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外园林史拙政园ppt
拙政园简介: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征明的拙政园“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划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中部,是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山清池广,竹木掩映,建筑得宜,风格开阔而疏朗,是江南文人园林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拙政园是中国造园的经典之作,与故宫、长城、秦兵马涌、布达拉宫等同属国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拙政园的布局特点(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现在的拙政园包括三部分,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东部重加修建为新园,东、中、西三个小园相对独立又各具特色。拙政园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近代重建者用大体量水面营造出园林空间的开朗明快的氛围,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建园风格。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它的主景区以大水池为中心,主要建筑十有八九都临水而建。西部的补园亦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呈曲尺形,以散为主,聚为辅。池东北的一段为狭长的水面,西岸延绵一派自然景色的山石林木,东岸延界墙构筑水上游廊——水廊,随势曲折起伏,体态轻盈。水廊北段连接于倒影楼,作为狭长水面的结束。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开辟了大片的草地,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园林具有开朗明快的特色,但已非原来的原貌,有失特色。拙政园内空间组合多为组团式;各个空间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分。(2)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批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先抑后扬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如小飞虹处,将水面分隔,更有空间层次感。透过廊桥,外面景致虚虚实实,可谓园林空间极致。(3)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待霜亭的桔;听雨轩的竹、荷、芭蕉;玉兰堂的玉兰;雪香云蔚亭的梅;听松风处的松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本文标题:中外园林史拙政园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4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