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 国内轿车销售网络的演变
国内轿车销售网络的演变黄志强一、汽车销售体系的变迁1.传统物资分配网的衰败中国汽车消费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国有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汽车一直是作为生产资料由国家物资部门进行统一分配,存放汽车的成品库称之国库。期间承担国家物资分配计划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中国机电总公司。八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汽车流通领域的改革,最初由分管汽车的机电部、内贸部和中汽总公司组建起中国三大汽车流通企业----机电总公司、中汽贸和中汽销,他们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形成早期的流通网络。80年代中期,各大汽车厂到各地建立销售公司打破了这种封闭式的销售网络,迫使这些老企业转变职能和经营方式,参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三大汽车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开始缓慢下降。与此同时,与国家经济体制同步发展的许多挂靠集体、承包性质的企业也应运而生。各地工商部门也开始行使审批”小汽车一次性经营“的权利,进入九十年代后在政府办市场的指导思想下,各地开办了许多汽车交易市场,为众多没有小汽车专营权的贸易商敞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只要进市场就能共享交易市场的小汽车经营许可。自此,销售商的竞争完全陷入了无序状态。2.以企业为核心的销售网络的形成在轿车市场形成初期产品供不应求时,有供货合同就代表着公司的实力,因而生产企业周围始终聚结着庞大的“销售”队伍。这些销售公司热衷于搞攻关,争取货源,在销售方面无序投资、无需营销手段也无须服务,纯粹一个“皮包商。”1993年后一些轿车企业的产品开始出现过剩,原先庞大的销售队伍也随之出现过剩,而通过牺牲利润互相跌价“残杀”,经营利润自然迅速下降。在各地如雨后春笋的的各类汽车交易市场的推动下,使众多经销商根本无法摆脱无序的恶性竞争,难以为继的企业只得另投“明主”.在一些产品销售利润尚可的企业周围聚集了更多的销售经营单位,最终造成企业对销售网络的失控。销售队伍的无序竞争造成了企业价格混乱,市场策略运行不畅。3.从无序竞争走向品牌经营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后,无序竞争破坏了原先销售网络的稳定性,降低了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能力。反思其中的教训,问题在于以往经销商的选择上缺乏明确的标准,关系似乎比销售能力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销售市场,加强营销能力,各大轿车生产企业开始借鉴国际上通行的模式,推行品牌专营的的地区代理商制度。从而使企业销售网络内部停止无序竞争,形成一致对外的网络结构。我国汽车流通体制二十年来的变迁,虽然仍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但应该看到已经实现了许多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国家物资分配体系向企业市场营销机制转化;从单纯的国有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化,创造了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经营方式从组织货源向树立企业经营品牌转化。4.品牌经营的建设难点}品牌经营在形式上具有企业特许经营权,但在实际上必须具备具有地区垄断的规范的经营方式。目前要完全形成这种网络困难不少。第一是如何保护专营店的投资利益。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设一个品牌专营电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企业如何合理划分大力区域、制定销售利润率、加强品牌支持、加大投资回报,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专营网络是否能成功的关键。第二是专营店的软件建设,就品牌转赢的硬件建设而言,只要有钱就能解决。但做惯了短线操作的经销商们在观念上如何树立起品牌服务的理念是一个关键,尤其是目前大多数专营店都不是四位一体的销售服务中心,售后服务与销售严重脱节,这是现在这些专营店的先天不足。企业的品牌形象都是通过专卖店来传播的,如果专卖店图有其表,管理不佳、服务不兑现,将直接影响企业声誉。