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静海县情况简介一、地理位置静海县位于天津市西南部,东北距天津市区40公里。东与滨海新区为邻,东北隔独流减河与西青区相望,其余各向为河北省诸市环绕:西北与霸州市相连,西与文安县接壤,西南与大城县毗邻,南与青县、黄骅县交界。民国时期,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5′~117°15′01″,北纬38°35′04″~39°11′01″。2010年,116°42'~117°12'30''之间,北纬约38°35'~39°4'45''之间。全县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40公里。二、静海气候一、气候特征静海县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气温回升较快,且冷暖多变,降水量较冬季偏多,较夏季偏少,空气干燥,风速大,蒸发强,因而形成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夏季:是全年温度最高季节,气候闷热。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盛行东南风,潮湿多雨,雨量高度集中,常有洪涝、冰雹和短时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秋季,暖空气势力减弱,气温明显下降,日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盛行西北风,有着“一场天气一场寒”的气候特征。常出现冰雹、大风降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冬季,盛行偏北大风,空气干燥寒冷,晴朗少雪。大雾天气常给交通带来不便。二、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春季(3~5月):3月份平均气温为6.7℃,4月份平均气温为14.7℃,5月份平均气温上升至20.6℃。季降水量为67.4mm,占全年降水量的13.0%。大风扬沙天气出现在3、4月份,其中,3月为5天左右,4月为8天左右。夏季(6~8月):季平均气温为26.1℃,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2℃。35℃以上高温天气多出现在7月份,最多日数为18日。高温闷热天气一般为20天,多出现在7~8月份。7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为72%,8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为76%。季降水日数为28天,降水量为338.9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2%。7月份降水量最多为158.9mm,相当于全年降水量的30.7%。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2天。秋季(9~11月):9月份平均气温为21.1℃,比夏季下降了5℃,10月份平均气温为13.7℃,下降7.4℃,11月份平均气温为4.9℃,同比下降8.8℃。冬季(12~2月):12月份平均气温为-1.1℃,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3.1℃,2月份平均气温为0.7℃,季降水量为9.9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9%。近46年以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显示:气温持续升高,气候逐年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1959~1990年,累年平均气温12.0℃。累年最高气温40.6℃,出现在1972年7月4日;最低气温~24.9℃,出现在1966年2月22日。1991~2005年,累年平均气温13.0℃。累年最高气温41.6℃,出现在2000年7月1日;最低气温~17.7℃,出现在2001年1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为516.8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762.9mm,出现在1995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307.3mm,出现在1999年。历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冬季为偏北风,夏季为偏东风,春秋均为西南风。历年大雾天气日数为29天。最多日数为45天,出现在1994年;最少日数19天,出现在1999年。11~1月份出现大雾天气最多占全年57%。