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期货研究第1页10/16/2019加息难挡资金巨量增仓农产品市场“麦霸”瞩目对于刚刚出台的加息,农产品显得“没有压力”。央行2月9日再次加息的消息似乎没能抑制资金对商品的追捧,在农历兔年之后的首个交易日,狂热的投资者又看中了小麦,多方的主动增仓是强麦期价拉升的主因。小麦的疯狂似乎也在周边商品上产生了溢出效应。虽然玉米、早籼稻等品种没有形如强麦那般的华丽上涨,但却吸引了场外资金的参与。按照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多数商品价格对长假期间加息政策出台的反应应是低开高走,但强麦、早籼稻、豆油等品种却都呈现一定幅度的高开,似乎加息还成了一大利好。“资金拉动对强麦的上涨贡献度较高,强麦的强势还是资金寻找流动性释放渠道的一种表现。”新湖期货分析师李延冰表示。他认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尽管中国央行屡屡出台流动性收紧政策,但商品市场大的背景仍是通胀,小麦作为一个资金容量相对较小的品种,容易受到集体炒作。包括小麦在内的众多农产品仍处在多头市场阶段,而在这样的多头氛围中,商品往往会忽略加息的负面影响。且与周边商品相比,天气因素(如干旱等)、国际市场走强等因素似乎比宏观政策更能左右小麦等农产品的价格。每年的市场都会炒作干旱题材,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干旱来得更早,这与小麦的敏感生长期不期而遇。业内专家介绍,市场资金到2月上旬才开始炒作强麦,只是因为此前的“天时”未到。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月,小麦都处在越冬期,对降水的需求不是很大,但是,随着时间进入2月中下旬及以后,小麦又将恢复生长,干旱对麦价的利好会越来越明显。中国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月7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等八省冬小麦受旱9963万亩,占八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36.4%,目前旱情还在持续发展。就连联合国粮食机构也警告称,中国的极度干旱将危及小麦种植区的小麦作物,这将会导致小麦供给进一步承压。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8日表示,在全球市场已然吃紧之际,中国主要冬小麦产区遭遇的严重旱灾或将严重威胁到其冬小麦产量,还在持续的旱情或将导致严重问题,中国大约共计1400万公顷的冬小麦种植面积中约有516万公顷面临着降雨和降雪不足的威胁。东证期货分析师王爱华表示:“强麦的罕见暴涨应该是资金对干旱的炒作,而加息是之前已经预见到的事情,对农产品的利空效果不大了。”农产品“兔”飞猛进警惕高位风险积累节后首个交易日,国内农产品期货在干旱题材带动下纷纷上涨。其中,强麦期货表现抢眼。此外,玉米、大豆期货也均表现强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部分小麦产区及南美地区的大豆、玉米等作物是受干旱天气影响显著,市场对这些农产品看涨预期较为明显。但是,也应警惕农产品高位调整风险也在进一步积聚。大豆玉米领涨旱情品种东证期货研究所分析师鲍红波表示,目前南美的大豆、玉米正处于关键生长期货研究第2页10/16/2019期,“拉尼娜”带来的极度炎热、干燥天气对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春节期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玉米期价继续“高歌猛进”。鲍红波表示,受拉尼娜气候影响,目前全球农作物正遭受干旱天气肆虐。南美大豆主产区正遭遇干旱,而我国也经历了入春以来2个省份的重旱。同时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使得全球粮食库存都呈现持续下降局面,美国农业部(USDA)已经多月连续调低了全球的粮食产量,而软商品中的白糖、棉花的库存水平也创了新低。市场人士预计,在美豆本身就供给偏紧情况下,南美大豆产量减少将会使得世界大豆供应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且美国农业部将2011年全球大豆产量预估呢由此前的33.75亿蒲式耳下调至33.29亿蒲式耳,低于市场预期均值33.73亿蒲式耳,全球大豆产量前景堪忧。旱情仍有改善余地“拉尼娜”同样也给我国北部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干旱灾害,但由于目前我国大豆、玉米尚未播种,所以受干旱影响的主要是小麦。“农业部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月7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等8省冬小麦受旱面积已达9963万亩,占8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36.4%,受旱8省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目前旱情还在持续发展。小麦价格稳中有涨仍然是后期主基调。”东证期货研究所分析师王爱华分析。