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16-18世纪)•自由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1776)•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1817)•保护贸易理论•相互需求理论•约翰·穆勒(1848)管理贸易理论20'70年代•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1933)•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20世纪30-40年代)•中心—外围理论•普雷维什(1950)•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李斯特(1841)•保护关税论•汉密尔顿(1791)•里昂惕夫之迷•里昂惕夫(1953)•需求偏好理论•林德(1961)规模经济理论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理论•20'70-80年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20'70-80年代战略贸易理论布兰德、斯潘塞20'80年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1966)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框架图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1绝对优势理论•2.2比较优势理论•2.3相互需求理论•2.4比较优势的度量指标2.1绝对优势理论•2.1.1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2.1.2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2.1.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2.1.4绝对成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2.1.5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模型•2.1.6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59年《道德情操论》;•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2.1.1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2.1.1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重商主义英国工业革命英国工业快速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提倡推翻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重商主义思想绝对优势理论(自由贸易理论)①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可贸易产品。②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③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④两国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⑤规模报酬不变。⑥完全竞争市场。⑦无运输成本。⑧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2.1.2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一)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评:①对重商主义财富观的批评②对重商主义借贸易顺差聚敛财富观点的批评③对重商主义零和游戏规则的批评④对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批评2.1.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二)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观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应该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使各国都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2.1.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三)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2.1.4绝对成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绝对优势,是指一国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国,或者说,一国可以比其他国家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衡量一个国家绝对优势产品的方法:1)劳动生产率2)生产成本假设两个国家是:中国和美国;两国生产的两种产品是:大米和小麦。假设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100人。假设两国生产技术不同: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大米,中国可以生产100吨,美国可以生产80吨;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小麦,中国可以生产50吨,美国可以生产100吨。•根据以上资料,试判断中国和美国在哪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2.1.4绝对成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大米(人均产量)小麦(人均产量)中国10.5美国0.81大米(生产成本)小麦(生产成本)中国12美国1.2511)劳动生产率法:2)生产成本法:国家小麦产量(吨)劳动时间(天)布匹产量(匹)劳动时间(天)美国120100100100英国12015010050表2-1分工前2.1.5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模型表2-2分工后2.1.5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模型国家小麦产量(吨)劳动时间(天)布匹产量(匹)劳动时间(天)美国240200英国400200表2-3按120吨小麦/200匹布交换后2.1.5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模型国家美国分工前美国(分工后)英国(分工前)英国(分工后)小麦(吨)120120120120布匹(匹)100200100200•结论:两国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后,世界总产出增加了;进行国际贸易后,各国的贸易所得都提高了。2.1.5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模型2.1.6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1)贡献:•斯密从生产领域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2)局限性•只说明在生产上各具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获得利益,这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不具有普遍意义。练习国家服装(单位)劳动投入(小时/人)酒(单位)劳动投入(小时/人)分工前甲国118120乙国125118分工后甲国乙国交换后甲国乙国国家服装(单位)劳动投入(小时/人)酒(单位)劳动投入(小时/人)分工前甲国118120乙国125118分工后甲国2.1138乙国2.3943交换后甲国1.111乙国11.392.2比较优势理论•2.2.1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2.2.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2.2.3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2.2.4比较优势理论模型•2.2.5比较优势理论简评•2.2.6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关系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年)•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废除《谷物法》•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2.2.1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2.2.1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对资产阶级不利英国《谷物法》(1851年)英国粮价上涨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工业成本增加吃粮开支增加,工业品的消费减少招致外国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出口对地主贵族有利废除《谷物法》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2.2.