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八章区际贸易效应第一节区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第二节区际贸易的制度变迁效应第三节区际贸易的产业成长效应2我国已有8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子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冰箱占1/5;大宗生产资料钢铁、水泥、化肥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严格来讲,不少生产领域我们还仅仅是“加工车间”,因为很难以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应有的利益和好处———苏州生产的美国罗技鼠标,每只销售价约41美元,中国企业只分得3美元;我国生产的个人计算机(PC)毛利率只有5%左右,用一位著名企业家的话来说,就是“卖一台电脑才赚了一捆大葱的钱”;我国每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我国数控机床的平均利润率也只有5%;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核心技术,所有这些产品都要向国外企业交纳昂贵的专利使用费。每台DVD的专利费是18美元;国产手机的专利费占售价的20%;计算机的专利费占售价的30%以上;数控机床的专利费占售价的20%—40%。不仅这些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也一样。美国通用在中国的单车销售(税前)利润是2300美元,而在美国却只有145美元,所以通用汽车尽管在中国的产量只占其全球总产量的3%,而获得的利润却占其利润总额的25%。如此高的利润从何而来?就是向中国企业收取各种各样的专利使用费、技术转让费等等。3世界上研究与开发投入最多的企业(1998)企业亿美元占销售额的%GeneralMotors79.74.9FordMotors61.64.1Siemens44.07.6Hitachi41.95.5Toyota37.65.9Matsushita33.83.7Daimler-Benz32.55.7Hewlett-Packard30.64.6Ericsson29.97.24世界上研究与开发投入最多的企业(2010)企业亿美元罗氏制药96.46辉瑞94.13诺华90.7微软87.14默克制药85.915第一节区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一、技术进步技术是科学知识与生产结合的物化形态以及知识形态的总称。它既包括工程意义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知识、原理和经验的“硬”技术,也包括管理科学、管理技术、决策方法等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科学为基础的“软”技术。狭义的技术进步:人们在硬技术应用的直接目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它可分为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种形式。技术进化是指对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或在原有技术原理或组织的范围内发明新技术和新技术体系;技术革命是指技术和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6二、技术创新所谓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的五种技术创新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7技术创新过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开发市场开发技术扩散规模化生产8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新过程科学研究王选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技术(1976-1979)技术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第一本汉字图书的样书《伍豪之剑》、“原理性样机”(即华光Ⅰ型机)、华光Ⅱ型系统通过国家鉴定1980,1981,1985生产开发华光Ⅳ型投入批量生产,由于采用了两块专用的超大规模集成芯片,性能比华光Ⅲ型优越得多(1988)市场开发《经济日报》印刷采用计算机组版、整版输出;《澳门日报》采用彩色出版系统,实现彩色图片与中文合一处理和输出1987,1990技术扩散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黑白书刊采用了国产激光照排系统;国产电子出版系统进入海外华人报业市场1987-1993规模化生产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3年2月18日9四、区际贸易竞争诱导区域技术进步1.区际贸易竞争诱导区域技术进步的机制竞争效应、学习效应、规模效应、产业关联效应2.区际贸易竞争诱导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经济规模、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制度变迁、经济政策10五、区际贸易推动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由创新、传播渠道、时间、社会系统构成收入水平和收入分布经济结构交通通信设施水平与创新源的距离城市化水平产业集中与竞争程度技术基础设施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对创新的态度创新技术的扩散创新扩散主体经济效应政治效应文化社会效应111.贸易是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随着贸易的深入开展,各地区分工程度不断深化,地区间要素流动不断加速,这些都会带来生产技术以及新的生产知识的扩散与厂商之间相互学习。技术贸易、技术外溢、干中学、演示和培训2.技术模仿创新技术模仿创新:在技术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后进者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兵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对先导技术的模仿创新对成长技术的模仿创新对成熟技术的模仿创新12对先导技术的模仿创新,是指在根本性率先创新产生后,后发地区立即跟随,加入对技术完善和改进的行列。此类模仿创新较多发生于技术实力相当或差距不大的地区之间,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为后发地区的企业提供技术跳跃的机遇。对成长技术的模仿创新,是指新技术进入市场成长阶段后,后发地区对其模仿、改进和完善的创新行为。此类模仿创新的风险相对于先导技术已有所下降,而市场前景却十分广阔。对成熟技术的模仿创新,是指对已进入市场成熟期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改进,拓展新的市场需求的一种模仿创新行为。此类模仿创新较多为技术基础相对落后的企业所采用。133.后发区域的技术模仿创新过程引进复制阶段本地化阶段改进型创新阶段引进设备/工艺重组区域内生产区域内市场销售本地化区域内生产区域内市场销售区域外市场销售本地化研发/改进产品、工艺区域内销售区域外销售区域内生产区域外生产144.技术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从技术研究与开发环节来看,模仿创新能冷静观察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活动,避免失误,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从产品的生产环节看,模仿创新能直接借助于从率先创新者处获得生产操作培训、聘请熟练工人来企业传授经验等方式迅速提高自身的生产技能,从而使生产成本随产量下降的速度有可能快于率先创新。