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8章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第八章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8.1国际贸易政策概述8.2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8.3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8.4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含义: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经济、法律或行政手段,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与调解行为。它从总体上规定了该国国际贸易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目标:(1)保护本国市场,防止其他国家对本国的商品倾销;(2)开拓国外市场,促进本国商品出口;(3)获得利润,扩大资本积累;(4)促进本国的生产和产业结构的改善;(5)维护本国对外政治关系的需要,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一、国际贸易政策含义和目标8.1国际贸易政策概述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不加干预,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输出入,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从而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保护贸易政策:国家积极干预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广泛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竞争,同时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政策构成⑴对外贸易总政策:从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出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总的原则、方针和策略。⑵进出口商品政策: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及国内的产业结构、不同商品在国内外的供求情况、物价和就业等因素分别制定的对于不同商品所实行的不同政策。⑶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及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制定的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三、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外贸政策的比较与选择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各有利弊,如何取舍关键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要求。从理论上说,自由贸易政策更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更有效配置,总体上来说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但自由贸易并非完美无缺。一是自由贸易理论是在完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二是自由贸易论的严密理论抽象,在很多时候与现实社会相去甚远;三是自由贸易给各国带来的利益分配有较大差距,以至于完全遵循自由贸易理论,发展中国家总是面临贸易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代表性的保护贸易的理论主张可以总结为三类:一是赞成贸易保护的传统观点;二是赞成贸易保护的新观点;三是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考虑的因素⑴国内外经济实力的对比;⑵本国的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⑶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⑷本国与别国在经济、投资方面的合作情况;⑸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需要。⑹本国国内市场的商品供求状况;⑺本国生态平衡和文化遗产的保留情况;⑻本国的国际收支及贸易差额状况;⑼本国在多边或双边协议中所应中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⑽各国政府领导人的思想和贸易理论。8.2国家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外贸政策的演进中世纪时期鼓励进口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贸易保护自由竞争时期自由与保护贸易并存资本垄断时期超保护贸易二战后初期贸易自由化70年代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重商主义在15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早期重商主义:由政府或国王本人直接垄断或管制对外贸易,采取一系列行政法律措施,严禁奢侈品进口和金银出口。重商主义晚期:工场手工业和航海运输业迅速发展,由管制金银的进出口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用更多的出口来获取贸易顺差和金银进口。他们除了向原料进口提供优惠外,对其他进口货物则实行保护关税和种种限制措施,同时采用各种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奖励出口。该时期西欧各国普遍推行的是典型的保护贸易政策。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各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同,所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完全相同。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如废除谷物法、废除航海法、改变殖民地贸易政策等。美国和西欧: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和商品竞争能力都无法与英国相抗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保护关税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避免遭受英国的商品竞争,因而逐步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二、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三、超保护贸易政策四、战后贸易自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实力空前提高。日本和西欧为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愿意彼此放松贸易壁垒。此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推动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迅速兴起,迫切需要一个自由贸易环境以推动商品和资本流动。具体表现(1)大幅度削减关税(2)减少或撤销非关税壁垒(3)放宽外汇管制特点(1)战后自由贸易化的倡导者是美国(2)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3)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多边贸易合作实现(4)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五、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产业垄断资产阶级和劳工团体要求政府采取保护贸易措施。此外,由于工业国家发展不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迅速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策源地。各国纷纷效尤,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得以蔓延和扩张。(1)贸易保护措施由过去的关税壁垒和直接贸易限制为主,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所取代。(2)贸易政策措施朝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3)贸易保护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双边和多变谈判与协调成为扩展贸易的重要手段。(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实行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背景:特点:六、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1.管理贸易日益成为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2.