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2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13.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是辨证论治的纲领,八纲辨证是对疾病的病位、性质总的概括,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太阳、阳明、少阳即三阳,三阳病属热证、实证;(柴葛解肌汤)。太阴、少阴、厥阴即三阴,三阴病属寒证、虚证。如《伤寒论》所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为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为阴也;14.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性质的传变15.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有三:一是正气的强弱;二是感邪的轻重;三是治疗的当否16.循经传——按照六经的次序相传(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17.越经传——不按六经的次序而是隔经相传18.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经而直接侵入三阴经19.里证出表——是指病邪从三阴经的病变转为三阳经的病变320.合病——凡两经或三经的症证同时出现21.并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称并病22.两感——互有表里的两经同时受邪,如少阴与太阳23.坏病——误治以后病情恶化,即“坏病者,即变证也。”24.太阳主升阳明主合,少阳主枢。(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25.六经病症的治则——扶正祛邪。即扶正:扶阳气存阴液26.五个一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白苔便有一分表证;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存的一分血,便保一分命27.四个久——久病入络,久病入血,久病入肾,久病乃虚28.七症一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脉弦29.试述六经病的治则——扶正祛邪,即扶阳气存阴液。三阳病以祛邪为主:太阳病汗法;阳明病,清法、下法;少阳病,和法。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太阴病,温法;少阴病,寒化扶阳抑阴,热化育阴清热;厥阴病,寒温并用30.表里同病的治则——一是先表后里,为常法;二是先里后表,是变法,是指里证为急,应先治里后治表;三是表里同病,治表里不去,治里表不解,应表里兼顾,敦轻敦重而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1.阳病——属表证。其病理:风寒入侵,卫阳被遏,营阴凝滞,为伤寒表实证(感受寒邪);若荣卫不和,若卫强营弱,为中风表虚证(感受风邪)。其证型有:太阳表证、太阳里证两大类(太阳经证、太阳腑证)。表证(经证)为伤寒、中风、温病;里证(腑证)为蓄水证和蓄血证42.太阳病本证分类——一是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二是太阳伤寒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黄汤。三是表郁轻证,辛温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桂麻各半汤,风疹此方良)3.表郁轻证——表证日久,不得汗解,以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为表现特点的风寒表证4.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5.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有余,主表证,亦主虚证6.寸口定位——掌后高骨是谓关,关前为阳(寸脉),关后为阴(尺脉),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上主上,中主中,下主下,浮取为阳,沉取为阴。7.诊脉的要领——滑寿(滑伯仁)《诊家枢要》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举即浮取;按即沉取;寻即中取。”8.太阳病的分类——有三:一是中风(第2条);二是伤寒(第3条);三是温病(第6条)9.太阳中风证主要脉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表虚证)10.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表虚证)。11.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又主脾胃虚弱。(缓者脾虚也,缓者湿盛也,缓者主虚也。)12.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13.紧脉——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主寒、主痛、主宿食。14.温病的主要特点——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515.——是指阵发性四肢抽搐。16.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17.辨传变与欲解——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18.太阳病本证——包括中风表虚证;伤寒表实证;表郁轻证。19.中风表虚证主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20.桂枝汤证(兼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21.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指脉象浮缓。22.