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广东英德糖蔗市场调查
英德糖蔗市场调查“糖蔗市场价,今年是平均每吨450元,行情不错!”站在蔗田边,近日的天气虽有点冷,但英德浛洸镇的白米庄村蔗农张伯脸上掩饰不住蔗价带来的喜悦,这代表着今年英德蔗农心情。而每年跌宕起伏的糖蔗价格,牵动着英德1万多户蔗农的神经,成为英德糖蔗市场的风向标。两大糖厂带动万户蔗农致富目前,英德蔗农种蔗致富,离不开两大清远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分别是位于英德西部浛洸镇的英德粤北糖业有限公司(原英德糖厂)和位于英德东部桥头镇的英德东桥糖业有限公司(原英德英东糖厂)。英德粤北糖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收购英德糖厂,自成立以来,以“公司+基地”形式与种植大户签定合同,发展700多户蔗农,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产蔗2万多吨。英德东桥糖业公司,由韶关市翁源县糖厂收购以来,发展800多户,种植面积过1万多亩糖蔗。该公司推广高糖、高产甘蔗品种,逐年减少低糖、低产、劣质种蔗,从机耕、糖蔗种苗、肥料等方面扶持蔗农种植,签定收购合同,提高了蔗农种蔗的生产积极性。浛洸镇三村村委会的陈国辉,今年32岁,种了200多亩粮庶,每年约有近10万元总收入,每年约有4万元纯收入;英德桥头镇的张胜松,今年35岁,在桥头镇承包了500多亩种植甘蔗,以每亩纯利润500多元计算,今年他可纯赚25万元。而在桥头镇,这样的种植大户有近10户。绝大部分种植户都在5至10亩左右,每年可增收家庭收入4至5千元,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一条好渠道。石灰铺镇是英德目前种植甘蔗最多的一个镇,约有2万亩甘蔗。左联村林彩眉全家6口人,种植糖蔗8亩,今年收成大约5000元。而左联村村支书曾桥娥,种植甘蔗已有20年历史,承包种植150亩,今年光种蔗也有近10万元的利润。横石水镇位于英德市东部,该镇党委、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以打造英德市果蔗基地为目标,坚持“增面积、增产量、增收入”为宗旨,大胆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80:20,全力发展果蔗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横石水镇在80年代,果蔗种植面积只有6000亩左右,现在种植面积有1.2万亩左右,种植面积增长率100%,平均亩产从80年代1.2万斤增至现在的1.9万斤,增长率达58%。目前全镇果蔗年产量22800多万斤,产值超过9120万元,纯收入3600多万元。为了提高横石水果蔗的知名度,当地党委、政府向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申请了绿色认证,并已获批准。同时,该镇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将农民个体、联合体和外地客户、商贩或中介组织结成固定良好的产销网络。使每年的果蔗都能顺利销售,远销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武汉、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一个大糖厂与42个“土糖厂”之争“糖价高的时候,我们收不到糖蔗;糖价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收糖蔗,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公司?”半年前刚从珠海调来工作英德市粤北糖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平大倒苦水。为什么李志平会如此感慨?原来,这里有作为大糖厂的英德市粤北糖业有限公司和42个小“土糖厂”之间的“恩怨”!在浛洸、石灰铺、英红、西牛、石牯塘等镇,由于有传统土糖厂的存在,而这些土糖厂,投入成本才几十万元,生产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却每年抢食近一半的粮蔗产量。如今,在这两镇有40多家土糖厂存在,对作为大糖厂的中糖公司形成合围之势。据悉,如作为大糖厂的粤北粮业有限公司有100多个职工,各方面成本高,如去年创税200多万元,而小糖厂投入小、工人少、成本低,作为正规食品加工企业,大糖厂只能按《食品安全法》生产白糖,10吨糖蔗生产一吨白糖,而小糖厂只能生产没有质量认证的红糖,8吨糖蔗生产一吨红糖。由此,在收购价格上,小糖厂往往收的价格比大糖厂高,因此,蔗农往往把糖蔗卖给小糖厂,导致大糖厂收不到糖蔗。去年12月9日,大糖厂开榨,可由于今年糖价高,所有小糖厂开足马力榨大糖厂公开竞争,导致大部分许多糖蔗流向小糖厂,大糖厂不得不面对收不到糖蔗而面临时而停产的尴尬局面!作为蔗农,去年由于糖价不高,小糖厂不开榨,导致所有的糖蔗涌向大糖厂,在厂门口排长龙等待收购的车辆达几公里之长!严重挫伤了庶农的积极性,导致了今年糖蔗种植面积大大减少。英德粤北糖业公司李志平总经理也坦诚告诉记者,以前公司内部管理不顺畅,收购糖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自从去年理顺企业内部关系以来,取消“蔗卡”,进行糖蔗收购改革,目前,糖厂与蔗农直接发生收购关系,杜绝了坑农害农的现象,农民完全可从中得到了实惠,但由于众多小糖厂存在,大糖厂不得不面对这一不公平竞争环境。而身处同英德英东片桥头镇的英德东桥糖业公司,由于周边没有一个土糖厂,公司的生产非常顺利,自开榨以来,日处理糖蔗1000多吨,从未因糖蔗不足而停工!石灰铺镇的曾某,1995年与人合作,投入近50万元,建了一个两条烟囱的土糖厂,一个榨季消化3万多吨糖蔗,可以有100多万的利润!而40多间小糖厂,则消化近20万吨糖蔗,占整个英西片糖蔗总量的近一半,分食了一半市场。淘汰“土糖厂”,做大做强糖产业“我们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糖蔗价格高的时候,我们收购;糖蔗价格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也收购!”李志平说,糖蔗由于受市场价格影响,蔗农往往根据市场而种植,导致种植面积不稳定,但如果糖价不好,小糖厂不开榨导致糖蔗向大糖厂涌,往往会引起坑农的现象。因此,可以说,没有大糖厂的存在,小土糖厂也没用生存的空间!而面对这种现象,英德市有关部门也认识到对整个粮蔗行业的不利,因此,早在2006年,有关单位已发生关闭部分落后企业的通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业仍存在。去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实施,而食用糖是列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范围,而这些“土糖厂”由于生产设备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把关,食品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并对当地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污染,已列入淘汰企业。目前,英德市正研究依法取缔食用糖非法生产加工单位,保障蔗农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又能整合英德食用糖生产企业资源,做大做强糖产业的切实又可行措施。“英德市委市政府、浛洸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以来支持我们公司的生产,而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生产企业,只要我们公司内部理顺关系,维护蔗农利益,外部有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英德的食用糖产业将进入良性循环,英德食用糖产业将会做大做强!”李志平如是期待。英德糖蔗有200多年历史据《英德县志》记载,英德栽种糖蔗历史悠久。据民国26年(1937年)广东《农声》第209期记载:“英德有蔗田约5620亩”,“糖寮71间”,“黄糖多远销于韶关、惠州等地”。