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四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
第四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奠定的国际贸易分析新框架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虽然赫克歇尔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将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更确切地说,与生产要素价格)相结合的先驱者之一”,但后人则认为他对国际贸易理论有“革命性贡献”,而非仅仅将贸易理论与分配理论的简单结合。1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研究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分析了贸易对本国收入分配和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等,发展和完善了新古典贸易理论。本章介绍新古典贸易模型主要的一些扩展与应用。第一节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收益一、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从上一章对个别商品市场的利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口使本国生产者盈利,进口使本国生产者受损。这里的“生产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了参与生产的所有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所谓生产者受益或受损,是否是该产品生产中的所有要素都受益或都受损呢?这一节,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者”中各种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在我们以前的假设中,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是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的国家。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假设劳动力的收益由工资(W)代表,资本的收益由利润(R)代表,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工资和利润的形成分别由下列公式表示:W=P×MPLR=P×MPK其中P是产品价格,MPL是边际劳动生产率,MPK是边际资本生产率。边际要素生产率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即要素的边际产量。边际要素生产率跟要素的投入量有关。一般来说,当一种要素不变时,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即“边际要素生产率递减规律”。从以上工资、利润的公式可以看到,要素收益等于其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即边际产量的市场价值(边际产品价值)。因此,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工资、利润)的影响有两个渠道:(1)产品价格的变化;(2)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产品价格变化是国际贸易的直接结果,在短期内即会影响工资和利润。边际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则是生产组合变动和生产要素流动的结果,只有在长期才对工资和利润产生影响。因此,我们的分析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1.短期影响1参阅HarryFlamandJuneFlanders,“Heckscher—OhlinTradeTheory”,TheMITPress,1991,第7页。在短期内,我们假设生产要素不会在各部门之间流动。尽管各行业的工资和利润会因为贸易而产生变化,但劳动力和资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变换工作和重新投资。在短期内,由于各行业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都没有改变,因此,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没有变动,工资和利润的变动主要由产品价格的变动决定。产品价格对各个行业和各种要素收益的影响可由以下关系式说明:农业(生产大米):Wr(上升)=Pr(上升)×MPL(不变)Rr(上升)=Pr(上升)×MPK(不变)工业(生产钢铁):Ws(下降)=Ps(下降)×MPL(不变)Rs(下降)=Ps(下降)×MPK(不变)由于中国出口大米进口钢铁而造成大米价格(Pr)上升,钢铁(Ps)价格下跌,中国农业部门(生产大米)的工资和利润都会增加,工业部门(生产钢铁)的工资和利润都会下降。因此,在短期内,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工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而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工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2.中期影响在短期要素不流动和长期要素完全流动之间,我们假设存在着在一种中间状态或称为过渡状态。在这一阶段,一部分生产要素可以在各行业之间流动,其余的要素仍然被原有的行业雇佣。我们可称之为“中期”。一般来说,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快于资本(厂房、机器等设备),所以我们假设在中期劳动力可以在行业间流动而资本还来不及转移。我们首先从各行业对要素的需求变化来看劳动力的流动方向。由于贸易使产品价格发生了变化,各行业的生产也会因此而调整。出口行业产品的价格上升,生产会扩大,进口行业产品的价格下降,生产会缩减。各行业所需要的劳动量也会因此变动:出口行业的劳动需求增加而进口行业的劳动需求减少。我们再从对各行业要素的供给来看。一般来说,生产要素都会向收益高的行业流动。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短期内,开放贸易使出口行业所有要素的收益都增加,而进口行业所有要素的收益都下降。因此,在中期内,劳动力会从进口行业向出口行业转移。在我们的例子中,劳动力会从生产钢铁的工业部门转向生产大米的农业部门。资本不流动而劳动力流动的结果会使各行业的资本劳动供给比例发生变化。由于我们假设各国经济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没有闲置要素存在,因此,一个行业使用的劳动力增加,另一个行业所使用的劳动力必定减少。在充分就业和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替代的情况下,各行业生产中的资本劳动使用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在我们的例子中,中国的进口行业(生产钢铁的工业部门)由于劳动力减少而出现资本相对过剩,该部门不得不比以前使用更多的资本来替代相对不足的劳动力从而使该生产钢铁的资本劳动比例(人均资本)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下降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同理,出口行业(农业部门)的资本没有变动劳动力增加而出现劳动力相对过剩,该部门就会比以前使用更多的劳动力来替代相对不足的资本。结果是,生产大米的资本劳动比例(人均资本)下降,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上升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国际贸易对各行业工资和利润的中期(包括短期)影响可以表述为:农业(生产大米):Wr(?)=Pr(短期上升)×MPL(中期下降)Rr(上升)=Pr(短期上升)×MPK(中期提高)工业(生产钢铁):Ws(?)=Ps(短期下降)×MPL(中期提高)Rs(下跌)=Ps(短期下降)×MPK(中期下降)因此,在中期内,价格上升的行业(出口工业)中的不流动要素继续受益,而价格下降的行业(进口工业)中的不流动要素会进一步受损。流动要素(劳动力)的收益不确定。