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广东深圳内伶仃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经济价值评估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深圳内伶仃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姓名:黄卓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生态学指导教师:钟晓青20040607广东深圳内伶仃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经济价值评估作者:黄卓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相似文献(9条)1.期刊论文钟晓青.黄卓.司寰.昝启杰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通过对广东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侵入危害较严重的地段进行随机抽样及全面调查,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花费法等,对内伶仃岛上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作出了一个初步的评估.薇甘菊入侵造成内伶仃岛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固定CO2、生产氧气、净化大气,减少污染、减少病虫害,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为383.49-862.86万元人民币.生物多样性损失为每年66.80-150.31万元人民币.估计全岛年损失近450.29-1013.17万元人民币.2.期刊论文蓝崇钰.廖文波.王勇军广东内伶仃岛的生物资源及自然保护规划-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11(1)广东省内伶仃岛生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33科379属569种,其中广东新记录种10种;苔藓植物19科34属61种,广东新记录种10种;各类动物有兽类数十种,包括国家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猕猴(Macacamulatta)等,两栖爬行类30多种,鸟类近110种,昆虫超过447种.此外,内伶仃岛也是一个较为封闭的自然生态系统,根据该岛各类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宜划分为核心区、旅游-科普区和实验-缓冲区3部分,对各区的特点、性质,以及全岛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3.期刊论文崔大方.廖文波.昝启杰.蓝崇钰.羊海军.CUIDa-fang.LIAOWen-bo.ZANQi-jie.LANChong-yu.YANGHai-jun广东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1(3)广东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27科367属551种,其中新种2个,广东新记录种11个,国家濒危稀有植物3种;另有栽培植物约50种,隶属于21科32属.内伶仃岛的经济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共有用材树种66种、药用植物405种、果类植物60多种、淀粉植物26种、油脂植物55种、芳香植物40多种、有毒植物80种、鞣料植物31种、纤维植物79种、观赏绿化植物40多种,猕猴食源植物200多种.4.期刊论文石惠声浅谈钢结构在VTS工程中的技术运用-魅力中国2010,(21)内伶仃岛雷达站,系铜鼓航道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工程(简称VTS工程)的重要组成,在地处海上,台风暴雨密集,施工难度高的现场,探讨运用钢结构技术又好又快建设雷达站.5.期刊论文王勇军.廖文波.昝启杰.王伯荪.王彰九.郭惠如除莠剂森草净防除薇甘菊的效果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z1)在广东内伶仃岛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3种类型环境坡地、低洼地、水泽地设立15个样地,每个为10m×10m,各样地分别喷洒不同药量(0.0005~0.3g/m2)的森草净,经过一年的持续观察,结果表明:0.01~0.1g(有效成分)/m2的森草净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森草净对样地的草本植物有一定的影响,对藤本植物基本无影响,除几种含有乳汁的敏感植物外,对木本植物影响较小;森草净施药前后相比较,样地物种多样性恢复较好,整体上施药后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增加.6.学位论文梁峻彬红树林底泥真细菌群落的分子多样性研究2006到目前为止,系统的红树林真细菌多样性知之甚少。应用不依赖传统培养的分子生态学方法,我们对广东深圳内伶仃岛国家保护区红树林生境的表层底泥的真细菌群落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使用了基于近乎全长的16SrRNA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的系统分析技术,发现存在该环境的序列很多都是比较新的。通过对克隆文库真细菌序列的分析发现,丰度最高的类群是Proteobacteria。属于该类群的全部五个亚类群都被检测到。按丰度高低依次为:gamma(29%),epsilon(17%),alpha(11.5%),delta(8%),beta(2%)。该类群占据整个文库的67%左右,成为红树林底泥中的优势类群。对于属于Gammaproteobcteria的序列,很多都属于自由生或者共生的硫氧化细菌(sulfuroxidizingbacteria,SOB)。对于Epsilonproteobacteria的序列,我们仅检测到一种序列类型。通过Blast发现,该序列与一系列来源于深海的序列聚类在一起。而在Deltaproteobacteria类群中,占主要优势的序列型属于厌氧的硫酸盐或金属还原细菌序列。除了Proteobacteria外,其他的序列类型按丰度高低的顺序依次为Cytophaga-Flavobacterium-Bacteroides(CFB)group(9%),Actinobacteria(6%),Chiloroflexi(5%),Firmicutes(4%),Fusobacteria(1%),Chlamydiae/Verrucomicrobiagroup(<1%),Fibrobacteres/Acidobacteriagroup(<1%)和Planctomycetes(<1%)。本研究所检测到的序列中,其中一些和已经发表的用传统方法从红树林生境分离出来的细菌序列是基本一致的,该部分细菌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角色也已有不同程度的阐明。尽管如此,本研究很多序列与数据库已知序列相比,显示了相对较低的相似性。据此我们推测这些序列有可能代表了新的种或属分类。到目前为止,该研究首次了利用rRNA分子生态学方法揭示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底泥的真细菌群落结构的整体面貌。所得到的结果有力地扩展了目前对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环境微生物匮乏的了解,为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7.期刊论文赖燕玲.梁嘉声.罗连.叶常镜.金建华.