第三是多数企业推行品牌专营网络采取专营电和一般经销商共存,然后逐步蚕食的方法。那么如何平衡对专营点的政策倾斜和保护其他经销商的积极性便是一个政策难点。二、销售利润的分配模式决定了销售网络的结构在市场进入生产能力大于需求能力后,企业更需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稳固的销售体系,销售力利润如何合理的分配成了销售队伍是否稳定的关键,各企业在制定经销商政策的同时便确立立了相应的经营利率。通过现象看本质,现阶段维系国内销售网络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销售利润的分配模式。1.从核心层向外层发散的多层次销售形成得多层次利润率过去企业在歌声是建立一级地区总代理,再在各市县级城市建立二级代理机构,其余经营该公司产品的汽也就是一般经营单位。三个层次的销售商享受不同的经营利率,再三级分销体系下,上一级的经销商往往批发就能赚取和下一级经销商同样的利润率,,通过批量可以很快完成销售任务。许多一级经销商为减少销售费用就将物资甚至是合同就地倒卖。最终只有与企业关系最疏远的一般经销商在从事对直接用户的销售。这样的销售体系企业对市场的认识核反应是最迟钝的。2.以销售数量决定利润分配形式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各轿车生产企业为了减少中间层批发的环节,不少企业开始建筑一种统一销售经营费率的销售网络,但为了保护和奖励真正有实力的经销商同时,还以销售公司业绩(数量)制定一个奖励或返利方案。表面上这样所有的经销商都失去了批发的资本,大家可以在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对企业政策意图比较了解的经销商开始在奖励方案上做文章。以低于或近似于企业的批发价进行批发或低价销售,目的是从返利中捞回更大的利润。这样产品的市场价格不断下滑,最终破坏的是企业的价格政策。3.投入大小和销售业绩决定利润分配近来一些轿车生产企业参照国外模式推出了为品牌专营设计的分配方案,为了保护建立品牌专营所需的投资,参照国外的经验加入了投资回报。投资利润是对投资得补偿,问题是品牌经营的投资规模如何测算,不同地区投资金额不同,不同地区投资效应也不同,专营场地有租的、有新建的、也有翻新的,专营店完全可能是包装出来的临时经营方式和场所。对于专营店是否只是专营、是否只是直销还得取决于企业的监管力度。如果只求形似,没有一种规范的销售模式加以保证,在专营店与一般经销商共存的环境下当企业制定的最低限价缺乏竞争力时,专营店同样会加入低价竞争的行列而放弃以服务来保住销售利润的初衷,这样很难说就不会回到和第二种模式同样的情景。由于专营店的建设还刚起步,区域经营还无法真正实现,众多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仍然是无序竞争,经销商还是习惯于研究、迎合企业制定的分配政策,以最少的投入和凤险获取最大的利润。这种情况在发达多家并不存在,原因是在他们的销售网络众,品牌专营权是通过技术垄断来保证的,在中国由于销售网络中几乎不存在技术含量,所以一个企业的分配方式就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网络结构的基本特征。三、企业与经销商的利益冲突无法避免1供不应求时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的利益保持一致工业社会的初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产品供应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福特汽车公司开创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大大缓解了这一矛盾,成为工业化时代的特征。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是扩大生产,而销售体系完全依附于生产企业的发展,经销商通过获得更多的产品资源来获取利润,此时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的经营目标是相同的,利益也是一致的。中国的]轿车市场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初期都处于产品公布应求的状态,可以说,这段时期企业销售不存在任何问题,销售功能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次要环节,经销商与企业的矛盾反映在得不到充足的货源,但那些已成为企业经销商的的既得利益者在利益上与生产企业不存在根本的矛盾。2.供大于求时用户成为利润的源泉1993年开始国内轿车市场出现供求关系的转换,经销商不能获得充足货源的矛盾逐渐消失,经销商的经营方式开始由争取货源转向争取客户推销产品。由于长期以来产品地简单销售方式,使得坐在办公室的经销商在寻找用户方面显得十分无能,他们仍习惯于批发销售,但必须争取比其他经销商有更好的优惠待遇,这时经销商与生产企业的矛盾又转移到了利润政策本身。