3.长期影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流动,包括资本。各行业的生产和投资会由于贸易的发展而进一步调整。在达到新的均衡点之前,出口行业的生产会继续扩大,进口行业的生产会进一步缩减。各行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量也会继续变动。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短期内,开放贸易使出口行业资本的收益增加,进口行业资本的收益下降。因此,在长期内,资本也会从进口行业向出口行业转移。可问题是,中国的进口行业(钢铁)是资本密集型生产,所用的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较高。当钢铁生产削减时,转移出来的资本较多而劳动力相对少一些,而中国的出口行业(大米)则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大米生产扩大时所需的劳动力则大大超过对资本的需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会由于大米生产的扩大而变得相对不足,资本则因为钢铁生产的萎缩而变得相对过剩。如果各行业仍然按照原有的资本/劳动比例进行生产的话,一部分资本就会闲置。但在充分就业和要素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情况下,这些资本不会被闲置。当资本相对过剩时,资本就会变得相对便宜并且容易获得,这部分可能闲置的资本会被两个行业的生产所吸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米生产还是钢铁生产,都会比贸易前使用更多的资本来替代相对不足的劳动力。结果是,两个行业的资本劳动比例(即人均资本)都比贸易前增加。两个行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都会由于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则因为资本劳动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国际贸易对各行业工资和利润的长期(包括短期)影响可以表述为:农业:Wr(上升)=Pr(短期上升)×MPL(长期提高)Rr(?)=Pr(短期上升)×MPK(长期下降)工业:Ws(?)=Ps(短期下降)×MPL(长期提高)Rs(下跌)=Ps(短期下降)×MPK(长期下降)综合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国际贸易以及因此造成的国内生产调整和资源流动对农业工人收入和工业资本收益的影响是非常明确的。农业工人的工资(Wr)不仅在短期内由于大米价格的上涨而提高,在长期还会由于工人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进一步上涨。工业资本不仅由于钢铁价格的下跌而受损,其收益(Rs)还会由于长期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而进一步减少。国际贸易对农业资本和工业工人的收益的影响似乎不确定。农业资本收益(Rr)在短期受大米价格的影响而上升,但长期内由于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而减少,那么,农业资本的长期净收益比贸易前是增加还是减少呢?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工业工人的收益(Ws)上。短期钢铁价格下跌和长期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究竟哪一个起的作用更大呢?对于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有详细的数学证明2。在此,我们只用简单的经济学逻辑来加以说明。我们虽然不能从农业资本和工业工人的收益表达式中直接看出短期价格和长期要素流动所产生的净影响,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与资本在部门间的自由流动必然造成两个部门的工资和利润率在长期相等。我们还知道,两个部门的工资和利润率在发生贸易前也是相等的。因此,如果在自由贸易之后农业工人的工资在长期是上升的,工业工人的工资在长期也必然上升。工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最终会超过了短期钢铁价格下跌的影响,使得工业工人的收益也比没有贸易时提高。同样,由于工业资本的长期收益是下降的,而要素的自由流动会最终造成农业资本的收益与工业资本一样。因此,农业资本的长期收益也必定是下降的。换句话说,农业资本生产率下降的影响会大于短期价格上升的好处而使农业资本的最终收益也下跌。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即:贸易前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Wr=Ws,Rr=Rs。已知贸易后价格与生产变动的结果是Wr上升和Rs下降,并且知道在新的要素市场均衡点上Wr=Ws,Rr=Rs,所以,与贸易前相比,Ws上升和Rr下降。因此,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可以归纳为: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这一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WolfgangStolper)和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论证的,因此在国际经济学中被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pler-SamuelsonTheorem)。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最早出现于他们1941年发表的“贸易保护与实际工资”一文中。尽管赫克歇尔和俄林都已经提到了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明确地将要素收益与产品价格直接联系起来。而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首次使用总体均衡的分析方法解释了为什么本国稀缺资源的收益可以通过保护而提高。同样,本国充裕要素的收益亦可通过自由贸易而增加。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成为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结果之一。人物介绍:萨缪尔森(PaulAnthonySamuelson,1915-)萨缪尔森于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从1940年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作出根本性的贡献,因而获得了一个经济学家所能获得的所有荣誉:第一个克拉克奖章获得者(1947年);第二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70年);他曾是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1年),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51年),国际经济学会会长(1965——1968年)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奖励和荣誉。萨缪尔森为人谦逊,曾把前辈们比喻为牵引他的火车头。他学识渊博,精通经济学、数学、历史等,是第一个对经济学进行定量分析的经济学家,并对其他学科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萨缪尔森充满活力、才华横溢,到1938年发表的文章数量达到每年5篇,这样断断续续地维持了半个世纪。萨缪尔森著作广博,包括《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出版,反映了他对经济学的许多最新观点),《经济学、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1958,与多尔夫曼和索洛合作)及包括388篇论文的五卷《科学论文集》。萨缪尔森的学术成就都体现在他丰富的著作中。在消费理论方面,他最主要的成就是显示偏好理论。2见本章附录1,“贸易与增长的简单总体均衡模型”。在国际贸易方面,萨缪尔森有不少具有巨
本文标题:第四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0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