桂枝汤的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23.桂枝汤的病理——风邪袭表,营卫不和。24.桂枝汤的注意事项——有五:一是啜热粥;二是温覆衣被;三是中病即止;四是病重可昼夜服药,乃至二、三剂;五是忌生冷、油腻。25.应用桂花枝汤的体会——一、本方可用于营卫不和的自汗;二、可用于汗出恶风的鼻炎;三、本方既是辛温解表剂,又是强壮脾胃的重要方剂;四、本方可用于感冒后出现的头脑不清楚(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五、本方治疗头痛的好方剂,但风邪偏盛,可灼加祛风之药羌活。但若偏温,适当加入乌梅、五味子。26.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27.徐大椿云:“桂枝汤为驱风圣药。”28.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的证治——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629.学习24条的体会——一、本条提了出病重药轻,针药并用的治法;二、感冒病人可用按摩,拔罐的方式在风池、风府穴治疗。三、风池、风府乃太阳经的要络,药力不宜输通,右采用针刺的方法治之。四、反烦不解者,不要误认为是变证的烦(白虎汤证),其鉴别点:桂枝汤证仍在,只添一个烦,属病重药轻。30.太阳病,浮弱脉的证治——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31.学习42条的体会——一、表证汗法以后,脉浮弱持表证,宜桂枝汤,其目的不要发汗太过;二、太阳病、头痛、项强、恶寒、脉浮弱者,宜桂枝汤。告诫后人脉象变化就不要再用麻黄汤。32.发汗大小方剂比较——大青龙汤发峻汗,麻黄汤发大汗,桂麻各半汤发小汗,桂枝汤发微汗。33.桂枝汤脉浮数证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34.学习本条(57)的体会——①主之:即非它莫属;②宜,是可以先择,不是唯一的治法;③半日许复烦,临床表现为烦闷不适或胸闷;④桂枝汤的主脉浮,浮数不是不可以用桂枝汤;⑤用桂枝汤治疗胸闷的前提是感冒后出现的胸闷可以治之;⑥桂枝汤的加减:遇呕吐者加半夏,食欲不振加麦芽。35.表证治禁——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36.学习本条(44)的体会——①有表证,不可攻下为常法;②仲景告诫攻下邪气内陷是错误的治法;③一般表证都见发热,不要误用牛黄解毒丸等寒凉之品;④外感发热病人大多见有便秘,此时应以解表为主;⑤既能解表,又能通便,又不引邪入里,可选用《寒温条辨》的升降散,(升降散内用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掺)。37.误用下法,表证仍在的治法——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738.学习本条(45)的体会——一般表证,误用下法,邪气内陷,若脉浮,表证仍在,仍可应用解表之法,宜桂枝汤。39.辨表里证治——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40.学习本条(56条)的体会——辨别表里证的关键是小便清浊与否,清者在表,浊者在里。41.表证误下,邪气未见内陷的表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42.学习本条(15条)的体会——①表证误下,有气上冲,说明邪气仍在表,可用桂枝汤;②心脏病气上冲胸,乃水饮所做,可用桂枝汤加桂枝或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水饮心悸尝)43.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44.学习本条(53条)的体会——①营卫不调,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亦可见于内伤杂病的自汗;②自汗由外感可引起,内伤亦可引起,外感乃风邪,内伤乃营卫不调,其病机相同,总属营卫不调;③徐大椿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④张锡驹说:“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营卫不和,如夫妇之不调也。”⑤桂枝汤可用于无发热恶风的自汗,不加增减。(指征:汗出不温。)45.发热汗出的病理和证治——病人藏无他病,时发汗,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46.古人云:“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847.学习本条(54)的体会——①本病在卫而不在营;②先其时发汗就是在未发热汗出以前发汗,有截断疗法的持点。尤如治疗疟疾肆作前2小时服药一样。③若汗后复发汗,可出现大汗淋漓,损伤正气。48.桂枝汤禁例——有五:一是表实证,不可应用:“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二是湿热内蕴者不可应用:“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喜甘故也”;三是里热证,吐脓血者不可应用:“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四是邪热内陷,不可用桂枝汤:“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五是坏病不可更行桂枝汤:“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49.辨证论治的原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诒之。”50.学习桂枝汤禁例的体会——①脉浮紧的表实证不可应用;②湿热内蕴,(舌苔黄腻)不可就用;③里热证的汗出,不可应用;④服桂枝汤呕吐者不可应用;⑤坏病不可应用。51.桂枝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52.桂枝加葛根汤的功用——解肌祛风,升津舒经。53.就用桂枝加葛根汤的体会——①本方以汗
本文标题:《伤寒论》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8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