生产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利润政策的不平等是造成层层批发难以杜绝的根源,也是多级经销网络逐渐解体的根本原因。所以一项旨在促进平等竞争、消除批发销售的经销商政策酝让成受,就是在“资源面前人人平等”,建立以企业分销机构为中心的分销网络。在这样的销售政策下,经销商的经营方式不得不定位在对直接用户的销售上,谁掌握了用户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3。、经销商与生产企业的利益发生位移由于生产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的限制企业对于市场反应永远是滞后的,而滞后的程度又取决于营销机制的信息反馈能力核企业的应变能力。如同世界经济走过的历程一样,国内轿车生产企业95年以后也从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了市场的竞争。第一阶段的竞争主要围绕价格竞争,而第二阶段的竞争已专向了产品的技术竞争。98年是国内轿车工业上市新产品最多的一年,每个企业的产品品种度增加了十几、二十种以上,但在制定生产计划时面对这么多新品种要完全符合市场需求是不可能的。所以,产生库存也是不可避免的。生产企业解决了销售面对直接用户的问题,但企业仍然采取了产品推销方式,企业的任务是将产品推向社会,完成利润目标。然而已转变了经营职能的直销商认识到企业已不再是他们利润的来源,只有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实现销售利润。面对企业的推销经销商有权拒绝。显然,由于轿车产品的高价值,在大规模生产方式下始终存在的库存成为企业和经销商的共同风险,企业要通过销售渠道释放风险,只有通过降价增强产品竞争力和转移产品两种方式,在消除库存的过程中势必存在着很大的人为政策因素,双方都以隐瞒各自的真实情况和意图预期在谈判交易中掌握主动权获取利益最大化。这样,企业和经销商便无法避免在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由此,企业与经销商的利益出现不一致。“工厂和销售商的关系开始疏远,而且通常是很紧张的。因为,工厂总是企图把汽车强制的卖给经销商,以此来保持生产稳定,而销售商和客户的关系同样紧张。因为销售商不断地调整价格------促销-------以此来调节供需关系从中谋取最大利润。任何人只要在北美获西欧卖国轿车都知道,在这种体制下双方没有长期的承偌,这种不信任感大为加深-------”(摘自改变世界的机器)四、销售网络的不稳定结构1.第一阶段的流通体制是行政结构在流通领域建立初期,流通领域基本上是由国家控制的,在经营方式上也不存在自负盈亏,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相对较弱,从流通网络的结构上将是十分稳定的。2.第二阶段的销售机制是资源分配结构打破了垄断体制后,各种利益集团的活动促使轿车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并通过销售代理商的形式将这种分配方式固定下来。表面上这种资源的分配量似乎是按照各地区或某经销商的经营能力来分配的,事实上当地根本不存在销售问题,经销商的经营方式简单到不需要资金的专卖合同或就地倒卖,所以,这种网络根本上就是资源飞的结构。这种结构毫无疑问是最牢不可破的整体。3.第三阶段的经销网络是销售利润的分配结构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后,以资源分流为纲的网络结构就逐步瓦解了,经销商关心的不再是货源而是销售政策是否具有优势。同时在对各企业销售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每个经销商“八仙过海”,表现出不同的操作手法,在对企业营销意图的执行上开始大打折扣,企业营销网络的结构变得松散起来。4.、目前销售网络结构不稳定行为短期化中国的市场行为极不规范,企业与经销商的销售协议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企业对一个销售政策最终实施的结果难以预料,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便是正常的经营方式。同时企业对经销商网络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对销售网络的控制手段目前仅限于利润的分配方式,其余的营销措施与利益相比显得软弱无力。在经销商政策上没有连贯性,致使经销商对企业没有信任感和稳定感。经销商的经营行为全部都是短期行为,全然不顾企业形象、公司发展和市场开拓。最终由于销售政策不稳定、不连贯造成了销售网络的不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受到大大削弱。
本文标题:国内轿车销售网络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6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