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我国产业内贸易研究——以机电产业为例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产业内贸易研究——以机电产业为例姓名:赵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刘琦20050610我国产业内贸易研究——以机电产业为例作者:赵丽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参考文献(44条)1.参考文献2.保罗·克鲁格曼.莫里斯·奥博斯特费尔德国际经济学19983.佟家栋国际经济学20004.佟家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5.吴建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19976.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1993(07)7.鲁明泓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与评估[期刊论文]-国际贸易问题1994(5)8.李俊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验证1998(09)9.刘勇需求下降的因应之道--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因素的实症分析1998(12)10.杨建宇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1999(04)11.周戈.任若恩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制造业的竞争力1999(06)12.岳昌君遵循动态比较优势一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对比实症分析2000(03)13.许统生布兰德--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及拓展2000(07)14.杜杨中国行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200115.赖瑾瑜论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与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期刊论文]-国际贸易问题2001(6)16.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期刊论文]-国际贸易问题2001(12)17.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经济2002(9)18.刘琦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2002(zk)19.王雷刍议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200320.郑理明.王雷关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期刊论文]-企业经济2003(8)21.赵文丁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3(8)22.张建新从自由贸易走向战略博弈--读《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期刊论文]-美国研究2003(4)23.林彬乐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检验:中国的例子[期刊论文]-企业经济2004(6)24.苑涛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述评[期刊论文]-经济评论2003(1)25.赵志刚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期刊论文]-世界经济文汇2003(4)26.史智宇东亚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研究--对发展我国与东亚产业内贸易的政策思考2003(09)27.杨燕青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995(05)28.崔永菊出口贸易引擎作用衰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国际经贸探索1999(2)29.茹玉骢规模报酬递增视角下的国际贸易理论述评30.张建红对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探讨1997(06)31.于李娜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期刊论文]-国际经贸探索2001(5)32.张建民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介评1992(12)33.杨建宇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1999(04)34.孔庆锋我国的外贸现实与理论调适[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35.戚自科论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期刊论文]-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9(1)36.苗迎春理性看待中美贸易不平衡200337.胡倩国际贸易理论与贸易结构2000(05)38.魏静.胡越强透视中美贸易摩擦:利益集团从中作梗200439.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期刊论文]-国际经济评论2003(6)40.陈振锋.吴莹.汪寿阳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的统计分析2004(04)41.杨启善WTO及其对我国机电产业的影响[期刊论文]-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2000(2)42.李慧芬中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2003年形势展望2003(02)43.魏杰.张桂鸿入世后中国传统产业战略调整2004(05)44.顾彤彤中国出口产业的调整方向2004(05)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马征.李芬.MAZheng.LIFen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我国贸易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3)本文基于我国1992-2003年间的数据,对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进行检验.首先将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与垂直型两类,考察了产业间贸易、两种类型产业内贸易结构的演变.然后探讨了贸易结构的这种演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贸易结构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具有增加趋势;产业间贸易比重略低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但呈现减少趋势;水平产业内贸易比重一直较小.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程度密不可分,并且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2.学位论文马征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演进机制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2007贸易模式的决定及其发展问题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考察一国进出口产品的贸易格局、决定因素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新贸易理论针对当时工业化国家中大量存在的同一产业内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双向贸易现象,对贸易模式的决定问题做了不同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按照新贸易理论,在以规模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化生产中,国际贸易的模式不再仅仅由建立于要素禀赋或技术差异基础之上的比较优势来决定,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方式、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等都成为决定贸易模式的原因,而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大量出现。新贸易理论的这些解释给后发国家冲破所谓“比较优势利益陷阱”,实现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升级带来希望。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新贸易理论的早期研究主要基于工业化国家的经历,较少涉及到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动态发展问题,更未有围绕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深入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尝试性地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产业内贸易演进纳入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框架中,从理论上揭示经济发展对贸易模式演进的决定作用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些具体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贸易模式的发展状况及其演进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给出政策建议。