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兰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兰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风三:陈明翰、曾令辉、姚应哲印象兰州巍巍高原城,悠悠沧桑史。工业绝地起,古城迎新春。市容展风姿,山河变新颜。文教春意浓,科研结硕果。商业百货稠,服务创一流。果香飘金城,瓜甜誉九州。名胜风光丽,古迹灿如星。山河多壮美,明日更绚丽!一、兰州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区位:兰州地处祖国陆域中心,黄河上游的陇中高原区,地形主要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大片河谷盆地、绵延起伏的山地和沟壑纵横的黄土梁峁构成。城区海拔1520米,黄河水系自西向东纵贯城区,形成了兰州市“两山夹一谷沿河带状的地形特征”。城市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雨量少而集中,年变化率大,年平均雨量仅324.85毫米,干旱现象突出。年平均气温9.3。C,年平均日照时数2446.4小时,无霜期180天。兰州常年多偏东风,风速小,静风天数达50%以上。市域兰州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范围为:兰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的部分地区,以及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和皋兰县的九合镇的部分地区,面积688.9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与层次图2、社会人文条件兰州作为黄河上游第一城,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秦筑榆中县城、西汉筑金城县城,至今已2200多年的历史。兰州自古以来就是西北交通枢纽,“联袂西域,襟带万里”,是增进东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批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兰州市已经发展成我国西北地区仅次于西安的第二大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规划2020年,兰州市域总人口为50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1平方米。城市道路与交通依托航空港和亚欧国际通道优势区位,逐步形成对接中外的西北区域性门户;加强路网性铁路枢纽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打造西部地区重要枢纽;构建辐射周边、服务西北地区的内部沟通组织中枢;着力加强南北向通道建设,形成“承东启西”与“沟通南北”并重的对外交通体系。公路规划形成一环、一联、六射的高速公路系统;形成射线+联络线等级匹配的干线公路网系统。规划两横三纵的市域快速路系统支撑兰州城市向新区拓展。规划兰州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干路与一般道路两个等级,形成与城市布局形态协调、道路功能层次分明的“双层网络”结构。规划形成“两横四纵”的快速路网络,规划快速路总规模达到170公里;规划形成“六横十八纵”的骨架性主干路系统,总规模达520公里。规划跨河桥梁共24座,其中快速路通道2处,主干路通道20处,次干路通道2处。提高公交服务水平,规划期末全方式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45%。兰州市轨道网由市域轨道线与市区轨道线组成。远景预留4条市域线,规划期内市区轨道线建成轨道1号线,启动2号线建设。规划5条BRT线路。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二、兰州的形成及古代城市发展概况秦汉时期,城市职能以防御为主隋唐时期,城市经济职能加强,成为交通要道明清时期,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榆中是蒙恬十秦始皇33年沿河筑城所建之县,是沿河44县之一,与狄道同是秦王朝最西边的县,属陇西郡。这是今兰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此时,今兰州市黄河以北地区尚未归入版图,还是戎狄族的游牧区。隋之兰州(以皋兰山命名),大概奠定了今兰州市范围。隋代,兰州或金城郡皆治子城县或金城县,不治五泉县。炀帝改兰州为金城郡,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地位未变,仍在苑川河下游。唐初废金城县入五泉县,兰州领五泉、广武、狄道3县,州治五泉县。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升狄道县为狄道郡,后改临州。兰州领五泉、广武2县,辖地更接近今兰州市地域范围。据《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定宇记》记载,兰州境东西2l7里,南北617里。明代兰州属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兰州为兰县。成化十三年(1477年)九月,复升兰县为兰州,兰州辖地包括今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区和黄河以北的皋兰县,与庄浪卫东境为界。兰州成为甘肃省的省会,甘肃建省时的兰州,属临洮府。后来改临挑府为兰州府,改兰州为皋兰县,改狄道县为狄州,又将巩昌府所辖的靖远县划归兰外共领2州4县。这是兰州历史上设府之始。三、近代兰州的发展中华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兰州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滞、衰败状况。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地区被封锁沦陷,国际援华物资大都从西北运进,兰州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成为抗日大后方,交通枢纽。1941年7月,设立兰州市,开展大规模城市建设,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遂固定下来。1949年兰州解放前夕,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9.5万人,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兰州建市之初,其范围东至东岗镇桥头,西至七里河,南至皋兰山麓,北至庙摊子,面积仅l6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2年)4月扩大市区后,兰州市面积增至146平方公里,较原市区扩大8倍多。这次除扩建城区街道外,还规划兰州市的建设区域:商业区、工业区、学校区、公园公共场所区、住宅区。四、现代兰州城市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和32个物流中心之一,目前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门类齐全、与西部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五、兰州市城市规划进程兰州市第一版总体规划图(1954-1972)规划用地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0万人左右。