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关于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思考
1关于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思考王敏[摘要]近年来,我市在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在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本文从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长效层面等方面阐述了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对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意义。[关键词]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信息化建设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自愿从事志愿服务的人为志愿者。近年来,我市志愿者协会组织和指导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志愿者精神,推广志愿服务理念,在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形成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一.搭建平台,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旨在通过网络、媒体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施,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在志愿服务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之间的无缝链接,建立健全科学化、现代化、效率化、人性化的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一).服务与需求的沟通渠道信息化平台为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者个体之间、志愿服务组织之间、志愿服务组织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以及志愿者个体之间的信息发布与获取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渠道。通过信息化平台,“志愿者有机会为越来越多样化的对象提供服务,同时对象也可以越来越多地挑选志愿组织前来服务,对于服务质量与效益的要求逐渐提高。”作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协调部门,团市委志愿者工作部承担了我市大型志愿服务活动需求的信息发布工作,今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南京市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调研奖成果2之间,共有4000人次通过这里获得服务需求并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我市目前注册志愿服务队(站)共有111家,目前,这些站点已全部完成在我市志愿服务信息网上的信息化管理。(二).评价与激励的有效计量“虽然志愿者的捐赠行为、服务行为是不计报酬的,但是它们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可忽视。”信息化平台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服务计量工作提供了客观、翔实的依据。“计量志愿服务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计量把目前还是一种隐形现象的志愿服务变成一种可视现象,以便配置相应的资源来支持这种涉及大多数人民的活动。”据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联合调查(《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的情况来看,志愿服务还存在“缺乏社会认知”、“缺乏激励机制”等困难和问题。这种志愿服务计量工作将为志愿服务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提供参考和帮助。计量的结果无论是对志愿服务组织还是志愿者个人,甚至整个志愿服务事业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三).培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志愿者虽说在从事传承文明、扶贫助困、环保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但其自身还是具有多样性的实际需要。同样据广东省三部门的调查报告来看,志愿服务还存在“缺乏培训提升”等困难,报告指出:“有超过1/3的志愿者是单凭爱心和热情参加服务,但是并不具备帮助对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这样又导致服务项目的‘低水平徘徊’,缺乏社会效益,也无法有效地帮助有需求的人们。”信息化平台则可利用其便捷的网络条件和人力资源优势,为他们提供获得业务水平提升、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服务。(四).宣传与教育的生动阵地经过20余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志愿服务的品牌已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认知,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普及、参与程度相比尚有不小的距离。如何加强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务理念的深入推广,已成为国内学界的一项研究课题。信息化平台可以借助现代化、时尚化的技术手段,将志愿者的先进事3迹生动的展现出来,并借此推广、宣传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让更多的人关注志愿者、支持志愿者、成为志愿者。(五).资源与资源的整合媒介“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我们将志愿者看成玫瑰的话,那么资源就是玫瑰生长所需的养料、雨水和阳光。如果缺乏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那么志愿服务事业将难以承继。志愿服务的成本可由社会资源加以分担,社会资源的介入,让广大志愿者心无旁骛地开展服务活动,这也将使得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扬光大。信息化平台为各种资源与志愿服务的整合创造了较好的市场化管理运作环境,提供了实现合理嫁接的媒介。二.顺应时势,解决政策层面问题(一).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推进信息化的思想贯穿全篇,与之直接相关的表述共有十处之多。无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还是民生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党的建设,处处都贯穿着信息化的思想。比如说,报告第六部分就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志愿者组织是公民在不计报酬、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在国外,它被归为‘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行列。在中国,则被归为‘社会中介组织’或‘民间组织’的行列。”应属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这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哲学依据。(二).法律依据2005年颁布实施的《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条例》指出:“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倡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等。4三.固本强基,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信息控制处理中心、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信息采集站(点)等构成要素,其功能结构情况如图所示。(一).信息控制处理中心。负责志愿者个人信息的核对、保存、调整、删除等处理;服务热线的接待;服务岗位、阵地、服务队的联系、协调、培训等工作。(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负责信息化平台的网络技术、在线支持服务等工作。(三).信息采集站(点)。每一个服务队、服务阵地均可设立信息采集站(点),负责本服务队、本单位的志愿服务信息采集工作(既包括本单位志愿服务需求情况,也包括参与服务志愿者服务情况)。归纳来说,信息化平台应包括如下功能:1.信息发布功能。具体包括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志愿服务动态新闻信息、志愿者自荐信息、优秀志愿者及优秀服务集体信息、广告信息等。2.信息记载功能。具体包括志愿者服务计量信息、评价信息、奖惩信息、志愿服务阵地信息等。3.信息检索功能。方便查阅各种已发布公共信息和可公开的个人信息等。4.在线服务功能。具体包括志愿者在线交流系统、在线培训下载系统、在线娱乐系统、在线援助系统(法律、心理)等。5.语音(短信)服务功能。具体包括热线服务系统、在线短信服务系统等。信息控制处理中心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信息采集站(点)信息采集站(点)信息采集站(点)5四.实施保障,解决长效层面的问题(一).机制保障。我市目前已将志愿服务管理体制确定为‘三级架构’:第一级,“南京市志愿者协调委员会”为全市志愿服务的统筹指导层面,从宏观把握社会变迁与志愿服务的关系,指导志愿服务事业顺利发展。第二级,“团市委志愿者工作部”为志愿服务的管理协调层面,从组织角度提升志愿者的相互合作。第三级包括各种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站(点)等为志愿服务的实施操作层面,从事具体的服务项目实施,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可以在第二级——“团市委志愿者工作部”的层面下建立“南京市志愿服务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考虑到争取社会资源的因素,可以考虑将信息化平台交由社会机构代管。(二).法律保障。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实施过程中掺杂着较多的法律问题。比如说志愿者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网络安全事故责任问题、志愿者个人著作权的保护问题等等。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途径,还是应以现有法律、法规为依据,未雨绸缪地引起重视、加以注意、有的放矢地请有关专业人员帮助界定、解决。(三).资金保障。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其中硬件设施添置及软件系统开发所占的比例较大。但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后,从长远看,其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将是无以复加的。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更多社会资源将会与其结合。“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看,解决志愿服务资金需求将依赖于多元化的渠道。”(四).人员保障。在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可结合以下三个原则保障此问题。一是“志愿者为志愿者服务”的原则,在相对低劳动成本的情况下招募志愿者从事服务工作;二是“专业志愿者优先考虑”的原则,保障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水平;三是“招募志愿者加专职工作人员”的原则,减少并规避部分法律责任。20余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历程让我们对志愿服务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我们也衷心盼望对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探索能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征程中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参考文献][1]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2).6[2]张锐昕,电子公务:公共管理发展的新途径[J],江苏社会科学,2002(6).[3]祝灵君,志愿者组织、志愿精神与政党领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8).[4]黄元龙,志愿服务初探[J],中国民政,2006(9).[5]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9).[6]江讯清,关于志愿服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7]谭建光、朱莉玲、李霞,构建和谐社会与志愿服务发展专题研讨:珠江三角洲地区志愿服务发展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
本文标题:关于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85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