贸易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美国对东亚地区的贸易逆差也随之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从而导致中美之间持续的贸易顺差,并成为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结合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这一时代背景,研究中美产业内贸易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动因、利益来源,指出人均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影响,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表现及其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机制,指出跨国公司和加工贸易对产业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并简要论述了贸易平衡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汇率和地理因素等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随后,本文对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表现进行了分析,指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贸易表现形式,我国加工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贸易增长尤其是零部件贸易的增长则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在中国深化的另一表现。然后,本文运用GL指数和Greenway指数分别分析了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性质,指出中美产业内贸易处于较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从加工贸易与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上看,加工贸易是推动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加工贸易比重变量建立计量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出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加工贸易、人均GDP、贸易不平衡程度、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依存度、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的结论。接着本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按中美总体、高、中、低技术行业分别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从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经济层面上提出了提升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政策建议。2.期刊论文莫莎.黄锐.MOSha.HUANGRui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的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1)文章以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为视角,分析了加工贸易、零部件贸易的发展现状,并计算了1987~2006年中美主要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中美贸易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文章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实证研究了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美高、中等技术行业及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对提升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3.学位论文周颖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发展研究2007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大量的国际贸易是在工业化国家中间进行的,而且数据进一步表明大部分贸易是在制造业的产业内而不是产业间进行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日益崛起,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的新的贸易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现象同样存在,而且占国际贸易总额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产业内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而言,近年来,伴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相应地有所改善,机电产品取代传统的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同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电动机、集成电路、变压器、电子印刷线路、电子线路开关等机电产品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不仅如此,产业内贸易在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之间以及中国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变以及进出口商品价格差距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出一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该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变化。因此,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以及东亚国家与美国、欧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人们开始对东亚区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模式、日本和东亚各国之间的垂直差异化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以及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中国来说,产业内贸易可以成为中国与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扩大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动机,有效地降低贸易自由化的短期和长期调整成本。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以及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新一轮产业分工重组的浪潮中把握机遇,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通过此研究揭示我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供应链和国际分工理论来探讨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竞争力的措施,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从理论上介绍了产业内贸易,分析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给出了产业内贸易的分类及计量方法,利用搜集到的数据计算GL指数分析了目前中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现状。通过对我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对本文的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对产业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介绍。先从统计的角度给出了产业内贸易的一般定义,并按照产品的差异程度,将产业内贸易划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又进一步分为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然后介绍产业内贸易产生的经济背景和两类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动因,并说明本文将采用GL指数来测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给出了区分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最后,还对国际贸易的新趋势——产品内贸易作了大概介绍。产品内贸易是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是由在国际范围内的产品内分工带来的零部件与组件等中间产品贸易。同一产品必然属于同一产业,因此产品内贸易也可看作是产业内贸易的特殊形态,是产业内贸易的深化和细化。第三章介绍的是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情况。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在进出口贸易中,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及其比重都非常大。对制成品分类来看,中国资本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得到初步成效,也表示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进行动态转变。但进一步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重要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依旧以占有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这表明中国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第四章具体分析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之间、与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以及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之
本文标题:我国产业内贸易与分工格局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8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