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摘要:在现代发达的经济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制造业升级和整体产业链竞争力低三大突出矛盾,应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国际分工、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互动角度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机理在现代发达的经济体系中,价值创造环节已发生了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的趋势,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服务活动——生产性服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生产性服务,又称“生产者服务”,是指为企业或政府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提供中间投入品的一系列人力、资本、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活动,具体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工程设计、产品维修、通信、物流、会展等等。当前,在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以其拥有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高度效率倍增性和深度产业关联度的优势,已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发展主要依赖于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重化工业,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充当着“配角”。这种产业结构格局,不仅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了制造业水平提升和竞争力提高,而且影响了发展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资源、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突出表现为“三大矛盾”:1、矛盾之一:工业化快速发展与服务业滞后的矛盾。按照克拉克(C·Clark)、西蒙·库兹涅茨(S·S·Kuznets)、钱纳里(H·B·Chenery)等人总结的一般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曲线呈一种“哑铃型”的态势,即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化水平低,服务业比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红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68FORWARDPOSITIONINECONOMICSFeb&Mar.2008产经论坛FORUMONINDUSTRIALECONOMY重比较高;随着工业化水平提升,服务业比重会有所下降;之后随着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其所占比重将再次升高。也就是说,三次产业结构在工业化的初、中、后期分别表现为“一二三(或三二一)”、“二三一”、“三二一”结构。其中,工业化初期的“三二一”结构是工业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低水平产业结构,而在工业化后期的“三二一”结构是经过工业化中期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比较发达基础上形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产业结构。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高水平“三、二、一”结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高达70%左右,且以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看,1978-2005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由“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的过程。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46:47.28:40.26,其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第二产业低7.02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差距已逐渐拉小。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来看,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仍偏低,不仅没有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世界服务业占GDP的平均比重达68.48%,比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出27.02个百分点。这表明,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低水平产业结构向高水平产业结构转化的过渡阶段,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且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周期,我们不可能逾越工业发展的客观进程而片面地强调服务业的发展。但同时,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面临的客观现实是:虽然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模式推动的,制造业大多是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代工或贴牌生产(OEM)等“组装、加工型”,只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微薄的利润。按照著名的“微笑曲线”原理,这种“组装加工型”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而且其后续发展和优化升级将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就必须要得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而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偏差,就是没有处理好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现为“重工业而轻服务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化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的曲折历程:一是工业化初步形成阶段(1952~1978)。在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下,我国从第一个5年计划开始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导致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不协调、“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以及资源极大浪费等问题;二是工业化调整与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3)。改革开放后,为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对原来的工业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实施了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发展轻工业的发展战略,从而使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逐步趋于协调,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但由于这一时期轻纺、家电等加工业的超高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三是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阶段(1993~至今)。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工业迅速成长,电子、钢铁、机械、石化、化工、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在房地产以及随后的汽车、电子产品等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快等因素的推动下,重工业化趋势日益加强,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在我国各地方片面追求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浪潮中,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产业结构呈现出“逆向回归”的扭曲现象。虽然工业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但没有研发、信息、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化就只能长期滞留在初级和粗放阶段,无法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目标。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制造业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对于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尖锐矛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矛盾之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与制造业、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三次产业之间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三次产业间结构反映的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每个产业内部的结构,则说明该产业发展状况,如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比例大小,第二产业中工业高加工度和技术集约化水平,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等现代化服务业所占比例,反映的是相应产业现代化水平高低和国际竞争力大小。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从发展层次来看,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还处在低端位置,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以及跨国公司按照价值链进行全球水平分工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69FORWARDPOSITIONINECONOMICSFeb&Mar.2008产经论坛FORUMONINDUSTRIALECONOMY其附加价值较低,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以及营销、研发高度依赖。目前,世界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特征,客观上要求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中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和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获得持续的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也因此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遵循一、二、三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沿着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方向升级,使产业结构由低加工度和低附加价值产业占主体逐步向高加工度、高附加价值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转变。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供给结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其供给状况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2000年我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目前我国工业和服务业各行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基本上以商业餐饮业、公共事业及居民服务业为主,而对运输邮电、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相对还较低(见表1)。如食品制造业,商业餐饮业和公共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分别占中间总投入的26.83%和3.95%,而运输邮电和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仅占0.9%和0.01%。究其原因,一方面,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较低,难以满足制造业的需求。目前,在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中,为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2003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服务业比重比1998年降低了2.5个百分点),但长期占据重要位置,而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却没有获得长足发展,尤其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等服务业严重落后。新的普查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0.7%,接近低收入国家45%的平均水平,但其中新增部分的70%来自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3个行业,而信息、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制造业对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的投入要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主要在于生产性服务没有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外置化。大部分工商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服务体系。典型的是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还很少,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资金周转速度缓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可见,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不仅使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而且已经影响到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导致制造业难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和附加值,进而影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表1工业和服务业使用不同服务业的比重占中间总投入的比率(%)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服务业食品制造业0.9026.833.950.011.4333.13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0.552.222.050.091.446.34其他制造业2.398.216.151.659.8928.29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3.142.571.890.273.6511.53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13.384.254.120.171.8823.80化学工业0.691.611.600.054.908.84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0.451.572.680.071.856.62金属产品制造业0.330.400.450.030.771.98机械设备制造业6.144.823.930.623.2318.74运输邮电业4.846.247.181.7914.5734.62商业饮食业1.9213.353.890.776.3826.31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6.3719.0514.336.5612.7059.01金融保险业4.1217.7411.746.295.7145.60其他服务业4.164.355.811.2821.5137.11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我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70FORWARDPOSITIONINECONOMICSFeb&Mar.2008产经论坛FORUMONINDUSTRIALECONOMY3、矛盾之三: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艰巨任务与产业链中服务环节薄弱的矛盾。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保证,国际上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各个国家的产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较量,即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体现。在全球分工体系和竞争体系中,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已不仅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竞争力,而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链竞争力强弱。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物流、技术服务等环
本文标题: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89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