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除了两国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异而非绝对差异外,其他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的假设基本相同。(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分工原则*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2.2.3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即使一国与外国相比,所有产品在生产上都存在劣势,但是,仍然可以按照“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生产并出口本国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的产品,其结果会在资本与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总量,使贸易各国均获其利。分析一段话比尔盖茨先生无论在编写软件还是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比尔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的速度是秘书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书的2倍。由于比尔盖茨在编程和打字上都强于其秘书,他是否应该自己来完成全部的工作,以节省下每天付给秘书的20美元的薪水。试用贸易理论来解释比尔盖茨先生是否要自己做编写软件和打字的全部工作。2.2.3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优势,是指一国生产单位某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则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三)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判断比较优势的方法有三种:相对劳动生产率法、相对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比较优势的判断:相对劳动生产率法2.2.3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国别大米(人均产量)小麦(人均产量)中国0.60.5美国0.81国别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小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中国1.20.83美国0.81.25比较优势的判断:相对生产成本法2.2.3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国别大米(生产成本)小麦(生产成本)中国1.62美国1.251国别大米的相对成本小麦的相对成本中国0.81.25美国1.250.8比较优势的判断:机会成本法2.2.3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国别大米的机会成本小麦的机会成本中国0.52.0美国1.250.8国别大米(人均产量)小麦(人均产量)中国10.5美国0.81练习•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所有的劳动力都用来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产量是240吨,B国是100吨;要是两国都生产大米的话,A国能生产1200吨,B国则能生产800吨。•试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国家1单位葡萄酒1单位毛呢英国120100葡萄牙8090表2-4分工前(单位:劳动小时)2.2.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举例国家葡萄酒产量(单位)毛呢产量(单位)英国(120+100)/100=2.2葡萄牙(80+90)/80=2.125表2-5分工后2.2.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二)举例国家葡萄酒毛呢英国12.2-1=1.2葡萄牙2.125-1=1.1251表2-6按1:1交换后(二)举例2.2.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结论:两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后,世界总产出增加了;进行国际贸易后,各国的贸易所得都提高了。2.2.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模型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产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产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产品)。2.2.5比较优势理论简评(一)贡献1)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2)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3)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局限性1)忽视了其他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2)是一种静态的优势观念;3)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及贸易双方利益的具体分配问题;4)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分析。讨论:伦敦奥运中国制造65%引发的思考?商品种类类别数量中国制造杯子7类5类毛巾/床上用品19类全部玩具车11类全部别针190类全部服装128类23类毛绒玩具/吉祥物4类全部徽章、腕带和手环18类全部(一)共性•(1)自由贸易理论;•(2)属于供给派。•(3)劳动生产率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4)国际贸易带来更大的利益。(二)区别•绝对优势贸易模型是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个特例。2.2.6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关系2.3相互需求理论•2.3.1相互需求理论产生的背景•2.3.2相互需求理论的内容•2.3.3对相互需求理论评价2.3.1相互需求理论产生的背景补充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年)2.3.2相互需求理论的内容(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贸易利益的分配相互需求强度贸易条件(交换比例)(二)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小麦呢绒(三)相互需求方程式相互需求方程式是指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并相互交换,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的比例。国际需求方程式:DYA=SYBDXB=SXA国B国X产品Y产品(四)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两国的国际交换比例线(贸易条件线)越是接近对方国内交换比例线,本国分享的贸易利益比重就越大;越是靠近本国国内交换比例线,本国分享的贸易利益比重就越小。结论:分析题:假设中国与美国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现给出中国和美国分别生产1单位的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如下表所示。计算机小麦中国100小时4小时美国60小时3小时请问:(1)两国分别在什么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2)如果两国发生贸易,其分工模式和贸易模式是什么?(3)两国发生贸易的世界价格范围是什么?如果给定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哪个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2.3.3对相互需求理论评价(一)科学性①发展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②分析方法有所创新。(二)局限性①没有坚持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②有循环论证之嫌;③用相互需求强度决定贸易条件是有缺陷的;④国际需求方程式缺乏充分的说服力。2.4比较优势的度量指标匈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Balassa)1965年发表论文《贸易自由化与显示性比较优势》,提出:①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②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③贸易竞争优势指数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
本文标题: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