在理论上,本文从产业间-产业内贸易模式演进的宏观因素和微观机制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在对贸易模式演进的宏观因素分析中,本文论证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模式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关性,以及贸易模式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升级、工业化发展战略转换等经济结构的变化而演进。在对贸易模式演进的微观机制分析中,本文改进新增长模型,首次提出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决定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长期增长的内生变量和微观基础,并且主要有三种机制推动了产业内贸易的演进,分别为:资本积累机制、技术扩散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具体来说,资本积累机制可概括为:资本积累→市场规模扩大→产业内贸易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一方面通过增加投资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增加本国生产的多样性产品种类数量,扩大本国产品的供给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结构相似性能够扩大国内需求市场规模,这两种市场规模的扩大都会带来产业内贸易的增长。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两个不同层面,其演进机制可统一概括为:技术进步(技术扩散、技术创新)→市场规模升级→产业内贸易增长。其中,当技术进步是非对称性国际技术扩散的结果时,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生产的新产品种类数量增加,欠发达国家的模仿成本将不断下降,产品转移率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欠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转移来的产品数量增加,其通过模仿所获得的经验积累也增加,生产率不断提高。模仿和学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本国在产品生产范围扩展的同时产品质量也得到升级,即带来市场规模的升级,产业内贸易增加。而当技术进步是本国企业为取得最大利润而进行技术创新的结果时,不仅本国产品生产范围扩展和产品质量升级,而且这些新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领先技术水平,能够在高新技术产品上形成竞争优势,从而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在实证上,本文分别从中国贸易模式的演进趋势和演进机制两个方面对前面的理论进行检验。在演进趋势的检验中,本文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模式演进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纵向考察,然后对经济发展水平与贸易模式演进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其中,纵向考察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模式演进确实存在产业间贸易比重逐渐减少、产业内贸易比重逐渐增加的趋势。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贸易模式演进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且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产业内贸易比重的增加。在演进机制的检验中,本文以资本积累、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等因素作为自变量,利用中国产业层面上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对产业内贸易演进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资本积累机制对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长期增长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上,而不是表现在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作用上。技术扩散机制对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长期增长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以及中国对包含先进技术产品的进口都带来了产业内贸易的增长。技术创新机制对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长期增长也有一定推动作用,不过是这三个机制中发挥作用最弱的一种。最后,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及政策建议,以期能够推动这些演进机制更好发挥作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3.期刊论文高敬峰我国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比较分析-商业经济2004,(3)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活动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贸易参加国通过产业内贸易不但获益更大,而且国内的收入分配变化较小.据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数据显示,我国从事着较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但实际上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仍然有比较优势.4.学位论文关欢欢10+3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的产业内贸易研究200820世纪末,以“地缘优势”为载体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东亚地区为了寻求自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适应世界经济竞争的需要,10+3区域经济合作应运而生。近年来,10+3地区在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呈现出从传统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的新趋势,加强对这一趋势的研究追在眉睫。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应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生在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即发展中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向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就意味着国家之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着反向的关系。但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这种要素密集度相似的货物的双向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非常迅速,有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世界贸易主流的趋势,这显然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贸易理论。这种理论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更接近于贸易现实。本文研究10+3地区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意义在于探索本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和客观规律,以期能够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通过有目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形成中国在区域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到目前为止,10+3地区各国贸易结构上已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以资源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电器设备、计算机、机械、纺织等产业内贸易为主。由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减少各国贸易自由化时的经济调整成本,扩大区内贸易,增加经济一体化的绩效,所以选择此课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10+3地区产业内贸易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于对我国长远的贸易和经济发展,甚至对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都将是十分有利的,但同时将使我国面临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地区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应该要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去尽力利用这一趋势,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未来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形成,这也是研究这一课题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所在。本文的结构安排大致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意及思路。第二部分: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研
本文标题:我国产业内贸易研究——以机电产业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8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