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一、中国的爱情观(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拆散了无数彼此恩爱的情侣,试问这样的婚姻有爱情、亲情可言?没有。(二)、现代社会,人们对爱情的观点与看法1、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制度、外贸商品逐渐涌入中国,并被中国人不断接受,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向中国靠拢。对待爱情的观念也是在这时被中国人所接受并不断的改变古代守旧的观念。当西方文化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后,自由恋爱就成为中国破旧立新的标志之一。但是中国古代的保守的传统思想仍停留在人的思想中,他们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也是比较含蓄的。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爱情的表达,无非是一句“我爱你”,但是仅仅三个字却难以开口。他们彼此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之前总是犹豫再三,怕遭到对方的拒绝。如果两个人原本是好朋友,在表白之后遭到拒绝,双方都会很尴尬,到后来也许会失去一个很好的朋友,这样得不偿失。在我生活的周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原本两个关系要好的朋友,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觉就向其表白并对其穷追不舍,结果被另一方拒绝,到后来他们变成了陌路人,认识他们的人都为他们感到惋惜。因此我认为,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产生爱意,不要急于表达出来,而是在背后默默的支持另一方,关心另一方,让他她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好,达到彼此互相吸引的状态,这样就会水到渠成。即便是另一方没有表示也不会变得尴尬,还可以继续做朋友。2、对爱情的维持上中国人崇尚相守一生,直到海枯石烂,至死不渝,为了能和爱的人在一起,他们甘愿放弃许多东西。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爱情和亲情之上的一种复合性的感情。多年以后,当男子再也不风度翩翩,女子再也不闭月羞花,他们的爱情以化为亲情,他们早已习惯了彼此,不可分离。而且,中国人相信缘分,缘由天定。二、西方世界的爱情观(一)、历史上,西方国家对待爱情的态度古代西方的阶级等级制度也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可是在爱情的追求上级相对的大胆和自由得多。在另一半的选择上,个人有相对的自由。青年成年后,可以进入社交圈,参加各种各样的舞会。以这些聚会为平台,男女青年有机会挑选适合自己的伴侣。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思想极度的开放。莎士比亚的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罗密欧与朱丽叶彼此相爱,但是受到等级制度和家族仇恨的干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被家族无情的拆散,并被安排和对家族有利的贵族结婚,但是他们没有像家族势力低头,最终两个相爱的人走到一起。罗密欧与朱丽叶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终成眷属的爱情结局,正是当时西方社会所向往的爱情境界,他们借着一部文艺作品来表达他们对自由爱情无限向往的情怀。中国人在现代所追求的自由爱情在西方以早早的出现,西方人没有想到这种思想会在几千年以后越过大西洋传入中国社会,并被中国人所接受。(二)、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对爱情所持的态度1、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与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相比,西方人更喜欢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与中国人相反,他们相信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与天命无关,而是由于自己不够努力,付出的还不够多。因此,他们在爱情方面也勇于表达,勇于去尝试,并不刻意维持一段关系,并不委曲求全。《泰坦尼克号》中的主人公罗丝与杰克就是近代西方爱情的代表人物,在即将沉入大海的船上,他们自由的飞翔,置生死于不顾,在面对生死的问题上他们毅然决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对方,这样的爱被千千万万人所景仰。这部电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现代的西方社会对爱情的追求程度。2、对爱情的维持上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他们不追求结果,只享受其过程。法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浪漫的民族。在法国,有很大比例的人处于没有结果的长期恋爱中。法国的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和波伏娃一生相爱,但终究没有结婚。他们非常珍惜并努力保护在精神上,在人格上,在理想上的独立。3、柏拉图式的爱情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诸多关于爱情的话语中不时会有人谈论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到底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我们一般会把“柏拉图式的爱情”理解为“精神恋爱”,即不涉及肉欲的精神层面上的崇高爱情。但是回溯历史我们可以会发现前人对此的理解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区别。在柏拉图那里,爱的精神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超越性(爱的迷狂)、人格性和善(美)的目的性。爱情的双方要有一个明确的爱的目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个普通的形式。正如蒂里希所言,“爱就是被分离者对重新团聚的渴望。它是对一切存在的事物的一种普遍的爱······无形式的爱空耗着爱者,虐待着被爱者。”柏拉图所阐释的爱的本质其实就是生命或精神,正因为有爱,人才不至于陷入感观经验的偏见之中。爱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感性,即精神上的满足感,正是具备这种无形的性质,凡人才显得和“神”有了一份关联。爱还与生命、存在相关,它总要创造出一个不属于现象界的纯净生活,是生活中一件难得的事情,“如果不把真正的爱情作为一种道德功绩来理解和接受,那么在我们的物质环境中就不可能保持它”。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爱情观,要深入了解爱的本质。爱情、学业和事业都是人生的重要支柱,如果缺少其一就不算是完美的人生,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把爱情放在从属地位,应该把学业和事业放到第一位,这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在大学期间应当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上,秉着学习第一恋爱第二的原则。人的情感生活是博大丰富的,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更广义的爱,爱国家、爱社会、爱父母、爱生活等等。爱情的优良品质正是通过博大的爱培养和造就出来的,只有在大写的爱中去寻觅爱情的营养才会变得崇高和稳固,决不能把爱情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支柱,更不能把其当成唯一的支柱。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他们对待爱情的观念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大不相同。处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等级制度是中西方在爱情观上不同的重要原因。论中西方的爱情观政法学院08级3班张倩08070075
本文标题: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79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