北京中期期货高级分析师杨莉娜表示,“目前仍需关注小麦返青期的表现,如果后期缺乏有效降水,造成较为严重的冬春连旱,才将对小麦形成真正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小麦生长还处在尚有改善余地的阶段,对于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能影响较小,但对于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旱情持续将可能演变为真实灾害,因此还是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干旱带来的供需偏紧的局面将对农产品价格依然有较大支撑作用,但随着这些农产品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在政策调控预期下,国内农产品期货高位调整风险也正在进一步积聚。通胀预期强烈农产品各品种有不同由于粮、油、棉、糖、天胶等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导致对以食品为主的CPI预期在5%以上,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通胀预期。货币贬值是物价上涨的合理解释。美元贬值,欧元贬值,日元贬值,人民币也在贬值,世界已经进入货币贬值竞赛。所谓的货币战争指的是汇率大战,形式是竞相贬值,实质是钱越来越不值钱。诚然,钱越来越不值钱,不代表所有商品都涨价,但是会普遍上涨。中国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除国际输入因素外,主要是成本推动的原因。许多商品的国际价格并未创新高,在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国内价格却突破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来的历史新高。比如,小麦、玉米、白糖、棉花、天然胶。农产品涨价有些是由于极端气候导致减产(比如棉花),容易理解,但是像小麦这样国内丰收的商品为何还要创造(国际价格目前并未达高点)历史新高?期货研究第3页10/16/2019那只能从国内粮食价格长期定价偏低来解释。长远来看,中国的低资源价格时代恐将成为过去,中国农产品的种植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是大趋势,这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农忙时节,中国许多地方的劳动力是优厚的吃、住待遇,一天工作不超八小时,一百元工资。而且从这一角度来说,农产品涨价有其合理的成本推动原因,涨价是大趋势。从CRB指数来看,在2008年7月曾经达到614.61,2011年2月3日创造历史新高661.55,技术上已经找不到顶部,当然看不到顶部也意味着随时可能见到顶部。单从货币贬值的角度来说,以美元计价的黄金来看,现在的美元比2008年又贬值了很多。从近期看,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恐难以改变,美元贬值是大方向,美元贬值与美元指数短期的上落无关,通胀预期强烈,商品仍将以上行为主基调。一方面,国内房地产在一系列调控政策和连续的加息以后,从房地产市场撤出的部分资金可能转向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投入股市的资金并不明显,倒是看好人民币升值的海外热钱可能投入以商品为主的期货、现货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利率的逐步提高,加之其他控制通胀措施的到位,存款负利率的状态有望逐步改变,因此,在总体保持看涨思路的同时,注意一些品种可能出现的分化走势。因为农产品需求向来与经济增速关系不大。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并未出现下降;而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在增长。政府抛储,交易所对部分期货品种提高保证金比例等,经验看,这类措施效果只是短期的。但是政府年度CPI控制在4%是值得注意的。鉴于棉花、糖、天胶等累计涨幅较大,新的种植年度产量会有变化,建议逐步撤出这类市场;关注北方旱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关注诸如豆油、早籼稻等涨幅不太大的商品,调整充分时介入,尤其注意逢低积极吸纳那些依赖进口的商品。中国久旱或推高全球小麦价格中国北部地区的久旱正在威胁今年的粮食产量,这可能打击中国政府抗通胀的努力,并且推高全球小麦价格。在国际市场关注下,中国政府近日表示将投资约90亿元加强旱区的农田水利设施,以稳定各界对中国粮食生产与价格稳定的信心。针对中国以及全球小麦价格走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日前发表报告,指中国北方旱灾是一个“潜在的严重问题”。旱灾可能导致中国零售麦粉价格较1月上涨8%,较去年同期上涨16%。另一方面,中国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温家宝警告,当前的粮食生产“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冬小麦主产区旱区持续发展,而且据预测旱区降水将继续偏少,主要江河来水总体将继续偏枯。