廖文波.LAIYan-ling.LIANGJia-sheng.LUOLian.YEChang-jing.JINJian-hua.LIAOWen-bo深圳马峦山风景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马峦山地区位于广东深圳东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2.37'~22.39',东经114°17'~114°22',周围林地面积达上百平方千米.本研究对马峦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131科482属907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表征科主要为樟科、芸香科、鼠刺科、山茶科、含羞草科、桃金娘科、五加科、桑科、藤黄科和五列木科、壳斗科、省沽油科、山矾科、安息香科、金缕梅科、杜鹃花科、买麻藤科等.(2)属的地理成分多样,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热带分布、热带至亚热带分布的科、属分别占总科数的85.72%、总属数的86.67%.(3)区域特有现象明显:中国特有属5属,含6种;亚洲热带-亚热带特有属11属,含16种;东亚特有属14属.(4)马峦山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的尖峰岭、内伶仃岛、南岭、香港、黑石顶区系比较,科的相似性指数分别是95.19%、70.19%、89.42%、95.19%和92.31%;属的相似性指数分别为87.55%、57.17%、69.20%、94.13%和72.78%.8.期刊论文昝启杰.王伯荪.廖文波.王勇军.梁启英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杀灭试验-生态科学2001,20(1)在广东内伶仃岛保护区东湾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两地,用2,4-D、草甘膦、25%森泰、森草净4种除草剂对薇甘菊进行杀灭试验,结果表明:50~500倍液的2,4-D和草甘膦均只能杀灭薇甘菊的地上营养体,不能杀死根部;用25%森泰水剂注射薇甘菊主根,0.1~3mL/株的用量,可以在5~6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用森草净水溶性粉剂配制成的溶液,喷洒薇甘菊的茎叶,用药量在1~1000g/hm2时,可在2~3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9.学位论文李伟华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2006外来植物入侵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威胁,但是植物入侵对土壤过程和土壤区系的研究却很少涉及。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在我国广东五大有害入侵植物中位居榜首,恶名昭著,特别是在广东深圳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森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通过在内伶仃岛的野外取样实验和实验室条件下的控制实验,我们从以下4个层面研究了薇甘菊入侵与土壤微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用氯仿熏蒸-提取CFDE方法)、微生物群落结构(用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微生物群落功能(用BIOLOG和酶表征)以及土壤细菌16SrDNA的遗传多样性(用T-RFLP技术)。野外实验结果表明,沿着薇甘菊的入侵梯度(尚未有薇甘菊入侵的原生群NATV→原生、入侵群落交错区ECOT→薇甘菊入侵后形成的单优群落EXOT),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和P)、微生物熵(Cmic/OC和Nmic/TN)和土壤呼吸一致升高,土壤代谢熵qCO2显著下降。(2)好氧性脂肪酸显著增加,厌氧性脂肪酸显著下降;cy19:0/18:1ω7(指示养分胁迫状况)显著下降,mono/sat(指示土壤的通气性状况和好氧环境)显著上升。(3)微生物的平均活性(AWCD)与代谢多样性大大增加,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率显著升高;与C、N、P和SOM循环密切相关的9种酶中有7种酶活性也表现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而一致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和有效P以及微生物量N与土壤酶活性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分析(DA)进一步表明薇甘菊单优群落土壤(EXOT)与原生群落(NATV)和群落交错区(ECOT)土壤已产生显著差异,典范相关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A)得出BIOLOG与PLFA,酶与PLFA都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冗余系数分别为0.625和0.647。我们把尚未有薇甘菊入侵的原生群落(NATV)命名为薇甘菊生长的foreignsoil,把刚开始有薇甘菊生长的轻度入侵土壤(ECOT)和薇甘菊生长较长时间的重度入侵土壤(EXOT)命名为它的homesoil,取这三种土壤分别种植薇甘菊和其两个本地伴生种鸡矢藤(Paederiascandens)和葛藤(Puerarialobata)进行盆栽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在薇甘菊从未生长过的土壤(NATV)中,薇甘菊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C、N、P低于两个本地种,代谢熵qCO2大于两个本地种;而在薇甘菊生长过的土壤中(ECOT和EXOT)中,薇甘菊土壤的微生物量C、N均高于两个本地种,微生物量P高于鸡矢藤,与葛藤无差异,土壤代谢熵qCO2远远低于两个本地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维持能很低。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P水平与植物生物量呈正相关,土壤代谢熵qCO2与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r=-0.693,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P促进了薇甘菊的入侵。(2)PLFA分析表明:薇甘菊在foreignsoil(NATV)中脂肪酸总量低于本地种,好氧菌下降,厌氧菌增加,mono/sat指示的土壤通气性状况降低,cy19/pre18指示的土壤养分、生理状况受到胁迫,显示出对foreignsoil的不适应。在薇甘菊入侵时间较短的homesoil(ECOT)中,菌根菌显著高于两个本地种,cy17/prel6指示的土壤生理胁迫状况低于两个本地种,显示菌根菌在促进薇甘菊的入侵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薇甘菊入侵较长时间形成的homesoil(EXOT)中,真菌脂肪酸显著高于两个本地种,fung/bact、gram-/gram+和cy17/pre16指示的土壤有效养分状况和生理状况均优于本地种。回归分析表明,微生物各功能类群中,好氧菌脂肪酸和菌根菌脂肪酸与植物生物量显著相关(R2=0.894,F=34.84,p<0.001;t1=-7.119,p<0.001;t2=2.910,p<0
本文标题:广东深圳内伶仃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经济价值评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1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