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4)
第四节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进展•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是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这种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二)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产品流动的双向性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又出口。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的可替代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1、林德的偏好相似论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基本观点:出口最初为满足国内需求,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结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越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越大。产品的出口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的•林德认为,工业产品的生产最初都是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目的的,只有随着国内市场扩大,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后,才可能出口。•(1)产品生产初期之所以以国内需求为基础,是因为,企业家•对国内市场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国外市场的熟悉程度,在工业生产初期他们更看重国内市场的获利机会。•因此,他们不可能生产一种在国内无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只有当产品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且企业规模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企业家才会想到扩大市场范围,通过产品出口来获取国外利润。出口是国内市场扩大的结果。(2)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其动力首先来自本国需求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是因为本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问题需要转化,才推动人们去从事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生产规模扩大,只有生产扩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才促使生产厂商向国外出口。•(3)只有国内需要的商品才具有相对成本优势•一种新产品要使它最终适合市场需求,需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国内这种交流成本低,而如果市场在国外,则这种交流的成本会很高昂。•产业内贸易程度决定于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程度林德认为,两国需求偏好越相似,则其间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两国偏好越相似,则一国有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两国偏好越完全一样,则两国的进出口结构也可能一样,一国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国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决定于平均收入水平•他认为,收入水平相似的发达国间偏好相似,决定了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量最大。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发达国与发展国家间,则会因穷国收入分配的不均→穷国中的高收入者和富国中的中低收入者需求偏好的一致→穷国、富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2、市场结构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假定规模收益不变二是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假设前提在当时也许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主流,但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新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即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对国际贸易新现象作出了新的分析。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这些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3、市场结构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1)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同产业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个别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内部经济,是指厂商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不仅是指国内同一产业的扩大而且是指世界同一产业的扩大。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世界上同一产业的扩大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本国厂商生产率提高和成本下降。一般来说,厂商是不必为获得这种外部经济而付费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第一,对那些具有显著外部经济的产业来说,需求和出口市场的扩大可以引起供给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强化外部经济的作用,促使产业的平均成本和价格的降低,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第二,在那些具有相似要素禀赋、成本和需求曲线的国家中,首先进行生产和开辟出口某种产品生产的国家将获得该产业的比较利益,并能通过外部经济的作用来巩固和扩大该产业的比较利益。•第三,为获取具有显著外部经济产业的战略利益和有利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一个国家不能消极地等待偶然的机遇,而应当通过积极的政策干预达到这一目的。•第四,外部经济产业的贸易扩展必然会对本国和外国消费者以及出口商品生产者带来利益,甚至能使外国的生产者得利,但如果它夺走了外国生产者必须的生产份额,则会使其竞争对手受到损害。•(2)内部规模经济、产品差别、需求差别与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众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一国内某种产品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来生产的局面,大型企业进而能发展成为出口商。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作用,每一国的大型企业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产品来,•同时,各国生产的产品又各具特色。产品差异的存在,既是促进企业走向专业化、大型化的因素,从而能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又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了市场,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物质保证。市场结构理论认为,从供给方面看,产品差别与规模经济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产品差别有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前者指不同档次、层次,后者指同一档次下规格、花色的差别规模经济造成:一种产品少数厂家生产,一个厂家只能生产少数产品从需求方面看,也有垂直差别——收入水平决定,和水平差别——主观偏好决定。两国需求偏好可能重叠•两国供给与需求产生重叠时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国显然最易发生。在发展国与发达国间也能发生,因为其供求也存在重叠•3、产业内贸易与公司优势通过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分析,我们知道,产业内贸易的产生除了需求的重叠外,更主要的在于市场结构的原因,即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差别、规模经济。这种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来自某些公司特定的垄断优势。•如果我们考察一个国家的产业和产业内的公司就会发现,某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可能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相对优势,但其中的一些生产具体差别化产品的公司却可能处于产业平均水平以下;而某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可能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相对劣势,但其中一些生产某种具体差别化产品的公司却可能处于产业平均水平之上。这就造成了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内往往既出口同时又进口的现象,即产生了贸易结构的重叠。•如韩国汽车相对于美国汽车产业而言,可能总体上处于劣势,造成了自由贸易条件下韩国从美国进口汽车,但同时韩国的大宇汽车其竞争力却高于国际汽车产业的平均水平,使其汽车能打入美国市场→韩、美两国汽车上的产业内贸易。•二、公司内贸易理论•(一)公司内贸易•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世界银行1991年投资报告估计,就美国而言,至少80%的国际贸易与跨国公司有关,其中大约1/3的国际贸易为公司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属于国际贸易,是因为在公司内贸易中,商品的运动超出了国界,贸易的结果对各子公司所在国的国际收支均产生影响。但是,公司内贸易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又有很大区别,公司内贸易的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进行交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价格是跨国公司的调拔价格。从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大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这反映了同一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二)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内贸易呢?就其直接动机而言,公司内贸易反映了运动公司试图绕过成本过高的外部市场让交易在公司内部进行,以降低交易成本。•跨国公司为什么能进行公司内贸易,是与公司的直接投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际直接投资,就谈不上公司内贸易。因此,应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公司内贸易(内部化)的利益•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掌握市场力量•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内部贸易的定价产生的利益公司内贸易对我国的启示•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开展公司内贸易•我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模式: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的综合商社式生产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综合商社是以贸易为主体,以产品为后盾,以金融为纽带,具有交易、金融、生产、情报、组织协调等多种功能的国际化、集团化、实业化、多元化的跨国公司。它起源于日本,是战后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开路先锋。后为韩国、印尼等国效仿。战后日本为了实现贸易立国、经济起飞,着力增强自己的大企业,其中重要的是允许战败后被解散的大财阀重新合并,组成了内外贸兼营的综合商社。其优势体现在:人才优势――有明治维新开始就从事外贸业务而培养起来的外贸人才内外贸兼营――外贸业务的国内基础雄厚金融支持――大企业集团的股东、相互参股国家优惠金融•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迈克尔.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研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告。2、哈佛商学院浓厚的管理学传统。以往理论主要从经济学、成本角度角度,认为一国只要遵循比较成本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就可获利,各国利益是一致的,强调市场看不见手的作用。波特认为各国、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不完全竞争下各国应致力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获取更多利益,从管理学角度强调看得见手的作用。•(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容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4组基本因素: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组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政府作用1、要素条件与国家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比如:•新加坡处于日本和中东之间的重要贸易航道上,从而使它成轮船修理中心;•瑞士人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瑞士有德语地区、法语地区和意大利语地区),从而使它在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十分成功。要素的分类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它们不仅包括数量,还包括质量、成本的高低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基本要素是被动继承的,它们的产生需要较少的或不那么复杂的私人投资和社会投资。比如自然资源、气候、简单劳动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基本要素的需求减少,靠基本要素获得的竞争优势难以持久。•推进要素需要长期地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才能得到。要创造推进要素,创造机构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推进要素才是竞争优势的长远来源。•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基本因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奋发努力,最终使国家在推进要素上更具竞争力。一般要素和专门要素•一般要素是一些适用范围广泛的要素,如公路系统,受过大学教育的雇员等;专门要素则是指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特殊的基础设施,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掌握光学技术的研究所、专门处理化学药品的港口等。越是高级的要素越可能是专门要素。•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更能为国家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因为一般要素提供的仅是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它们的供给在许多国
本文标题: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