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重庆方绍鱼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孝”的本初含义是奉养和服从父母,《说文解字》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种家庭道德伦理观念,经过长期发展远远超出家庭伦理的范围,它有一个由家庭逐步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孝作为维护家庭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和国家稳定的道德文化,用来教化、导引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意识形态,进而产生孝文化。孝文化泛指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的总和,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孝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孝是个性道德修养的根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道德标准是“仁”,“仁”的实质是善。“百善孝为先”,孝是实现善的根本出发点。以孝为善的实践起点,才能实现人的个性道德修养的升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把孝道、孝行作为个性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孝经说:“百善孝为德,百行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修养的基本轨迹是:以孝为先,养成善行,由此推及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由对父母之爱,达到对家庭之爱和社会之爱、国家之爱。其次,孝文化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家庭始终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孝文化作为调节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在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从家庭产生以来,它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政治细胞和教育细胞有着重要的职能,这些职能并不因为社会制度的更迭而消失。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中心,国家是家庭职能的放大,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历朝历代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家庭关系的调节,而且以孝为起点,以“父慈子孝、兄友弟亲、夫和妻顺”为内容,进行家庭道德的建构。由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和孝亲情结推及到社会,在社会中营造出一种“尊老敬老、爱人爱物”的社会风尚,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再次,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忠”、“孝”为基本德行准则。这种文化的道德准则实质是处理好“家”和“国”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由此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轴心,而孝文化是作为基础而存在的,所以有先哲称中国文化为孝文化。孝文化不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还是在当今社会,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并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持质,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1.下列关于“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是一种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它的本义是奉养和服从父母,“善事父母者”为孝。B.“孝”是个性道德修养的根本出发点,以孝为先,养成善行,然后才能实现人的个性道德修养的升华。C.“孝”是一种道德准则。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在维护家庭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和国家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孝”是一种文化,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而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就是孝文化。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孝文化是在“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包含一切有关“孝”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孝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B.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把孝文化作为个性道德修养的出发点,“百善孝为德,百行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最好的明证。C.自从家庭产生以来,孝文化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政治细胞和教育细胞有着重要的职能,这些职能或许因为社会制度的更迭而削弱,但不会消失。D.以“忠”、“孝”为基本德行准则的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好了“家”和“国”的关系,维护了家庭和社会稳定。3.下列叙述,不属于“孝文化”职能的一项是(3分)A.以孝为先,养成善行,由此推及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由对父母之爱,达到对家庭之爱和社会之爱、国家之爱。B.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孝文化作为调节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在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C.历朝历代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家庭关系的调节,而且以孝为起点,以“父慈子孝、兄友弟亲、夫和妻顺”为内容,进行家庭道德的建构。D.当今,孝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并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持质,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B.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C.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D.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宗..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赞誉较高的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来说有治国才能的君主才能称为“高宗”。文中指唐高宗李治。B.吏部..侍郎..,吏部是古代的官署名,侍郎是官职,吏部侍郎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职位仅次于吏部尚书。C.左迁..,表示降职、贬官,因为古代以右为尊,类似的还有“迁谪”、“转迁”、“迁授”等;而“补”则不同,“补”则表示补任空缺的官职。D.都督阎公....,这是对阎伯屿的尊称,阎是阎伯屿的姓,都督是官名,阎伯屿当时任洪州都督,公是表示敬称的词。古人有将姓与职务连起来称呼的习惯。6.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2)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易阳早发【唐】王勃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注释】①此诗是作者因作《斗鸡赋》被逐出长安,去西蜀路上所作,是作者《入蜀纪行诗》三十首之一。作者感于路途景致,有感而作。8.诗歌运用了哪些技巧来写景?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9.请赏析“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句。(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根据要求,填上恰当的句子。(1)《归去来兮辞》中写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诗人流连孤松,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匪歌陈力娇/文孟类儿被俘,不怪别人,就怪他爸孟买饭。孟买饭是大地主,拥有一百亩良田,四十间房屋,可是他特别抠门儿,土匪三胡子向他要十石粮食,他不但不给,还让炮手轰掉三胡子一只耳朵和四五个兄弟,仇就这样结下了。三胡子有个女儿,叫胡铃铛,和孟类儿同岁,却比孟类儿能做事。胡铃铛这天正在家里练飞镖,看到父亲败北而归,还生生没了一只耳朵,不由怒火中烧,备好战马去了孟庄。战马把她带到孟庄的村头,她的鬼主意就来了。她在一座破庙里简单地化了妆,出来时就变成了一个卖针头线脑的中年妇女。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上面盖着一片葵花叶子,叶子下是她的盒子枪。叶子上是女孩子绣花的五彩丝线。眼下正是天将黑未黑的时候,胡铃铛从村西吆喝到村东,不见买线的,却见村口回来一辆马车,胡铃铛迎了上去,对着车上坐着的一个女孩说,买丝线吗?绝好的丝线。女孩欲要搭话,赶车的老板不让,一甩鞭子马窜了出去。车子经过胡铃铛时,车上的女孩嘬起嘴,手做成喇叭,对胡铃铛说,明天中午,学校。之后还向胡铃铛挥了一下手。胡铃铛看到,她的月白色衣服的袖口里,伸出画笔一样纤细的胳膊。有了孟类儿的相约,胡铃铛心花怒放。学校就在离孟庄不远的王八镇,胡铃铛为自己打一把破得不能再破的油纸伞,头上围着一个看不出什么颜色的脏毛巾,又把昨天的乞丐服穿上,躲在学校旁的老榆树下乘凉。中午的时候,一群叽叽喳喳的女孩子来到胡铃铛跟前,她们品评着各色丝线,还有发夹和小镜子,孟类儿就在其中。孟类儿太喜欢绣花了,她的衣服上,袖口上,鞋子上,到处是她亲手绣的各种各样的花,她绣的花动感强,色彩搭配协调,一朵朵像比赛一样竞相开放。有那么一刻胡铃铛都痴迷了,她甚至不想对孟类儿下手了,但一想到父亲失去的一只耳朵,还是新仇旧恨都上来了。旧恨就是胡铃铛早就羡慕孟类儿了,她们同岁,孟类儿能上学,她却不能上,孟类儿有心思绣花,她却没心思,她的心思都投到和父亲南征北战上了。刚才她坐在树下,听学堂里传出来的朗读声,她不知朗读的是什么,却觉得十分的好听,十分的诱人耳目,只是她一句也不会,一句也听不懂。这会儿孟类儿就在她的眼前,她就问孟类儿,你们刚才背诵的是什么课文。孟类儿手里拿着丝线,爱不释手。漫不经心地回答,《增广贤人》。胡铃铛说,你能为我背一段吗,你若背一段,这些丝线我不要钱。孟类儿不情愿,说,你就那么愿意听?胡铃铛说,我不但愿意听,我卖了这些丝线,也要上学堂。此刻上课的铃声响了,其他的女孩子一哄而散,只有孟类儿站在胡铃铛跟前没走,她还是对买哪种颜色的丝线举棋不定。胡铃铛指导她说,你每个颜色都要买一些,绣马蹄花时用这个灰加白色,绣玫瑰花时,用这个深粉色,黑色你也应该要一点,绣燕子时离不开黑色。孟类儿听了胡铃铛的,付了钱,她又对胡铃铛说,你只卖线不卖花样儿,如果有花样儿你的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6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