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走进我的家乡(陕西)
走进我的家乡我家乡的特产腊牛羊肉,搅团凉鱼,龙须酥,琼锅糖,水晶饼,软香酥,石头饼,酸梅粉,葫芦头,狗头枣西凤酒,蓝田玉,肉夹馍,臊子面,石榴,柿子,油茶,稠酒,醪糟,甑糕,凉皮,泡馍,板栗,核桃,剪纸,刺绣,碑拓,皮影,仿俑,果脯。我家乡的历史名人政治家:轩辕黄帝、神农炎帝、大禹、周文王、周武王、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相传炎帝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第一次将中国的目光投向了世界。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等,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兴盛的一个封建王朝,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外交远播周边国家、中亚、西亚...,“唐人”的名称逐渐沿袭下来!军事家:姜太公、王翦、白起、卫青、霍去病、李广、马援、李靖、郭子仪、杨门虎将、韩世忠姜子牙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卫青,西汉时期名将,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南宋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思想家:周文王、周公、董仲舒、范仲淹、张载、李颙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范仲淹,字希文,汉族,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外交家:张骞、苏武、班超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文学家: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王昌龄、柳宗元、韦应物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历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班彪、班昭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画家、书法家:阎立本、吴道子、颜真卿、柳公权、周昉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2]、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佛学家、翻译学家:玄奘、鉴真、悟空僧人悟空(731—812),俗名车奉朝,唐朝名僧。京兆郡云阳县(今泾阳县云阳镇一带)人。是后魏拓跋氏关系疏远的后裔。被后人认为是小说《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鉴真[1](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1],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2]”,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还有:仓颉、后稷、孙思邈、钟馗、刘海、杜康、王重阳等人。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后稷,姬姓,名弃,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母姜嫄,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后稷为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后稷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为后稷,封地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其死后葬西南黑水之间,都广之野。[1]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我家乡的建筑古迹兵马俑,华清池,骊山,兵谏亭,秦陵,大小雁塔,省博,曲江遗址,大唐芙蓉园,钟鼓楼,明城墙,碑林,书院门,半坡遗址,回民街,城隍庙,八路军办事处,张学良公馆,大明宫遗址公园等。我家乡的风俗习惯西安兵马俑石榴节:西安临潼既是兵马俑的故乡,又是享誉全国的石榴产地。每到秋高气爽之时,亦正值旅游旺季,火红的石榴在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为骊山增辉添色,令海外游客赞叹不已,驻足不前。西安兵马俑石榴节把这两项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使旅游客同时满足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在1991年举办的首届兵马俑石榴节中,身着石榴裙的16位石榴仙子给客人敬奉石榴的场面,曾倾倒万人。吃五豆: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过会:从农历六月初四日起,一年一度的西安城南忙罢会又开始了,直到九月十五,历时一百余天。古会是以城南地区为主,包括西安市区(北郊除外)及周边农村的一个地方性的传统节日。忙罢古会又叫作“过会”或“忙罢”。夏收大忙时节,一忙就是二三十天,收打晾晒一结束,人们才有机会“歇晌”。乐观的庄稼人一闲下来就很会找乐,据说最初有人提议凑钱请个戏班子唱大戏,其他人立即赞同。因为每逢唱戏都要邀请亲友,久而久之,一个亲友聚会、共庆丰收的“忙罢古会”便形成并延续下来了。它是唯一一个不祭祀任何神灵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其重要性及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节。古朴的忙罢会,涵盖了诸多文化元素,包括城南农家的劳动、礼仪、饮食、民俗等地域文化以及充满现代气息的竞争文化和商业文化。
本文标题:走进我的家乡(陕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4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