种蔗者多来自惠州、博罗,他们迁移到浛洸附近,连蔗种也来自惠州,多为糖蔗,至此已有一、二百年历史,常采用甘蔗与花生轮作法。但英德糖蔗命运一直与市场紧密相连,据英德县政府1951年《农村工作生产总结》记载:“1946年——1949年,因糖价衰落,蔗农无本甚大。原有糖寮200多余间,现只有18间。今糖价见涨,蔗农有情结,唯因蔗种困难,肥料无款购买。”新中国成立后,英德县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糖蔗面积突破万亩。1977至1978年浛洸白糖厂开榨,种植面积1981年超过2万亩,1982年超过3万亩,1985年超过4万亩。1990年,英东糖厂开榨,1992年糖蔗种植面大达8.34万亩。1993年,英德糖蔗种植面积最多的为浛洸镇1.5万亩,次之,是石牯塘镇8200亩,石灰铺镇4200多亩,3000以上至4000亩以下分别有桥头、大湾、张陂等镇。提起英德糖蔗,不能不提及浛洸。据记载,浛洸自新中国成立前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每年种植甘蔗五、六千亩左右,总产量达2万吨。开设土塘寮有60多亩。如今,在浛洸地名中,有“寮”字的村庄名有60多个,如全和寮、顺和寮、祥和寮……这些基本上是当年土塘寮的名字,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村庄名。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蔗农积极性提高,1956年,一间日压甘蔗几百吨的机榨糖厂在浛洸鱼咀诞生,当地农民种蔗积极性更高,糖蔗种植面积由原来5、6千亩到7、8千亩,而自1975年,英德白糖厂在浛洸镇建成后,浛洸种植面积更达2万多亩,占全县种蔗面积三分之一,成为英德糖蔗生产基地。而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浮,浛洸目前粮蔗种植面积约1万亩,仅次于石灰铺镇。——2009年4月1日在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英德市市长徐建文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2008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克难攻坚,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开了坚实步伐。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8.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33.9%、13.9%;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4.7亿元,增长33.8%;财政收入取得突破,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增长38.1%;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9.7亿元和42.4亿元,分别增长17.2%和23.2%。具体来说,就是取得了“六个显著成效”:一、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充分把握我省大力实施“双转移”的契机,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同时抓住参加欧洲经贸洽谈会、粤港经贸洽谈会、山洽会、佛山(清远)产业转移推介会等商贸洽谈会的契机,大力推介我市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项目,提高了招商引资效率,吸引了更多投资项目落户我市。全年新签约项目108宗,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9宗;合同投资金额166.6亿元,增长30%;招商引资项目2008年累计实际投入70.8亿元,增长49%。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工业园区化的发展思路,在继续做大做强英洲工业园等园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侨”资源,分别规划建设了清远华侨工业园和清远市华侨产业(英红)园。目前两个华侨园区已基本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进行之中,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加紧推进,英红产业大道进展顺利,东华大道已完成硬底化工程,东华大桥正在进行桥墩建设。2008年有17个项目落户两个园区。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强化了“落实责任、跟踪督查”的制度,对重点项目采取“两周一督查,十天一协调和必要时发督办函”等方式强势推进,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立项、环评、土地、融资等各种问题。海螺余热发电、龙山余热发电、南铁油气(干货区)等26个项目顺利推进并投产,坤煌、云超聚合等14个项目试产,三耀二期、时代、台泥三期和仁科水泥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截止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0家,比上年增加22家。在新老项目的共同推动下,去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4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1.4亿元,增长63.1%。二、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从2008年至2012年本级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2008年重点扶持了我市麻竹笋、茶叶、蚕桑三大产业,使三大产业在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温氏公司肉猪年生产能力达到37万头,天农公司肉禽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羽。至2008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30家,其中省级1家,清远市级17家。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万户,户均增收3200元。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027元,增长14.2%。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本级财政投入500万元扶持19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带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修建进村公路和村内巷道739公里,推进了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沼气建设。黎溪镇大湖村被清远市评为新农村建设“明星村”,25个自然村被清远市评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九龙镇石角村获得清远市新农村建设考核一等奖。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加快推进,新建6个华侨新村,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危房改造任务。水利建设
本文标题:广东英德糖蔗市场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53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