从市场环节来看,模仿创新节约了大量新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155.后发区域技术模仿创新后发优势的形成机理通过垂直型技术引进,形成“蛙跳”效应通过水平型技术的引进、模型与创新,形成追赶效应通过样本产品的反求研究,形成递增效应通过样本企业行为的模仿,形成复制效应通过人员流动及产业联系,形成溢出效应16垂直型技术引进是指将先发国家或地区还没有应用于生产领域的科研成果引用到后发区域的生产过程中。水平型技术引进是指将先发国家或地区已应用于生产领域的新技术运用到后发区域的生产领域中。所谓反求研究,是指以产品实物样品为起点进行的反推性研究。首先对产品进行性能测试,然后反求其技术诀窍、设计方法、设计原理和设计思想。17第二节区际贸易的制度变迁效应一、制度及其重要性诺思:制度是某种规则。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及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合约。这些规则可以作如下排序:从宪法到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终到确定制约的单个合约。非正式规则来自文化的部分遗产,主要由习俗、惯例、个人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构成。18制度安排: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它是在特定领域内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如《公司法》等具体的法律。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是一项具体的制度演变和发展的制度背景,如决定选举、产权和合约权利的规则制度安排既可以是正规的也可以是非正规的;既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既可以是自愿合作的人们做出的安排也可以是政府做出的安排。19二、制度变迁及其分析框架1.制度变迁的含义: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形成制度变迁。通常指某种制度安排发生变化。2.制度变迁的方式:个人推动的制度变迁、组织推动的制度变迁、政府推动的制度变迁3.制度变迁的时滞:从潜在利润的出现到使这种利润内部化安排革新之间的间隔时间。4.制度变迁的过程20个人均衡的制度结构自愿性组织政府潜在的获利机会获得潜在利益个人推动组织推动政府推动制度变迁时滞1时滞2时滞3时滞4制度变迁的过程215.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人们在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而自发推行的制度变迁。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会使技术的变迁成本下降;社会科学和有关专业知识的进步,也能够降低制度的供给成本。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越高,这个社会中的制度变迁就越容易。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以法令形式推行的变迁,它既能以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形态出现,又能出现在自发性的制度变迁之中。226.正式制度变迁与非正式制度变迁正式制度变迁:由国家立法机构变更、废止和创立新的法律法规所引发的制度改变。非正式制度变迁:由社会某些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人们对旧共识的扬弃以及达成新的、普遍遵守的伦理、道德、习俗的改变。正式制度变迁规定了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方向与路径。非正式制度变迁可以诱发正式制度变迁。237.路径依赖技术的路径依赖:前期所采用的技术往往决定了后期技术的特点和个性,而后期技术通常是在原有技术上发展而成,这样,后期技术对前期技术在发展方向上存在依赖关系。一旦一国经济在发展初始阶段走上某一路径,那么,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的选择往往就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Ⅰ:一国在起始阶段能够使制度产生规模效益,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使这种规模收益普遍发生,则经济就有可能步入一条良性的发展轨迹。路径依赖Ⅱ:如果收益递增不能普遍发生时,则新制度变迁会朝无效的方向发展,甚至可能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状态。24诺思认为:“在19世纪,美国的宪法曾被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引入,成功的西方国家的产权法也被一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引入使用。但其实施效果却与在本国或其他成果的西方国家里完全不同……因而,实际的激励结构以及被感知到的政策效果,也就都不相同了。”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50、139页25三、区际贸易的产生与制度变迁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为代表的第一次制度变迁以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为代表的第二次制度变迁市场的形成及区际贸易的产生四、区际贸易的制度变迁效应由区际贸易的开展所引发的新制度的创立、扩散以及由此实现的贸易区域制度结构的改善、经济运行损耗的降低、经济市场的规范,都体现了区际贸易所带来的动态利益,我们将这种作用成为区际贸易的制度变迁效应。26随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开始小范围的物物交换,以满足消费多样化的人类天性。物物交换的兴起促进了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产生以及人们专门为交换而自发形成的地点——市场的产生市场的出现是人类经济社会最伟大的自发性发明,此时,有一部分人脱离种植业及养殖业从事手工业生产。有限理性以及自利动机的存在不得不要求人们开始在彼此交换过程中自发的进行更多的行为规范与约定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交易而衍生出的机会主义。这样的过程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逐渐在一个固定的地域产生了较为完备的对于交易的种种公约和习俗。27新的潜在的获利机会在上一个获利机会成为现实之后接踵而至,因而制度变迁的发生也在继续。当有一部分人意识到可以不依靠任何手艺而单纯的将一些商品低买贵卖便能赚得生活所需的时候,商业开始逐渐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人的出现代表了一个市场的真正形成。商业的兴盛使得人们约定俗成的市场(最初约定的交易日)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固定市场。固定市场的产生带动了众多商人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进行贸易与生活,买卖双方在这里的来来往往便最终形成了繁荣的城镇。
本文标题:第八章区际贸易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0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