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总汇)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四)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7、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8、“现实主义冲击波”:(1)时代背景:90年代中期,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企改制、转轨等。(2)代表作家作品:河北三驾马车——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关仁山《九月还乡》、《大雪无乡》、刘醒龙《凤凰琴》、《分享艰难》。(3)主要特点——A关注低层群众的生存命运,体现社会关怀精神或公众意识。B不回避生活矛盾,大胆表现改革中的一些热点与焦点问题。C弘扬主流文化精神。9、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210、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11、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填空题型:如:宋宝琦和(谢惠敏)是刘心武伤痕小说《班主任》中刻划的两个社会畸形儿形象。/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的命名来自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邢老汉是张贤亮的伤痕小说(《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中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经苦难、晚年与狗为伴的农民形象。/古华长篇小说《芙蓉镇》中的女主人公是(胡玉音)。/周克芹长篇小说《许茂与他的女儿们》的女主人公是(四姑娘许秀云)。判断题型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主要实绩在于为当代文学重新恢复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和主轴地位。选择型第四次文代会后我国提出的文艺“二为”方向是A: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B:为商品经济服务、为市民服务。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D:为市场经济服务、为国民服务。少数民族小说:阿来、扎西达娃、霍达台港澳文学:白先勇、余光中、金庸、古龙第1章: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思潮1、新时期历史语境给文学带来了哪些影响?答:这是因为:①在思想政治方面,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调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使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②在经济方面,经济体制的推行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所以这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拨正了文艺发展的方向。如,政治性大批判运动等没有了,作家具有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2)解放了文艺创作生产力。右派作家复出。(3)带动了文艺界思想大解放。逐步恢复文学是“人学”的观念。清除过去的清规戒律,特别是“三突出”与“高大全”的错误创作模式。2、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及其争论?答:1、背景:(1)文学的媚俗与价值感的丧失——如王朔的小说。(2)知识分子与作家的精神危机。《废都》中的庄之蝶。王蒙发表《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刘心武提出“直面俗世。”2、讨论:(1)正方:王晓明、陈思和等批评家、张承志、张炜等作家。《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王晓明、张宏等人对话文章《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开始。张承志提出“以笔为旗”,反抗“文化的低潮与堕落”。(2)反方:王蒙等人。后发表《人文精神问题偶感》、《沪上思絮录》等文章。3、意义:促进了作家等人文工作者增加对当下历史处境与精神处境的认识。3、如何理解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共存格局?3答:一、在纵向上呈阶段性变化:1、80年代初期的现实主义占主导。叫新时期。2、80年代中期以后的趋向多元化格局。叫新时期后期。寻根文学出现了,新写实主义小说出现了,先锋小说也出现了。3、90年代的多元化格局。叫后新时期(张颐武等提出)。二、在横向上呈多元并存与交叉:1、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并存。(1)精英文学:特点一是话语的先锋性,即思想上的现代意识或现代人文精神。相对权力话语和主流话语而言,具有异质性。如张承志、莫言、余华等人的小说。二是形式的先锋性。注意使用限制叙事,象征,意识流,反讽、元小说叙事等现代小说技巧。(2)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是面向市场消费的文学,娱乐性与商业性是其最大特点。如王朔声称他的小说就是为了赚钱。(3)主流文学或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国家意识形态观念在文学上的体现。也叫主旋律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或当下反腐文学,如刘醒龙的《凤凰琴》、张平的《生死诀择》,电影《孔繁森》即是。2、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潮流的并存。现实主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浪漫主义:张承志、张炜的小说。现代主义:朦胧诗、先锋小说或新潮小说。后现代主义:王朔小说。马原的小说。新生代诗歌。王安忆等精英作家的小说。3、各种具体文学创作潮流的并存。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即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等的并存4、各种文学潮流的混合交叉。(1)现实主义呈现开放姿态,容纳现代主义表现技巧。如伤痕小说——宗璞《我是谁》,受卡夫卡《变形记》影响很大,含有现代主义夸张、梦幻、心理描写等手法。(2)先锋小说回归故事形态,吸取现实主义小说故事性的优势。余华《活着》。(3)纯文学采取通俗文学的包装——内包装,使用招徕性文字。《白鹿原》、《废都》。第2章:伤痕小说思考题:1、什么是伤痕小说、大墙文学?答:一,伤痕小说是指:(1)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出现的,(2)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3)其名称来源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4)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二,大墙文学是指: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2、伤痕小说的基本特点答:1、创作方法:回归现实主义。卢新华的《伤痕》当时被指责为暴露文学,恰恰也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些尖锐的问题,揭露了文革非人的一面。2、主题话语:人道主义色彩。表现: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包括尊重个体的生存权利与人格尊严。宗璞的《我是谁》结尾:“只有‘人’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3、社会功能:提出和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刘心武的《班主任》提出教育孩子的问题——“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我是谁》提出尊重知识分子的问题。3、试析《班主任》中的宋宝琦、谢惠敏形象答:《班主任》是刘心武的作品,这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宋宝琦、谢惠敏是其中的两个主人公。小说中描写的两个畸形儿形象。宋宝琦:愚昧无知的中学生典型。谢惠敏:深受极左路线毒害的学生女团干部形象。(注:刘心武作品:《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伤痕作品代表作:《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醒来吧!弟弟》)44、《邢老汉与狗的故事》的悲剧内涵答:这道题从以下总结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分析。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一个农村老汉几十年的人生苦难。三次娶妻的故事:第一次娶妻(40岁时,解放后),妻子不久病故。第二次娶妻(合作化、大跃进时期),只是一个梦想。第三次娶妻(70年代),妻子因是富农被队上赶走了。晚年与狗为伴,狗又被打狗队杀了。“这个孤单的老汉就只有和他的狗消遣寂寞。对他来说,这不是一条狗,而是他身边的一个亲人。”第3章:反思小说1、反思小说的概念及主要类型答:概念: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张炜的《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代表作家王蒙。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2、如何理解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的反思小说答:一,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小说开山之作)。表现从农民的历史曲折中反思干群关系的变化。结论:部分干部随着形势的变化与地位的变化严重脱离群众的倾向,这是导致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是交粮、砍树,但在两年时代却有了显著不同的内涵。2、开拓新的叙述方式:(1)交错叙述与强烈的对比效果。(2)意识流与幻觉。老寿的幻觉。二,张一弓的反思小说。一是展示历史的非理性状态。具有新历史主义色彩。如作品:《张铁匠的罗曼史》、《黑娃照相》及《远方的驿站》。二是从农民的历史苦难中反思极左路线的危害。如作品《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三,高晓声的反思小说,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如其作品《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总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2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