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工业城市、省级机关所在地、全省政治中心,是甘、青、新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之地。其特点为:分区布局、组团发展。兰州市第二版总体规划图(1978-2000)规划区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90万人以内,明确了“带状组团分布、分区平衡发展”的城市用地布局和建设发展原则。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兰州是甘肃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中心,是西北的交通枢纽,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城市。其特点为:带状布局、沿河发展。兰州市第三版总体规划图(2001-2010)规划市区面积221平方公里,人口194万人,提出了“一河两城七组团”的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一水两山三绿廊”的城市风貌建设原则,引导了城市从偏于东市区、以东方红广场-三台阁为轴线,向以黄河为轴线的转变;以单中心结构,向双中心城市结构演变。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贸、科技区域中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初步设想本轮规划将会由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规划范围及规划内容等要兼顾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1.规划期限规划期限拟定为2011-203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2.规划区范围本轮总规要在市域范围内对各城镇建设进行统筹安排,规划区拟定为东起榆中高崖镇,西至吐鲁沟,南起兴隆山、阿干镇,北到永登秦王川,规划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拟定为东起定远、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区,南起皋兰山南麓,北到青白石,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另外,将中川航空港、红古区海石湾镇、夏官营地区作为独立区域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4.人口规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估计将达到350万人。5.城市定位根据我市特点,城市定位初步表达为:区域中心、宜居城市、黄河明珠、如兰之州6.规划空间结构布局的初步设想第一设想为:市域空间结构:“一心五片环城组团都市区”。一心指中心城区,五片分别为连海工业片区、中川经济片区、青什生态新城片区、榆中盆地高新技术片区、兰南区域片区等。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河两翼三城四片区”。中心城区以黄河为轴,两山为翼,完善跨河形态,构筑昼夜山水城市整体空间新形象,对中心城区内的城关、七里河老城、安宁新城、西固石化城三城进行优化提升,分步构筑青白石片区、沙中片区、河口南片区、和平定远片区四大片区。第二设想为:“一带一心三轴四片区”。一带:指黄河生态景观带。一心:指现状城区,是兰州都市区的发展核心。三轴:指联系外围三个主要拓展空间的发展轴线(向西到海石湾、向东到榆中盆地、向北到秦王川盆地)。四片区:指构成兰州都市区的四个主要发展空间,分别是,中心城区(包括现状市区及青什、沙中片区)、榆中盆地、秦王川盆地、湟水河谷地(海石湾地区)。第三设想为:“两带三城三轴九片”。两带:湟水-黄河发展带,“引洮工程”宛川河发展带。三城:主城区(现状城区及青什、沙中片区),西城区(河口东川),东城区(榆中盆地)。三轴:向西到海石湾、向东到榆中盆地、向北到秦王川盆地。九片:东川片区、河口片区、西固片区、七里河-安宁片区、城关片区、青什片区、和平-定远-宛川河谷地片区、榆中县城-三角城-夏官营片区、中川片区。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拓秦川--北部秦王川方向是兰州城市的首要发展方向,逐步向北部兰州新区搬迁西固重化工业,并通过交通廊道建设与沙九地区荒山整治,共同打造重要的区域产业走廊;延榆中--东部榆中方向是兰州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依托和平、定远的区位优势,主要承载城区的高新产业和教育培训等职能的疏解,与东部榆中县城联动发展;升红古--西部红古方向,依托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通过河口南地区的用地整理,承接面向青藏的物流产业,并带动沿线地区的传统产业整合与升级;优什川--东北部什川方向,结合黄河、什川镇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带动沿黄河两侧的村庄整治。远景与青城镇、白银市区共同打造区域黄河旅游走廊;疏三片--以黄河的景观资源为依托,以西固重化工业搬迁为契机,通过推进功能疏解与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关、安宁-七里河和西固三大城市核心组团的现代服务核心功能和特色文化底蕴;育两山--保护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项目的建设,严格控制南山城市建设,加强北山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空间结构规划形成双城五带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双城,即主城兰州中心城区和副城兰州新区;五带:依托交通廊道形成五条主要城镇发展带;多点:五条城镇发展带上的形成各级重点城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发展规模指引至2020年,兰州新区城镇人口规模为6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10平方公里左右(不含机场控制范围,其中重化工业和储备区40平方公里)。功能结构指引规划形成两带一轴,两区四廊的总体空间结构。两带: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两条产业集聚发展带。一轴:以水系为轴,打造行政文化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形成综合服务片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片区。两区: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与南部生态林业休闲区,共同形成兰州新区的生态屏障。四廊:依托山体、水系,形成贯穿南北三条城市绿廊和一条城市外围环状绿廊。兰州新区功能结构规划图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兰州新区将建在兰州市榆中县秦王川镇,建设主要以产业集聚为主,着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兰州新区建设
本文标题:兰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4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