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死海不死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游弋(yì):谕(yù)告:安然无恙(yàng):执迷不悟:转瞬(shùn):大惊失色:游来游去。人平安没有疾病。极短的时间。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警告,劝诫。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一(1-4)介绍死海的特征二(5-6)说明死海的成因三(7-8)简介死海的变化速读课文,思考每个段落的意思,划分结构。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2、死海不死中“死”指什么?“不死”又指什么?研读第一部分:1、第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死海的位置及得名的原因。这个“死”指鱼虾草木的死。“不死”指人即使不会游泳,也总是浮在水上,“不”会淹“死”。3、为什么人不会淹死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来说明这一点?引用了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象,又神奇。4、对这一特异现象,课文用哪个词语来形容?(狄杜)“大惊失色”。5、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海水咸度很高6、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死海的位置寸草不生哇,好舒服不会被淹死自由游弋可以自由的浮在海面上1、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研读第二部分: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一、地形大裂谷中段二、化学成分河水含很多盐类三、物理变化河水蒸发、盐类沉积2、课文引用古老的传说,起什么作用?引用神话,反映远古时候“死海”的出现,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也增添了文章的浪漫情趣。卫星图片—死海位于大裂谷中段1、用一个词概括死海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研读第三部分:2、结句“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指什么?这里的“死”字指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过去:荒凉现状:生气未来:干涸死海的今天老人也在死海上休闲拯救死海①举例子:第l-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俺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吸引读者,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辞海》中有关死海的介绍,是客观的,而我们课文则运用了多种方法,多角度说明,有具体生动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这些使课文比《辞海》中的有关死海的介绍更生动、具体,更吸引读者。课后练习第二题。总结、扩展这一篇介绍知识说明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这类介绍客观事物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又称之为“科学小品”。科学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1.我整整花了一小时左右才把这道题解出。(“一小时左右”是约数,所以用了“整整”互相矛盾。应去掉‘“整整”二字。)2.原来生产这台机器成本要五千元,采用先进工艺制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成本减少一倍。(是“确数”。但数字增加才用倍数,减少不能说几倍,只能说减少一半。)分析下列句子用的是确数还是约数,并指出其语法上的正误。3.根据修改后的计划,生产效率提高,产量要超过原生产定额的百分之三十五。(是“确数”。百分数的运用要特别注意,本句应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或去掉“的”字,才无语病。)4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是“约数”,无语病。)5.赵州桥大约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约数”,但“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去掉一词。)
本文标题:《死海不死》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7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