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思考与落地实施
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思考与落地实施•“智慧城市”,是“人”的智慧,而不是“物(城市)”的智慧•“智慧城市”,由不同人(组织)、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六个核心子系统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而不是独立的•“智慧城市”,是考察城市的一个角度,要求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要求城市管理更精明,居民生活更便利,资源配置更合理,生态环境更宜居报告内容一、“智慧城市”的产生背景二、“智慧城市”的内涵外延三、“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四、“智慧城市”的发展重点一、“智慧城市”的产生背景•盲人摸象:“智慧城市”是考察城市的一个角度——宏观经济背景——由信息化驱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需要——直接受益对象是居民1.分析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框架输入系统经济体系输出体系资源能源要素技术进步工业化城市化投资消费进出口环境民生就业制度文化盲人摸象:象柱子、扇子或一堵墙?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建设城市以最小的经济投入保护生态环境2.经济新常态•“新常态”(NewNormal)是最时髦的词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与世界银行在《2030年的中国》研究中用了,国内很多经济学家也采用这个词•这是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的比尔·格罗斯和总裁埃里安(MohamedEl-Erian)提出并引到国内的概念•新常态的内涵内外有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后经济缓慢复苏而痛苦的过程,指经济增长率较低、风险很大、失业率高企的经济运行状态;从国内看,有其特定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讲话中指出,“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中央界定的新常态•从消费需求看,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从投资需求看,由高强度大规模的传统产业向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转变•从进出口看,由出口拉动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转变•从产业组织方式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优势看,劳动力成本低转向引进技术和管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续•从市场竞争看,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从资源环境看,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已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各类隐性风险显性化:坏账、债务、P2P•从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3.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内需不振•国人出国购买“中国造”•国外需求下降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与原则•杨伟民提出,结构改革内容将是5+4+3行动方案•“5”是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4”是要打好四个歼灭战。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3”是三大原则,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生产力能不能解放好、发展好,结构性改革能不能取得成效的重大原则性问题。三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1980200020101992年,戈尔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月,美国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1980年代办公自动化,OA2000年前后门户网站互联网泡沫云计算流行IBM提出“智慧地球”,物联网受到人们热捧戈尔提出“数字地球”1990200819982011德国提出“工业4.0”GE提出“互联网工业”2002党的十六大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战略2012大数据流行党的十八大提出两化深度融合2015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3.信息化的发展沿革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3月15日记者会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风口”,站在“互联网+”的趋势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工程互联网+的产生背景及机遇挑战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电子商务成为信息化主导力量4)信息化迫切需要吹响新的集结号1)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德国工业4.0,GE“工业互联网”对我国国际竞争力带来挑战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突出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部署十大领域,建设制造强国“两化融合”不够,信息化亟待新的集结号以加速“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电子商务取代电子政务,成为信息化主要驱动力量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子商务大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三样:电商平台、现代物流、第三方支付,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基础工具发展局限于一般服务业、泛娱乐化。互联网+出现背景“三期叠加”,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了紧要关头,劳动密集型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企业倒闭潮,部分企业迁往东南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产业发展与出口构成挑战,部分行业企业回流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宽带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后快速进入信息化建设领域在信息技术驱动下,信息化建设架构、业务系统建设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发生重大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了信息化作用范围与形式•城市化的内涵——人口向城市集中——以较低的成本分享发展成果——生产和消费中心:80%的GDP、7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在城市;农民要到城市购物等消费——发展源泉:满足人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城市是要素集聚地——人、才、物、信息、生命线工程……——要素能得到集约和高效利用,地铁、公共交通、供电等生命线工程的例子•城市病——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4.城市需要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二、“智慧城市”的内涵外延•“智慧城市”愿景认为,城市由涉及主要功能的不同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六个核心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不是零散的•“智慧城市”应当是:城市管理更精明,居民生活更便利,资源配置更合理,生态环境更宜居,公共信息更透明,城市文化更包容,逐步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等水平•“智慧城市”是过程、也是结果:信息化引领城镇化的过程,按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模式发展而成的城市;是迈向智慧化阶段的过程,也是信息化时代以新目标和新远景发展而成的城市2.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一是对智慧城市内涵、发展路径等认识不统一。有人误把城市信息化或数字城市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全部,有人以为就是建设数据中心、宽带网,缺乏对智慧城市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考虑•二是信息孤岛多,互联互通难度大。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的开放程度低。由于收费政策,一些单位或部门把公共财政投入建成的数据库作为“摇钱树”;部门有各自独立的垂直信息系统,数据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互联互通程度不足;各自为政,甚至表示数据不能给其他部门使用。“三网融合”不下十年,迄今尚未融合续•三是出现过热苗头。从实际看,我国信息化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却有50%的城市声称建设。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走理性务实健康有序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但文件的提醒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背后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四是信息安全隐患。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应用的全链条产业和体系不健全;部分核心技术来自国外,一些城市规划和工程由外企承担;安全经验匮乏和安全系统漏洞•五是服务不够。跟风、随大流问题广泛存在,除展示馆外还没有更多用途,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相关服务;如果不重视信息系统建设的后续开发利用,会留下新的“烂尾工程”续•六是资金不足。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维护资金,可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益性项目或能力建设项目,PPP模式并非最佳选择,而要创新融资模式•七是法规不健全。体制机制障碍,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需要破除行业和条块管理部门藩篱,不仅需要相应的法律、标准作依据,更需要加大执法力度,改变信息垄断、不透明、公共财政建设的信息成为“组织”收费的资本等状况,提高城市发展、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顶天立地”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顶天”是要放眼世界、宏观思维、宏大布局,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ICT的发展潮流和我国城镇化趋势,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理思路,指方向;“立地”是立足当地,精心布局,工作有抓手1.指导思想•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深化重点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推进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化。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既是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需要,也是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大话语权的必然选择2.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务实推进——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市场为主,协同创新——可管可控,确保安全基本原则•坚持全球视野与立足实际相结合原则。在互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引领潮流,并形成专利和知识产权。依据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化等条件,向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公平地分享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化的成果•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驱动相结合原则。避免技术导向、项目驱动,不能以申请项目、技术攻关为重点,采用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避免用小系统思维做大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统筹资源配置、条块衔接联动、信息互联共享基本原则•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原则。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探索智慧城市的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避免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形成可持续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精明管理与惠民兼顾原则。统筹协调,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动;突出为民、便民、惠民。基于GIS的人口网格化管理,可直观了解交通、建筑分布等信息,对民情进行精准定位和及时调度,实现社情民意“早知道、早化解、早回复”,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原则•存量挖潜与增量准入相结合原则。挖掘已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潜力,让GIS在城市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新建系统应具备国际视野,高起点科学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宜居宜业为主线,发展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降低服务成本•信息透明与确保安全相结合原则。发挥公共信息对扭转不正风气的警示、教育作用和处罚依据,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避免失密对国家和个人造成损失城镇规划和建设需考虑的因素•经济繁荣——有利的经济地理条件,充满经济活力,有竞争力——城市发展过程与形式:荷叶上的露珠;摊大饼?•资源节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城市的日常运行
本文标题: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思考与落地实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6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