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五章国内商业、贸易与市场(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
第五章国内商业、贸易与市场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扩大二、从旧式商业到新式商业四、近代商业市场的三重结构三、商帮的兴衰和商业组织的变迁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扩大(一)农产品的商品化、专业化(二)手工业和近代工业的兴衰(三)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四)商路的变迁(五)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增长(一)农产品的商品化、专业化1.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展棉花:明代,棉花种植不断扩展,苏、松等府已成为集中产区。清代,原有产棉区进一步发展,山东、河南、直隶、湖北成为重要产棉区。近代以来,上述重要产区棉花种植进一步扩展。蚕桑:元代以来,种桑养蚕不断收缩,北方各省尤盛。明中叶以来,杭嘉湖地区却成了蚕桑的集中产区。珠江三角洲是另一重要产区。2.粮食作物的商品化明代以来,“苏杭熟,天下足”已不再,明中叶,已有“两湖熟,天下足”说法,两湖、江西成为重要粮食产区,清代,四川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四川系天下第一产粮区”),而东北则是近代兴起的粮食产区。玉米、番薯种植的推广。玉米:明中叶引入,清乾隆道光年间为玉米种植的最重要时期,清末民国初年北方地区玉米种植进一步扩展。番薯:明中叶引入后,便迅速在南方各地得到推广;清乾隆年间北方各地也大规模推广种植。(二)手工业和近代工业的兴衰1.手工业丝织业:宋代,丝织生产分布广泛,北方又比南方较为发达。元明时期,北方地区丝织业地位下降,丝织生产开始向少数地方集中,明代,以江南、四川阆中、山西潞安及闽粤等地最为著名。入清以后,山西、四川的丝织业地位下降。丝织业继续向南方集中,江南成为最主要的丝织业中心。近代,手工丝织业继续发展。棉纺织业:明代,棉纺织业已普及各地,江南则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府“以棉布衣被天下”)。清代,除江南棉织区外,棉纺织业向北方推进,发展起几个新的棉纺织集中区(山东、河南、直隶)。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在各棉织区中形成几个更为集中的产区,如河北的高阳、宝坻,山东的潍县,江苏的通州等。明清时期,其他手工业,如冶铁、陶瓷、制茶、制糖、制盐、造纸等都有所发展,形成一些集中产地。近代,一部分手工业衰落,另一部分则有进一步发展。还有一部分新型手工业的兴起。2.近代工业18941911/1914192019361947/1948国统区,1936年币值关内东北产业资本总额12155178673257929554593444463654992外国在华企业资本540610212513300019592437583473414官僚资本4757478076695219892523529420079民族资本1992287415797715974445100161499近代产业资本估值单位:万元19201936农业10494941450506工业543396973347手工制造业426059640629近代化工厂制造业88287283073矿冶业2905049645近代工农业总产值估值单位:万元(三)商路的变迁明代:长江(主要在中下游)、大运河、沿赣江南下过庾岭到两广、沿海的南洋航线。主要是南北贸易。庾岭宋:“一夜东风吹石裂”、“细雨梅花正断魂”。(苏轼)明:“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清代:东西贸易:有重大突破,尤其是长江一线,其次是珠江水系,尤其是西江船运。南北贸易:大运河仍是重要商路,但乾隆后运河淤塞,逐渐走向衰落。长江以南南北交通有两条干线:一由江西赣江南行,过庾岭,经北江到广州。另一路由湖南湘江南行,过桂林,沿西江到广州。北洋航线的开通。近代:通商口岸——腹地。上海——长江流域广州——珠江流域天津——华北、西北、东北大连——东北(四)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化发展的区域以及重要商路沿线,大量工商业市镇和城市兴起。江南市镇:分布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北方重要商路上的市镇:淮安、临清、德州、周口、赊旗、北舞渡。近代,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国内工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沿海及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重要交通沿线和工矿业区新兴城市大量兴起。传统商路衰落后,一些城市也因之而衰落。(五)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增长184018691894190819201936国内生产商品5.258.5310.8617.6064.05116.55平均年增长率——1.690.973.5111.373.81进口洋货净值——0.751.814.398.4911.16平均年增长率————3.596.535.651.72全部商品5.259.2812.6721.9972.54127.71平均年增长率——1.691.254.0210.463.60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规元亿两020406080100120140184018691894190819201936国内市场的扩大旧式商业、新式商业的区别1、在交换中的地位:前者独立于生产者;后者从属于产业资本。2、利润来源:前者来自于不等价交换;后者来自产业资本家利润的让渡。3、生产关系:前者投资者多为享有特权的商人,雇佣者与被雇用者之间具有浓厚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后者则为新式商人。4、经营方式:前者多工商兼营、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后者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经销、包销、代销,批发业务的发展)。二、从旧式商业到新式商业旧式商业以盐、粮食、丝、茶、布、木材等行业为最著。近代,当新式商业兴起和发展起来以后,旧式商业仍在广泛的范围内存在。(一)旧式商业的兴衰1.国内市场的扩大与新式商业的崛起甲午战争前,中国许多旧有的手工制品因敌不过外国同类机制品而日趋衰落,经营这些手工制品的商业行业也随之衰落。与此同时,因进出口贸易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商业行业逐渐壮大起来。甲午战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中国资本主义新式商业进一步从沿海向内地扩展,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二)新式商业的兴起和发展(1)买办商人自立商号经营新式商业;(2)从旧式商业转化而来;(3)新兴的商业行业。