历年霜期为154天,初霜日,一般在10月下旬,4月份终止,无霜期211天。历年各月日照时数最长月份出现在5月为10.0小时,最短月份在12月为5.6小时。三、静海地貌静海地貌属于天津中南部海积冲积平原区。原为古代滨海地区,曾发生过多次海侵与海退过程,地表以下埋藏有海相地层。地势低平,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不超过5米,坡降小于1/6000。洼地、平地是这里主要的地貌类型,在众多的洼地里,以团泊洼、贾口洼、东淀等洼规模较大。境内的地表沉积物以粘土、亚粘土为主,河床及古河道穿过地区有粉细砂。由于地势坦荡低平,地表水与地下水排泄不畅,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大多在1.5米左右。地下水矿化度高达10克/升以上,土壤有明显的盐渍化现象,有些低洼地区还有沼泽化现象。静海县人民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建水利工程,改土治碱,土质有明显改观。特点:静海县境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北部,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5米以下,大洼地区多在2.5米以下,地面坡降为1/6000~1/10000,是典型的低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唐官屯、大张屯、大郝庄、沿庄、东滩头一带一般海拔5米以上,南运河、子牙河大堤海拔最高处为8米;北部台头、梁头、北肖楼、府君庙、徐庄子、杨成庄、团泊一带海拔一般3~4米,最低处团泊洼水库库底只有2.4米。境内地貌类型主要有浅碟形洼地、平地、古河床高地、微高地、河堤、渠堤、库堤及河槽、道等。堤堼纵横交错,洼地星罗棋布。河堤主要有子牙河大堤、南运河大堤、独流减河大堤、马厂减河大堤、黑龙港河大堤。洼地主要有团泊洼、贾口洼、东淀、古城洼等。四、静海的河流静海县地处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渠道众多,素有“九河下梢”之称。全县有一级河道6条,二级河道2条。根治海河之前,水源丰沛,汛期常有大洪。根治海河之后,各河道均成为季节性河流,只在汛期河道中才能见水,一年之中,大部分时期处于干涸、半干涸状态。南运河位于具境中部。隋代,因隋炀帝曾行此河,故名御河。明、清漕运繁盛,称“漕河”。后以天津三岔口为界,其北称北运河,南,称南运河。1964年疏浚境内的南运河道,堤内距42~550米,九宣闸处河底高2.56米,十一堡河底高0.9米,河底宽6.5米,侧坡1:2,设计水位:九宣闸9.30米,独流北8.50米。子牙河位于县境西及西北,因流经子牙,故名。1974~1986年,分段浚深子牙河;小河——西岳庄段底高0.5米,底宽20米;西岳庄——坝台段底高0.5米,底宽10米;坝台——十一堡段底高一0.5~1.3米,底宽20米,侧坡l:2。大清河位于县境西北,清代以河水清澈而得名。1969年治理后,设计水位4.5米,底宽20米,底高-0.2米,侧坡1:4,堤内距84米。马厂减河位于县境南部,因马厂驻军开挖并管理,久之称马厂减河。堤内距90~105米,九宣闸下设计水位8.8米,马圈引河6.8米,河底已形成自然形。独流减河位于县境东北,因近独流而得名。堤距740米,12.5~18.5公里处是渐变段,在河内两侧各挖深槽一道,底宽320米,平均深2.5米。子牙新河位于县境东南,是根治海河中为渲泄子牙河系洪水而辟的河道。设计泄洪能力6000立方米/秒,校核泄洪能力9000立方米/秒,堤内距2400~2850米。黑龙港河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南运河与子牙河之间。以泄黑龙港潦水得名。堤内距60~200米,河底高0.5米,东港——静瓦路段底宽35~40米,静瓦路——八堡段底宽20米,侧坡1:2,设计水位6米。青静黄排干位于县境南部,为解决青县、静海、黄骅3县排水出路而开挖,并得名。境内河长9公里,大庄子处河底高-1.45米,底宽39米,侧坡1:2,入汛最高水位4.46米,高于地表1.9米。附记:河流故道黄河故道有史以来,黄河两次北徙,流经静海。第一次为周定王五年(前602)至王莽始建国三年(11),历时600余年。第二次为北宋年间,分3个时段:第一段为庆历八年(1048),行水21年;第二段为元丰四年(1801),行水12年;第三段为元符二年(1099),行水29年。赤龙引河在减河北岸,长40里。独流河在县北20里,下入宽河。土河在县南25里。宽河在县东35里。牛郎河在县西部五、静海的水资源一、地表水1、大气降水静海县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近46年来,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516.8mm。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762.9mm,出现在1995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307.3mm,出现在1999年。