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7—2018学年(上)厦门市八年级历史质量检测
第1页共6页2017—2018学年(上)厦门市八年级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__注意事项:1.全卷三大题,34小题,试卷共6页.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爱生命,不吸毒”是2017年6月26日世界禁毒日的宣传语,与“世界禁毒日”设立相关的历史条件是A.虎门销烟B.义和团运动C.武昌起义D.南昌起义2.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世界瞩目厦门,厦门拥抱世界。回顾历史,厦门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根据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3.图1中的①②出应该是A.定都天津、天京事变B.金田起义、定都天京C.金田起义、天京事变D.永安建制、天京陷落4.它的核心内容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它是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子夜》D.《暴风骤雨》5.民族英雄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全舰燃起大火的情况下毅然撞击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这一事件发生在A.丰岛海战B.黄海海战C.旅顺之战D.威海卫战役第2页共6页6.近代中国人今入日本在苏州开设的工厂里做工,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7.中国近代主张“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A.康有为、李大钊B.梁启超、胡适C.康有为、梁启超D.李大钊、胡适8.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国最不宜瓜分”的反帝爱国运动是A.三元里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公车上书D.义和团运动9.爷爷展示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小明看出其中一幅不符合...史实,它是A.东交民巷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B.各国大使在东交民巷举行宴会C.东交民巷有许多西式建筑D.外国军队在东交民巷进行操练10.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11.孙中山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这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扶助农工12.“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孙中山说的“民贼”是A.袁世凯B.段祺瑞C.孙传芳D.张作霖13.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中国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第一次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A.鲁迅B.蔡元培C.李大钊D.博古14.《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功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15.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定都A.北平B.南京C.广州D.武汉16.如果以“传”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图2中的“重大转折”指A.遵义会议B.四渡赤水C.飞夺泸定桥D.中共七大17.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A.甲午中日战争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18.1937年埃德加·斯诺在(北平)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为什图2第3页共6页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城?”埃德加·斯诺的质问针对的是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19.区分史实和观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B.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C.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前往调停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0.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下列战役属于正面战场的是①台儿庄战役②武汉保卫战③百团大战④长沙会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1.图3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淞沪会战D.南京大屠杀22.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23.洗雪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转折点的是A.中华民国成立B.五四运动C.抗日战争胜利D.解放南京24.“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大勇壮军威,双十协议应运生……”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淞沪会战D.重庆谈判25.图4所示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个军事行动,它标志着A.抗日战争的开始B.解放战争的开始C.战略反攻的开始D.三大战役的开始26.以下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辗转陕北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南京解放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27.他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人们称赞他“创办了大生,把大生留给社会。”他是A.张骞B.张之洞C.詹天佑D.张謇2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图4第4页共6页A.福州船政学堂B.复旦大学C.京师大学堂D.京师同文管29.近代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A.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建筑的铁路上B.上海民众通过《申报》获取武昌起义的消息C.国民政府组织科举考试,人们趋之若鹜D.中山装与旗袍悄然流行30.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痛斥“吃人的礼教”的作家是A.鲁迅B.胡适C.茅盾D.巴金二、辨析题(5分)31.小历认为图5纸币是在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发行的。小历的看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3分,第34小题8分,共35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后期,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倡导在中国实行“自强”运动。鼓励西方投资修建铁路,甚至在他们管辖的省份中建立工厂,并且使他们自己的军队现代化。但他们只想保持现存的秩序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造它……1895年,清政府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令人震惊的失败了。——摘自[美]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沉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革命和维新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主要力量,可以说这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真正开端。——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材料三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贬义性的攻击,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材料一中的“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有哪些?(列举一位)。(2分)依据材料指出这场运动的局限性。(2分)(2)材料二认为推动中国变革的两股力量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股力量分别推动的两次变革。(2分)注: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印图5第5页共6页(3)材料三中“这次思想变革”指什么事件?(2分)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2分)(4)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2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材料二毛泽东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农民是革命的先锋……没有农民便没有革命……所以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的地区实行减租,推行更为公平合理的税务制度,铲除腐败,推行实用教育,从而密切了和农民的关系,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卓有成效。——[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材料四共产党的成功和他们抗日的决心为他们赢得了此前曾支持国民党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和学生的支持……在接下来的4年内战中,共产党士兵一次又一次击溃了受虐待的国民党士兵,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投奔到共产党一边。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的原因。(2分)(2)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毛泽东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卓有成效”的原因。(3分)(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获得胜利的原因。(4分)34.(8分)材料论述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中的顽固派大臣视之为卖国贼,朋友们也为之惋惜,他家乡的秀才们竟然商议要捣毁他的住宅。根据朝廷的规定,郭嵩焘如实记录自己的见闻,却激起轩然大波。一些官僚见日记不但没有痛斥西方,反而赞赏西方法度严明,富庶强大,就认为郭嵩焘崇洋媚外、忘恩负义。在他们的争相攻击下,清政府竟下令销毁已经出版的日记。其后,郭嵩焘又被参奏十大罪,包括“披洋人衣”。“握手为礼”等等。他的许多安邦治国大计自然无法实施,最终只能抱憾而死。他去世后朝廷不赐予他谥号,不准国史馆立转。作为二品大院受此冷遇,实在是不小的屈辱。——摘编自袁伟时《晚清大变局》第6页共6页(1)材料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哪场战争期间?(2分)(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本文标题:2017—2018学年(上)厦门市八年级历史质量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1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