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代价值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代价值本讲主要内容:对物质范畴的理解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坚持无神论世界观的时代意义第一部分: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主要内容:问题引入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关于物质问题的再思考哲学物质观的现代发展物质的存在形式学术视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一、问题引入:1、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即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世界本质问题的由来:历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命题:“水是万物之源”(古希腊)。古代哲学为什么以本体论作为研究中心?世界本质问题是从一个由来已久的生活常识开始的。现代社会科技如此发达也没能完全驱赶伟大上帝主宰渺小人类的阴影。如:金字塔之谜。2、世界本质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内涵:世界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世界统一性的基础(2)不同哲学学派的观点: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世界是精神的。世界统一于精神;二元论:世界有物质、意识两个平行独立的本原;不可知论:不可知,回避。二、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发展:“在20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阶段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代表:古代希腊:水、火、原子等古代印度:“四元素说”:地、水、火、风古代中国:“五行说”:金、木、水、火、土评价:成就: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缺陷:直观性、猜测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阶段观点: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原子”。评价:成就:深化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割裂物质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混淆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割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哲学物质观发展的最高阶段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缺陷;继承、发扬旧唯物主义了传统;总结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1、科学物质观的提出:(1)科学物质观提出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引起“物理学危机”。唯心主义由此宣称“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暴露无遗。(2)恩格斯的物质定义及其特点: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特点:从物质的一般(共性)和个别(个性)的关系的角度定义物质,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列宁物质定义及其特点: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特点:从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遇到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矛盾、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定义物质,针对唯心主义的观点。列宁物质定义是列宁对物质观的重大贡献。2、列宁物质定义的科学内容及其重大意义:科学内容理论意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源性、第一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二元论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共性)。把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相区别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实践意义:为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区别:哲学物质范畴反映物质的共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反映物质的个性(物质的具体形态、属性),是可变的、相对的。(2)联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是哲学物质范畴的基础;哲学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4、关于物质观的科学证明和逻辑证明:(1)科学证明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科学证明具有确定性:就目前人类能认识的世界来说,世界的本质应当物质现象;但是,科学证明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有待于进一步确证。物质客观性如何确认?五官是人类的有色眼镜。(2)逻辑证明与哲学证明?四、关于物质问题的再思考:1、如果说物质是对具体物质的共性的概括,那么,这种概括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物质=上帝?传统哲学、旧哲学都是实在论(Realism)。寻求万事万物背后的实体,寻找支撑宇宙的基石。柏拉图的理念即万事万物的共性,有物质理念、精神理念。理念=物质?2、物质如果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何通过感觉感知它的共性?感觉能感知共性吗?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反本原论、现象主义、经验主义)的对立。“人一问为什么,就会走到上帝那里”反实在论开启了现代实证科学的先河。实证科学面对的是一个恒常世界、事实世界。3、物质范畴的两个向度:从哲学的视角看,对于物质范畴可以从两个向度来规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看,恩格斯和列宁就是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向度界定物质范畴的。(1)从本体论向度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统一认识论。恩格斯的基本思路:确定实物是人们感觉的客观对象,同时从不同实物中抽象出物质这一范畴,并表明“物质”本身并不是感性存在物,它只存在于“许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实物”中。恩格斯从物质和实物关系的视角界定了物质范畴,其重心无疑在本体论,并以此来统一认识论,即实物是感觉的源泉和抽象的对象。(2)从认识论向度界定物质范畴并以此来回答本体论问题。列宁是从认识论向度来界定物质范畴的。明确界定了“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客观实在性。把物质定义为客观实在与把物质规定为实体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把实践引入物质观,在物质定义上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4、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实践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出发点是世界的两重化,即世界被分为“感性世界”和“自在世界”。意识能不能创造物质和物质世界?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挑战?在回答什么是物质的时候,或对物质概念进行定义的时候,不应该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和主体,而同样应该把物质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把物质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就不仅承认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而且承认了世界是可以改变的。物质形态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它依赖于人,因为它是人所创造的、所改变的。当人创造了感性世界的时候,同时也创造了物质形态,说明物质同样是历史的产物。五、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观、静止观、时空观、物质运动形式(一)运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1、运动的含义:运动——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和物质范畴一样,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哲学范畴。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不可分割(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固有属性、普遍状态。运动是永恒的。“坐地日行八万里”。(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基础、内容、根源。不存在无头脑的哲学家。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设想存在非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3、错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运动的普遍性、多样性。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人是机器》拉美立特(法国哲学家)B、唯心主义运动观:否认运动的物质根源,精神是运动的根源、主体。王阳明的弟子:“运动是知的运动”。“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聚散,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物只此知之合散”。惠能:唐朝,禅宗六祖。“风动,幡动,仁者心动”。争论:惠能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还是禅宗的最高境界?禅宗六祖惠能:不识字,但佛根深厚,悟性极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人都有佛心,倡导一种全新的宗教修行方法)禅宗的最高境界:万象由心生,物我两忘。心不动,则万物归于寂灭。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二)静止观:1、静止的含义和意义:(1)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相对静止的两种表现:相对位置和对应关系未变根本性质不变(3)意义:确定和区分事物性质的重要依据;事物多样性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绝对性和相对性运动的绝对性:无条件的、普遍的、永恒的;静止的相对性:有条件的、局部的、暂时的。(2)联系:相互依赖: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相互渗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问题: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动即是静,静即是动?3、错误:(1)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以运动否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2)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以静止否认运动。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龟”。(三)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特点:(1)时间: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假如回到从前。(2)空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方位性。特点:三维性。长、宽、高。“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2、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1)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空间要用物质运动来度量和认识:时间:用物质运动的空间距离来度量;年、月、日空间:用物质运动的时间长短来度量。光年时间、空间的特性由物质运动决定:牛顿力学—低速领域的时空特性的理论形式;爱因斯坦相对论—接近光速领域的时空特性的理论形式。(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物质运动总要经历时间:昙花一现,大型电子计算机。物质运动总要占有空间:物体总有体积、位置特征。3、时间、空间的双重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性:客观性:时空的度量方法显示了时空的客观性;时空不依赖人的意识,只依赖物质运动。时空的客观性和人们对时空感受的主观性并不矛盾。人们对时空感受的主观性:时间:度日如年,光阴似箭;空间:咫尺天涯;天涯若比邻。普遍性: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无限性: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2)相对性:可变性: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尺缩钟慢”效应。古代中国俗话: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笑话:父亲空中正年少,儿子地上已暮年。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间有始有终;空间有边有际。(3)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无限由有限构成;有限包含、体现无限。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4、错误:(1)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客观唯心主义:时空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心理创造时间,满足方便创造空间。否认时空的无限性。时空有限论,上帝创造宇宙。(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绝对时空观:割裂时空同物质运动的关系;牛顿:时间如流水,空间如房屋。否认时空的相对性、可变性。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四)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1、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五种运动形式。2、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1)区别: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特殊矛盾、特点。(2)联系:相互依赖:低级是高级的基础;高级包含低级,由低级发展而来。相互转化:运动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转化遵循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3、错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否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把一切运动还原为机械运动。社会达尔文主义:用纯粹的生物学规律解释社会运动。弱肉强食4、物质运动形式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有助于了解科学分类,区分各门具体科学;有助于了解科学发展的辨证过程。六、哲学物质观的现代发展:恩格斯的物质定义距今已150多年,列宁物质定义距今已80多年
本文标题: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代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3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