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走进非遗教案0830
0《走进非遗提升素养》教案二○一四年八月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1《走进非遗提升素养》教案【授课班级】高职文秘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人数】32人【授课形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授课地点】理实一体化教室【教学课时】4学时【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积累知识和文化底蕴,养成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走进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一个教学模块。该模块旨在使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递与分享对中国非物质文化的认识和体验,形成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教材】《中国传统文化》(主编:张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学情分析】本单元是针对高职文秘专业二年级学生来设计的。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基本的了解,更谈不上喜欢与认同。对理论探究缺乏兴趣,但喜欢动手实践,喜欢对传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通过前期学习,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信息处理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现代化设备使用能力。【教学目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体验,了解非物质文化的内涵、特点、分类、历史与现状,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保护意识,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创新、学会表达,提升职业素养。(一)知识目标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基本特点、分类2.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3.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二)能力目标1.能够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和理解能力;2.能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口语及书面表达、沟通等职业能力;3.能够进行分工协作,融入团队,提高社会能力。(三)情感目标2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递与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教学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分类、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与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保护。【教学重难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体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保护。【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师生研讨、走访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起航非遗之旅,了解文化传承历史,拓展视野启迪思维,升华人格提升素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实施与体验交流中,通过收集资料、制定计划、讨论研究、走访参观、社会调查等学习的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丰富的情感体验。小组内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增进感情交流。【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电子触摸屏。【教学过程设计】本次课遵循着视听体验——图文解说——任务研讨——任务实施——成果分享——拓展提高——考核评价这一主线,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共享学习成果,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体验、保护意识。【教学反思】本单元遵循认识——体验——共享——升华这一主线,采取任务驱动法,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将文化理论课堂变成了文化互动、体验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达到了提高素养、文化育人的目的。3【教学步骤与内容纲要】教学步骤内容纲要一、视听体验(0.5学时):1.展示非遗地图,了解非遗全貌。2.选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播放相关视频。3.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什么特点?思考三:观看视频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补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二、图文解说(1学时):教师通过展示图文资料以及引导学生登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数字博物馆等方式,结合多媒体课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历史和现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基本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类别: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俗,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发展现状: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4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此后,2008年6月又出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而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1项)昆曲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2005年(2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9年(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术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5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2010年(2项)京剧中医针灸2011年(1项)中国皮影戏2013年(1项)珠算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介绍: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长调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内部结构较自由,题材集中表现在思乡、思亲、赞马、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制。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几种民歌的总称。也是蒙古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种。音乐特点: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6三、任务布置(0.5学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师生展开讨论,结合当地非遗资源,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选定主题,制定计划,展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观走访、社会调查、学习交流等具体活动,真正踏上“非遗之旅”。四、任务实施(不占课时)学生分组在课下实施任务,教师通过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微信、微博、qq、飞信、邮件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跟踪辅导,及时了解任务进展,解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7答学生问题,进行信息共享,互动交流,收集活动成果。1.联系方式:飞信:955759517;微信:非遗之旅微信群;qq:446568207;Email:gaohaix9740@sina.com2.课程资源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五、成果分享(1学时)任务完成后,师生回到课堂,学生利用多媒体、ppt、视频、采访录像、现场表演等方式分组进行演示汇报,分享“非遗之旅”的活动成果,交流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经验,共享学习成果。汇报要求:1.形式可以为ppt、视频、采访录像、现场表演、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2.ppt成果内容包括实物照片、实物介绍、相关历史、心得感受等,缺一不可;3.表演需提前与教师协商,准备相关服饰、用具等。4.组内推选汇报人,其他组员做补充。5.汇报时间5-8分钟,具体依照内容而定。6.组内、各组之间进行点评与交流,分享“非遗之旅”的活动成果,交流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经验,共享学习成果。8六、拓展提高(0.5学时)本次课的最后,教师布置拓展性任务,号召学生“将非遗之旅进行到底”。拓展性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上传到课程学习平台,二是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资源,丰富课程学习平台;三是以“人人都是非遗保护者,人人都是非遗传承者”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保护意识和文化情怀,提高人文素养。七、考核评价(0.5学时)考核评价贯穿在本次课的各个环节。有关非遗保护的思考:1.倡导文化遗产保护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日,大家要做些什么?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如何从法律层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考核方法:个人知识评价通过专业教学软件完成,学生操作软件回答本次课中讲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软件根据学生的答案给出客观成绩。个人技能评价根据学生制作的ppt及其他学习成果给出,客观评价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9素养成绩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给出,根据学生在课内外的表现,从团结协作、创新精神、学习态度、主动参与程度等几方面综合考量。【教学反思】本教学单元遵循着认识——体验——共享——升华这一主线,采取任务驱动法,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将文化理论课堂变成了文化互动、体验的平台,将文化知识的学习内化为文化情感的传递,将课堂教学升华为文化传承,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达到了提高素养、文化育人的目的。10
本文标题:走进非遗教案083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0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