降水多发生在夏季,其余三季以风为主,降水少,一年中多数时间呈干燥状态。2、过境客水静海县历史上河水淌流无滞,自然水源十分丰沛。1950~1959年,几乎终年流淌。1960~1969年,渐次减少。1970~1979年,基流枯萎。1980年后的平、枯水年,各河系发生根本变化,一般没有或极少有弃洪下泄。二、地下水静海县地下水资源不丰。年平均开采2800万立方米,由于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局部已成漏斗区。其蕴藏有四种类型:浅层淡水、浅层咸水、深层淡水、地下热水。1、浅层淡水带状浅层淡水,主要分布在子牙河、南运河、黑龙港河两侧,宽度1~3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是静海县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水资源。独流、良王庄、台头、唐官屯等地,河流交汇地段储量最丰,水层厚40~50米;黑龙港河两侧最差,水层厚仅20~30米,越远离柯道,地下淡水水层越薄,直至尖灭为咸水。岛状浅层淡水,在子牙河与黑龙港河之间,以及大丰堆、蔡公庄乡一带,有零星分布的小片岛状浅层淡水。接受降水入渗而形成。蓄水面积、水位埋深、水的化学特征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干旱期被咸水逐渐吞蚀而咸化。在农业上可作为点种、抗旱保苗或人畜饮用的暂时水源。2、浅层咸水全县普遍分布一厚层咸水。城关至梁头一带,埋藏最浅,为50~60米。王口、中旺、大庄子等地埋深大于120米。其它地区60~120米。3、深层淡水静海县地下淡水资源多为深层淡水。运西地区埋深为200~350米;运东为250~450米。按地下含水编组,属二、三含水组。第二含水组,顶界埋深50~120米,底界埋深185~200米,厚度约80~150米。以县城至唐官屯段的公路为界,西部厚20~50米,东部厚10~30米。第三含水组,顶界埋深185~200米,底界埋深295~300米,厚度100~110米,含水层一般厚度为20~40米,局部地段为50~60米。含水层的水位埋深,普遍低于第二含水组。受开采影响形成长条状降落漏斗,轴向与运河方向基本吻合。西北边界大致以台头——王口——堂上一线为界,水位埋深34~37米,东部边界以英官屯——顺民屯——王虎庄——双窑为界,水位埋深25.95~34.00米。中心地带套入了4个小湍斗,其中城关漏斗区水位埋深59.10米,西钓台、东钓台、纪庄子3个小漏斗区,埋深分别为53.40米、55.00米、58.00米。它们在沿庄附近单独形成1个小漏斗,中心水位埋深49.49米。4、地下热水静海县地下热水资源分布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占天津市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团泊、唐官屯、四党口三个区域。团泊地区分布面积最大,为86平方公里;其次四党口为13.2平方公里;唐官屯为10.8平方公里。六、静海的地热资源境内地热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据天津地矿部门勘探发现,有王兰庄、唐官屯两个地热异常区(按3℃/百米地温梯度值圈定)。这两个地热田都位于沧县隆起带的双窑凸起上,储热分为第三系孔隙热水和基岩岩溶裂隙热水两种类型。第三系孔隙热水贮存于第三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的砂岩、含砾砂岩的孔隙中,水温30~60°C。基岩岩溶裂隙热水的储热层为中上元古界蓟县系、青白口系硅质白云岩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砂岩,水温50~96°C。1.王兰庄地热异常区分布于团泊、团泊洼水库、杨成庄、徐庄子、大丰堆、西翟庄、蔡公庄、大庄子、大郝庄等地。地温梯度4~8.5℃/百米。上部第三系孔隙热水区控制面积640K平方米,热储层顶板埋.深390~420米。热水储存量1.46×1010立方米,热水天然可采量1.73×109立方米,地热储存量2.02×1015千卡,地热天然可采量4.34×1013千卡。下部基岩岩溶裂隙热水区控制面积743K平方米,热储层顶板埋深1000米。热水储存量6.9×109立方米,热水天然可采量6.9×108立方米,地热储存量8.9×1015千卡,地热天然可采量3.8×1013千卡。2.唐官屯地热异常区分布于唐官屯、大张屯、陈官屯、西翟庄、大郝庄一带。地温梯度4~7.8°C/百米.控制面积61K平方米。上部第三系孔隙热水热储层顶板埋深390~420米。热水储存量1.39×109立方米,热水天然可采量为1.65×108立方米,地热储存量2.31×1014千卡,地热天然可来量4.l3×1012千卡。下部基岩岩溶裂隙热水热储层顶板埋深1100~1300米。热
本文标题:静海县情况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5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