种粮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效益下降,以及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倾向,也是中国保持粮食稳定增产的困难。期货研究第4页10/16/2019温家宝批评说,中国在粮食连续7年增产后,盲目乐观情绪有所滋长,麻痹懈怠倾向有所抬头,对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会议确认了10项对小麦进行补贴等其他扶持粮食生产的措施。其中,中央财政预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冬小麦农民购置抗旱节水机具补贴。政府也会在先期安排的40亿元基础上再安排20亿元,用以改造旱区大型灌区骨干工程与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根据需要也会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和灌区田间工程。实施上述政策,中央安排资金67亿元。会议也决定,将政府今年对三类稻谷的收购价提高约10%至20%。至今,肆虐于中国北部与中部的旱情已持续四五个月。截至官方本月8日的统计,作物受旱面积1亿1200万亩,比上周增加3400多万亩。由于旱区的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国际市场人士近期为中国小麦减产与国际粮食价格可能上涨而担忧。穆迪公司旗下子公司穆迪分析经济分析师陈志雄近日发表报告提出,中国今年可能需要进口相当显著分量的小麦来弥补国内产量的减少。在中国因素以外,俄罗斯罕见大旱、加拿大暴雨,阿根廷干旱天气与澳洲水灾也都可能导致国际小麦价格上扬。本周二,美国的小麦期货价格就飙涨到30个月来的新高。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从中国旱灾来引导国际粮价上涨的预期,属于市场炒作行为。中国有储备小麦总量5300万吨,另有3500万吨玉米储备和4700万吨稻谷储备,这确保政府有能力在短、中期内调节粮食供应量,平抑价格上涨压力。但国际舆论也认为,如果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力不能显著提升,随着中国变得富裕,粮食需求提高,国际粮食价格将始终在各种话题炒作下,面对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商品市场反应冷淡加息“边际效应”递减从去年10月中国央行三年来首次提高利率到本月9日的加息,该政策对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如去年11月的国际农产品价格的跳水实则缘于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再次提高,美盘的棉花、原糖等商品价格在短短数日内就狂泻了20%,同期的美盘大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也有明显下滑。反观去年10月和12月中国的两次加息,国内外农产品的反应却是何等麻木。以农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大豆来说,美国CBOT大豆在去年10月——中国加息的起始月经历了每蒲式耳1100美分到1300美分以上的大涨,中国在圣诞节当天的加息也没有给节后的美国大豆市场造成困扰,相反,该品种还进一步上涨,站上1400美分/蒲式耳的两年半来的新高。一时间,对农产品来说,加息的影响不仅是边际效应递减,还有助于市场的走强。然而,加息的效果不如“提准”并不意味着加息在控制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过程中是一招多余的棋。新湖期货首席策略分析师叶燕武认为,在“稳货币”的政策条件下,随着资金使用成本的不断走低(名义利率固定,而CPI不断走高,标志着实际利率的负溢价水平扩大),资金不是选择沉淀而是选择更加流动的形式,即流到股市及大宗商品市场。货币的流动速度加快,加上目前的存量基础,将进一步对流动性形期货研究第5页10/16/2019成正的支撑,进而容易滋生资产泡沫和通胀题材的炒作。可以说,小麦、大豆以及棉花和糖等农产品的涨价都是这种炒作的典型。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若没有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配合,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有可能“事倍功半”。现在央行的加息周期已经开启,实际利率将逐步正向回归,股市和商品市场的运行难以摆脱阶段性调整的命运,而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农产品尤其值得投资者警惕。加息难抑补涨需求商品期市维持强势央行2月8日晚间作出的自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决定使得兔年的首个交易日悬念丛生。特别是当
本文标题:期货市场分析2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56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