对外贸易政策与对外关系相结合的趋势加强。3.“公平贸易”、“互惠主义”将代替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4.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5.政府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和鼓励出口成为推动外贸活动的主导措施。6.建立经济一体化,实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管理贸易制度的出现与广泛运用•管理贸易制度: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经贸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或多边贸易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特点:一是提倡贸易自由化,但在自由化的过程中,政府会采用国内立法和对外签订贸易条约的形式进行干预。二是主要采用的是非关税壁垒措施,不违背降低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原则。三是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适度的经济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及管理进出口,控制价格、缓和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核心:以国内的贸易法规、法令和国际贸易协定与条约来约束贸易行为。20世纪90年代后的贸易自由化趋势产生背景:冷战结束、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自由化政策的推行、WTO的成立。主要特点:⑴它是战后以来经济全球化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反映;⑵很大程度上在GATT/WTO框架内进行的;⑶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推动力量;⑷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也是推动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力量。21世纪以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日趋抬头趋势8.3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一、资源导向型外贸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通过出口具有资源优势的一次产品来换取外汇,再将获得的外汇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中间制品、资本物品,由此逐步地推进本国、本地区的工业化。如美国、加拿大(降价、替代品、贸易条件恶化)案例:荷兰病和山西经济二、进口替代政策进口替代政策,就是一国采取关税、进口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等严格的限制进口措施,限制某些重要的工业品进口,扶植和保护本国有关工业部门发展的政策。其目的在于用国内生产的工业品替代进口产品,以减少本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口替代政策存在的问题:(1)进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其发展难免受到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加上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率低下,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难以扩大出口,从而阻碍了进口替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代替了消费品进口,不仅不能减少外汇支出,平衡外汇收支,反而导致国际收支的恶化。(3)由于政策着眼于进口替代工业,对基础设施重视不够,特别是忽视农业的发展,严重削弱国家的发展后劲,阻碍了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三、出口替代(导向)政策出口替代(导向)政策,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来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出口,促进出口产品的发展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三种表现类型:(1)拉美国家的做法,它们一般是在原进口替代的基础上发展出口替代工业,即把出口替代与进口替代结合起来。(2)原来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日益增加对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提高附加值。(3)亚洲“四小龙”,它们地域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装配加工工业。问题:由于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出口,为此而建立的工业严重地依赖于世界市场。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四、横向联合政策(1)组成“77国集团”,商讨贸易、金融、关税、援助、开发等问题,彼此协调力量,争取共同行动。1967年,通过了《阿尔及尔宪章》,决定联合行动以结束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该集团目前约有130个成员国,但仍沿用“77国集团”名称。(2)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战略目标。(3)在国际性经济机构里联合行动8.4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演变阶段与特征类型时期制度导向转变节点进口特征出口特征内向型进口替代1949-1978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高限制低鼓励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混合1978-1992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高限制高鼓励激进出口导向1992-200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低限制高鼓励自由化出口导向2001-20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低限制低鼓励一、极端的进口替代阶段(1979年以前)•建国初期,我国的部门偏向是一种极端的“进口替代”型部门偏向(即在对进口实施较高保护的同时对出口几乎没有鼓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①统一计划管理。由国家计委和外贸部统制对外贸易计划,包括商品流转计划、财务计划、运输计划、包装计基本建设计划、劳动工资计划和教育计划等。并按行政层次下达、强行。②外贸专营。对私营外贸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造,最终使国营外贸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国营外贸企业分为专业外贸总公司(设在北京)业外贸公司(设在各省、市、自治区)两个层次。•2、较高的进口限制:•主要体现在较高的关税壁垒水平上。1950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关税税则规定的算术平均关税达到52.9%,其中农产品税高达92.3%,工业品税为47.7%。非关税壁垒没有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在计划体制下这些措施根本就不需要。这一时期我国的部门偏向开始从极端的进口替代向政府干预较强的“中性”转变(即既有较高的进口保护又有较高的出口鼓励),具体体现在2个方面:1.对外贸易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口限制手段和水平的提高、以及出口鼓励措施的多样化。一方面,中央对整个对外贸易的计划控制有所减弱。以进出口计划商品的逐步减少为例,在出口商品计划中,到1988年,受指令性计划控制的第一类商品下降到21种,受指导性计划管理的第二类商品下降到91种。另一方面,在计划控制逐步削减和取消的同时,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也相应展开。1991年,国务院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出口补贴、在适当增加外贸企业外汇留成的基础上,让各类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同时改变地区差别的外汇留成办法,实行按不同大类商品全国统一的外贸留成比例,以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第二阶段温和的进口替代阶段(1980年一1991年)2、为了避免国际市场对本国产品的迅速冲击和继续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成长,国家在削弱计划控制的同时,又运用商业手段加强了对进口的限制。为了鼓励贸易,国家在较高的进口限制之外,又采取了“抵消性”的鼓励出口政策作为激励。从对出口的较高鼓励方面而言,
本文标题:第8章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