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登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高》是鲁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中《唐诗三首》中的一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一单元的学习侧重点在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文情境,领略诗文中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人生感悟。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所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设计意图:通过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者、作者、文本的深度对话,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分析:学生对杜甫其人其诗并不陌生,他们能说出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但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大多学生羞于表达。但我认为,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节古诗文诵读教学课,我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内心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尤其是诵读活动来调动同学们参与课堂,进入诗歌之境,感受诗歌之美。设计意图: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自己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更准确地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达到最佳教学预期效果。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2.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杜甫深沉的苦痛与愁思。3.背诵并默写本诗。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悲国之秋即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设计目的:通过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可以在教学时间上更科学地安排,教学方法上更恰当地选择,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体、深入,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丰满,而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可以适当精简,还可对教学难点深入探究,得以讲清讲透,最大程度地实现课堂效果最优化。教学方法:1.吟诵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声情并茂的吟诵,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体悟作者情感。2.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引用一些相关诗词进行点拨感悟。3.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话讨论,合作探究,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感受作品的意境与情感。设计目的: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作品的意境与情感。教学过程: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过程如下:一、新课引入激发兴趣通过《品读》中截取的关于讲解杜甫的视频片段,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让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对诗人、诗歌、诗风有大致的印象。设计目的:通过多媒体中名家对于杜甫的解读,可以使同学们更直观的了解作者,增进与作者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为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情做好铺垫。二、诗题解读了解传统以学生熟悉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过渡,了解重阳节习俗,熟悉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设计目的:通过对重阳节登高这一风俗所具备的特殊文化内涵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领悟出诗人此刻登高望远的孤独、悲凉之情。三、知人论世走近诗境介绍杜甫创作《登高》这首诗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际。设计目的:知人论世,便于学生对于文本诗境及诗情的感悟与把握。四、诵读诗歌品读诗情(1)初读诗歌,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自由诵读、个人展示读、老师领读、教师与同学串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设计目的: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诵读,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熟悉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2)欣赏美读,想象入境,初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学习诵读技巧。设计目的:通过观看大师诵读视频,使课堂有声有色,利于学生进入诗歌情景,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以便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意境与情感。(3)品读诗歌,披词入情,感受意境美感情美。首先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再由王国维的无一景不悲愁,无一语不悲愁进行诗歌品读,在逐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评诗句,理解诗歌的悲壮美。展开想象,感悟意境。设计目的:让学生学会领会诗情的方法,读诗从把握感情基调开始。首先品读无一景不悲愁。(赏析首联、颔联)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高天、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并分析意向的特点及氛围,感知情感。重点赏析:落木萧萧不尽长江猿啸哀鸟飞回四个意象针对“落木萧萧”“不尽长江”两个意象,主要是让学生领悟诗人在面对落叶飘零,大江东去时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针对“猿啸哀”“鸟飞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歌留下的空白。最后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此刻登高眺望的图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设计目的:通过咀嚼字句、分析关键意象,加深同学们对于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感受诗歌景、境、情交融的特点,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再通过颈联和尾联品读诗人的深沉悲情。针对颈联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悲情的认识,然加以引导点拨,明确“悲”的八重含义:秋日肃杀、羁旅异乡、长年漂泊、孤苦伶仃、人到迟暮、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壮志未酬。再以南宋诗人罗大经就这一联分析出的八层意思。此设计有利于加深同学们的对于作者老病孤愁的诗情的理解。针对尾联我将重点引领学生赏析“艰难”“苦”“新停”三个词,重点赏析“艰难”二字,引导学生在分析出“艰难”在指个人艰难的基础上还有国家艰难。从而让学生体会诗人在国事衰微、个人潦倒的生活际遇中依然忧国忧民之情,感受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民情怀。设计目的:感受深层次的悲情,理解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进而升华主旨,使学生感受思想道德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最后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深情背诵。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拓展积累:搜集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设计目的:丰富文学积累,感受精神光辉,汲取文化营养。课下作业:以“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性的小文章,标题自拟。设计目的:训练同学们的鉴赏和思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讲的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郁顿挫”的艺术经典,也是杜诗中的扛鼎之作。在备课过程中,我涉猎了大量有关杜甫的书籍,然后总结归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杜甫,领会诗人写豪情、感沧桑的情怀。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通过反复诵读、逐句分析,使同学们逐步感知意象,品味诗情,一起走进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本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环节紧紧相扣;问题设计难易度适合学情且简洁,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3.重在诵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以情带读,以读促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热情。4.基本上照顾到各个阶层的学生,师生互动性强,师生配合不错。5.在诗词诵读和鉴赏方法上及时指导学生。6.学生熟读成诵,能够当堂完成背诵任务。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在诵读的设计上形式较多样,但由于时间关系,设计的诵读比赛环节无法实施。2.怎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本次教学,加深了我对杜甫诗歌的理解,也加强了我对古诗文诵读教学课的设计与组织教学能力。通过对诗歌的研读感悟,精心设计,在诵读中能很快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课堂气氛融洽,课堂效果良好。通过每一次的磨课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课前精心准备,做好预设,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增进诗歌感悟能力,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设计目的:通过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分析不足,以便于在下一步教学中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标题:《登高》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4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