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新内容
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新内容湖南永州四中唐协和内容摘要:德育理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对德育问题、德育主张的认识和看法。我国中学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中学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也应随之而变,德育的内容、主体和方法等方面都要改变。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的新内容,它包括“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和谐发展的德育理念、创新意识的德育理念。关键词:新课程德育理念新内容个性化和谐发展创新意识德育理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对德育问题、德育主张的认识和看法,是对德育过去和现实的剖析和反思,也是对德育的社会制约要素的剖析和反思。以正确的德育理念作指导,就会把德育真正摆在“灵魂”和“为首”的地位,沿着育人的正确方向,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有效的结果。更新教师和班主任德育理念是提高德育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条件。理念更新了才能摆位正确、目标明确,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提高工作的实效。只有教师和班主任更新德育理念,才能实现德育实效性的稳步提高。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有哪些新内容呢?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以往的德育教育压抑人性,我们自始至终都强调、强化德育总目标,什么都要提高到共产主义的高度,忽视了现实背景中最基本、最实在的内容,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观念。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要求德育工作者务必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真诚理解,二是肯定认可,三是设身处地。素质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一切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健康的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是现行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个性化德育观念的本质是把社会道德内化、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强调以个性心理教育为基础,要求在德育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志向)、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方面考虑,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实现其人生的价值。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作为客体的、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应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考虑,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有尊严、能自主选择且有创造活力的人。学校的各种规范不能再是一种束缚和制约,而是一种保证个体发展、使学生自律以改造自我的积极因素。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心理特征,要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档案也要个性化,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让学生置身于具体道德矛盾之中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极佳途径。我经常主动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对具体事情的态度,及时肯定他们的正确认识,也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看法。应该看到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德育的作用也是这样发挥的,德育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全体学生。德育的真正主体是全体学生的观念,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而应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德育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来看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目标要求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敢于进行道德体验的勇气、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毅力和高度的自制能力,才会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实效真正得到提高。“主体德育”,就是要根据学生品德成长规律,激活学生德性发展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追求高尚目标的愿望、行为和能力,进而实现学生自觉地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需求,自我拟订发展目标、自我督促、自我评估、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使德育成为“主体德育”的过程。“主体德育”更关注德育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德育的过程以学生主体的发展为转移。在德育教育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培养开放性人才。这样就需要着力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激发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坚持开展教育实践周活动,让学生尝试当校长助理、主任助理,在班级则尝试当班主任助理、代理班长等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德育工作的特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塑造和自我辨析,把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其具有优良的品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要大胆地坚持正确方向,这样才能全面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二、坚持和谐发展的德育理念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各方面和谐的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坚持德育主体理念就是要求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根据人自身、教育与社会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德育需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德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从而达到养成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加德育活动的目的。这就必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重视在德育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判断,科学地认识自我与社会、集体、他人、自然的关系,做到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理解社会,顺应自然,接纳外界,并自觉参与社会改造,从而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方向,服务于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同学生一起参加义务劳动,一起帮助困难同学,一起献血,一起看电影,一起探望贫困老人等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一是提升校园和班级文化层次,发挥软环境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构想,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富有底蕴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鼓励广大师生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华,在教学楼宣传橱窗定期展出师生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和世界名人的人生格言,让校园文化更贴近师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校实际,体现文化的本土特点和人文关怀,实现环境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二是加强社区教育,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坚持德育的社会化和开放性,加强社区教育,充分挖掘、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发挥好李达故居、文物馆等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努力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进一步完善了家访制度,留守生帮教制度,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把家访作为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量化评价范围。我每个学期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会、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优秀家长评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如果教师在学生眼里是威严的长官,学生在教师眼里是听话的手下,那么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就没有了情感。学生对教师敬而畏之,畏而远之,另一方面,学生又为了迎合老师,逐渐形成了双重人格。丧失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失去了起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德育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重视了德育中“知”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情”、“意”、“行”与“信”等因素。导致德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有很多虽然知道道德准则,能背道德教条,却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另一方面,人们过度重视公德教育,而忽略了私德的养成。事实上,私德是公德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应该特别重视私德的培养,同时教育他们凡事贵在有恒心,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就能取得胜利。在情感深处产生了共鸣,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学校的物化环境是德育,学校的人文精神也是德育。优良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和班级文化,可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和感染,通过相互间的模仿和启迪促进道德内化。对个性怪异的单亲家庭的子女讥讽,挖苦,冷淡,无异于激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使教育更难实施。目前,不少学校或多或少存在着师权文化统治学校文化的现象。教师就代表着真理、权威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任何言语和行为上的“侵犯”都可视为对教师不应有的伤害。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学校(包括家庭)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教育环境,创造宽松的文化氛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应当倡导我们的教育环境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三、坚持创新意识的德育理念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都希望把学生培养为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意志坚强的人。学生从小养成踏踏实实、潜心实干的品质,进入社会后无论为官为民,无论科研、经商,还是种田,就都能处之坦然,做得出色。具备了做人的基本素质,就有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神圣的业绩。然而,放眼现实,我们看到的是德育工作者总在有意无意地培养着迷信权威的守旧者: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名人讲的都是对的。学生一举一动得听从老师的“安排”与“指导”,老师的良苦用心众所周知,就是培养一名遵守班规校纪的“合格”学生。这是教师实施德育的“最高境界”。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思想苍白。学校多了一个“合格”的学生,而国家却少了一名创新人才。****同志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正确处理德育常规建设与方法创新的关系。德育方法要改革,就离不开创新,要有创新,就要花大气力进行研究与实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必须要有创造性。德育工作必须加强研究,要克服轻视甚至否定德育常规的建设与作用的片面认识。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要适应形势作部分调整,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子,建立新的常规,不要被不良因素所束缚。树立“正确引导”的开放性德育观念。开放性德育是指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德育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实践、去创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的深入探索。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德育工作应从学生所处时代的特点出发,不能光用过去的道德观要求今天的学生,应树立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的新伦理道德观念。如对少数男女生交往过密的现象,我们只能对他们正确引导,不能禁止男女同学交往;又如国际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的载体,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也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上网我们不能用禁止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只能面对现实,加强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规范、道德责任感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用法律法规来规范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开放性德育观念强调的是引导与实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风浪中锻炼成长,在实践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在德育方面,强调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培养出的人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在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参加知识竞赛、举行辩论会,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造能力。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德育理念。未来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德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置。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教育的成果。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他们在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指导下,积极贯彻学校提出的教育要求,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
本文标题: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新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59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