2.形成的主要途径多与进出口贸易相关,其中经营进口商品的多称字号,经营出口商品的多称行、栈。主要有:棉布业、五金业、百货商业、西药业、丝茶业。3.主要的商业行业棉布业规模:1850年前后,上海开设第一家专营洋布的清洋布店同春洋货号,1858年发展到十五六家,并成立了洋布业同业组织——振华堂洋布公所。1884年为62家,1900年为130余家,1913年二三百家,1919年514家,1932年为573家,1937年为七八百家。经营分工:具有不同经营特色及服务对象的原件批发字号、零匹批发字号、叫庄字号及掮客字号迅速发展。民国初年,批发商已超过零售商店,批发商又分西货字号、花旗字号、东货字号,同时有了专营华商纱厂生产的机制布的批发字号。五金业开始时是由洋行直接经营。最早经营进口五金的中国商人是先在香港建立行号,运货到广州出售。经营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五金商人是上海的叶澄衷。到1890年前,他以南顺记为中心,包括顺记、新顺记,在江浙、长江沿岸、华北、东北一些城市开设了十几家分号,形成了一个推销五金、煤油、洋烛、洋纱的商业网。上海为全国五金商业中心。各地五金商人的货源除了从当地洋行购进部分外,主要从上海采购。五金商业的货源主要依赖进口,直至抗战前,国内钢铁五金市场特别是城市市场,基本上由洋货所垄断,如上海五金货源中洋货约占85-90%。五金商业的利润很少转化为本行业的投资。百货商业两个来源:由苏杭杂货、京广杂货业转化而来的;新设立的专营洋货的商号。百货商业以门市零售为主,1890年代前后,广州、上海等地批发业务也有发展。清末民初百货业的变化:新兴百货公司的创见(先施、永安),国货商店的出现(天津中华国货售品所)。二三十年代,百货市场最大的变化是国产日用工业品逐渐代替进口商品,百货商的经营进一步国产化。另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百货公司的进一步增加(上海新设新新、大新、丽华三家,天津劝业场、中原百货)西药业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的西药市场几乎由外商独占。甲午战前,上海有外商洋行兼营西药房12家,专营的西药房14家。上海第一家专营西药的商号是1888年建立的中西药房。长期以来,西药市场中外商占明显优势,20世纪以来,随着西药市场的扩大,华商药房渐有发展。一战期间,华商药房的进一步发展,渐获得与外商竞争的能力,到1936年,上海华商药房已超过外商药房。我国民族资本制药(新药)工业,是在西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步从商业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丝业鸦片战争以后,生丝出口数量增加,70年代机器缫丝业兴起。清末民初,中国丝遭遇意大利、日本丝的竞争,出口增长缓慢,不过厂丝增长仍较快,仍有利于丝商业的发展。一战期间,生丝出口陷于衰滞。二三十年代,以1929年为界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发展过程。蚕农丝贩丝庄丝行丝栈洋行丝出口的流通过程:茶业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量大增,到1894年前后,中国出口茶超过内销茶,但由于受印度、锡兰、日本茶叶的竞争,七八十年代以后外销茶叶价格猛跌。民国初期,我国茶叶出口日衰,茶商业也不景气。茶农茶贩口岸茶行土庄茶号内地茶行洋庄茶号茶叶店茶栈洋行茶叶出口的流通过程:1.十大商帮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团体。三、商帮的兴衰和商业组织的变迁(一)商帮的兴衰商帮自明中叶开始形成,主要商帮有:山东商帮山西商帮陕西商帮洞庭商帮江右商帮宁波商帮龙游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徽州商帮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徽商:“贾而好儒”。晋商:“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小。”(雍正)经济、政治的变迁与商帮的兴起(1)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特别是长距离贩运贸易的发展。(2)开中法与山陕等商帮的兴起。2.商帮的兴衰商帮的兴衰:近代,晋商、徽商、江右商、龙游商、陕商等逐渐走向衰落,而洞庭商、宁波商、福建商、广东商等则进一步兴盛,成为新式商人的佼佼者。传统商帮的兴盛,除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有关外,其经营理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以诚待人、讲求信用、灵活应变、吃苦耐劳。一些商帮的衰落缘于其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趋于保守。另一些商帮的进一步兴盛则主要因为他们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善于更新观念,开拓新的经营项目。工商业会馆是旅居外地的同籍商人按一定地域范围结合而成的商人团体,“会馆乃系办公之所”;公所主要是同业商人的议事之所。他们都具有行会的性质。1.传统商人组织:会馆、公所(二)从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商会职能:经济职能:限制同行间的竞争,保护本行从业者的垄断利益。社会职能:济贫恤寡;设义冢、建殡舍、资助死者归故乡;赈灾、防灾;办学。历史变迁:产生于明,清代有所发展,鸦片战争后,继续呈发展势头,民国后逐渐被同业公会取代。汉口行会成立年代表年代数量鸦片战争前38鸦片战争后88其中:咸丰年间8同治年间20光绪年间41民国年间19总数126年代明朝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不详共计会馆31151133441247公所16813814142755128苏州175所会馆、公所建立年代康熙、乾隆年间建立的会馆最多,道光、咸丰年间衰落,同治、光绪年间虽有复苏,但大势已去。公所在会馆兴盛时产生,在会馆衰落时兴盛。这正好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同业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超过了地域之间的联系。会馆、公所等工商业同业组织纷繁林立的局面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尚未达到更高水平的反映。变异:行规的松动:行规受到来自业内同仁的挑战,而逃避行会监控和限制的商贩越来越多。行会组织的进化:由封闭、保守趋向开放、进取,产生了一些适应现代化的功能,如统一本行业的度量衡器,打击假冒
本文标题:第五章国内商业、贸易与市场(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0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