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苏幕遮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文正”,后追封“楚国公”。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关于作者——范仲淹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人们称赞他:“文能治国,武能保疆。”关于作者——范仲淹“三贤祠”的北面,有一棵古老的唐楸树。树下有一块十分醒目的石碑,碑上深刻着冯玉祥将军撰写的楹联。上联是:兵甲富胸中总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下联是: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关于作者——范仲淹范仲淹成功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的赞赏。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他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关于作者——范仲淹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宋史范仲淹传》关于作者——范仲淹《苏幕遮》——范仲淹碧蓝的天空飘着缕缕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关于家乡的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深秋景色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思乡之情羁旅之思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上阕所写秋景选择了哪些意象?具有怎样的意境?品读上片,回答: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云叶波烟碧黄绿翠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山水斜阳芳草画面:夕阳西垂芳草萋萋想起家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两句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为什么说“芳草无情”?这三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是写远观的实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则是虚景。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化身。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怀,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这两句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②词人炼字极准。“连”“接”两个动词极具气势,写出了天、地、山、水浑然一体的壮阔视觉感受。“外”字在这里有一直向远处延伸,直至苍茫不见的感觉,也体现出意境的高远。上片的阔大意境是如何体现的①抓住典型景物从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开篇一“天”一“地”,既写出了秋日天朗气清,黄叶遍地的特色,又展现了一片天地的廖廓苍茫。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上阕词人是如何排遣自己的思乡及羁旅之愁的?(1)“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中。(2)“明月楼高休独倚”——登高望远,但不能倚。(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销愁愁更愁。黯乡魂,追旅思“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义近。两句是说思乡羁旅之情缠绕不止,使人黯然销魂。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表面上看,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楼高休独倚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圆月高挂,更增添了词人身在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感,因此不由发出了“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又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借景抒情,境、景与情的高度统一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但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它的特殊性在于阔远之境、浓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这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衬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总结全词(3)双调的词作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从而达到情景相生之妙。诵读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想一想,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结起来的?答: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和深挚之情的统一。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相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词人运用了倒插逆挽的手法,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景、人、情就更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关于词牌——《苏幕遮》苏幕遮,词牌名,又名:《古调歌》、《鬓云松令》、《云雾敛》、《般涉调》等。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为一种少数民族服饰。幕,一作“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龟兹国,西至今犹有此曲。另有言,苏幕遮亦称“乞寒节”,是龟兹国为祈祷当年冬天严寒以降更多的雪,来年水源充沛。唐代时,苏幕遮传入中原,曾轰动京城,成为唐和宋时的一个重要节日。唐人写的关于苏幕遮歌舞的诗词,就数量繁多。到宋时,苏幕遮就成了词牌名。关于词牌——《苏幕遮》
本文标题:苏幕遮(范仲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4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