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及各地经验做法
1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1)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关于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的通知》(渝学组办〔2009〕45号)要求,江津区委组织部成立了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夏沛同志为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课题调研组。调研组从今年5月初开始,分服务型镇村党组织、服务型机关党组织、服务型学校党组织、服务型“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等4个子课题,对江津区内27个镇(街)、45个区级部门进行了深入调查走访,共向机关党员干部、村(社区)党员干部、普通党员、非党员群众等4类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2场,走访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400余人,并查阅了国内多个省市相关资料,就建设服务型镇村党组织问题研究形成了本报告。一、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按照这一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江苏省无锡市委在十七大的次年就提出了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意见;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委在2007年开展了以“三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活动;贵州省遵义市委在2009年3月提出了以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城乡党建一体化、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共同服务科学发展等“五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从重庆的情况看,在全国各地大力开展服务型组织创建活动风起云涌的同时,我市也在2008年底提出,在基层党组织中落实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建立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新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党的建设。问卷调查中,476位干部群众认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是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宗旨;680位干部群众认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是各级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分别占被调查对象的39.7%和56.7%。在调研座谈和随机走访中,大家普遍认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具有以下三大现实意义。(一)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被调查对象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在体制和制度设计、机制建设以及各种行政行为中,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发展,以及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切实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与我们的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加快,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党员群众的的困难和问题难度加大,为我们各级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的具体体现。(二)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深化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江津区于2005年2月起,在全市率先实施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试点,着力通过政府职能重新定位、重组镇街二级机构、创新岗位人事管理、改进工作方式等,提高政府效能,变行政管理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小政府大服务”。事实上,在基层,党委与政府虽是“两块牌子、两套班子”,虽然党委与行政职能上有分工,但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绝大部分是党政分不开的,很多工作是通过机关党员干部来实现。在村(社区),“村(社区)党委”与“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融合度就更高。以江津为例,全区264个村(社区)中,“四职干部”全部是党委委员,有7个村(社区)为书记主任“一肩挑”,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行为,实际与村(社区)党委的管理服务行为是一致的。由此看出,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参与,对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起到了强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就江津区而言,实际是实现基层党组织在职能定位上的自动调适,是对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领导,是深化巩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手段。2(三)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的需要江津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6个区域性中心大城市之一,目前正以“千亿工业强区”和“一江两岸”城市建设为引擎,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必须要有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的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的优势,为此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调研座谈和走访中,被调查人员普遍表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发扬联系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不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发展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积聚爆发,影响江津“加快”和“率先”发展,阻碍和延缓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步伐。二、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差距从全国各地的做法看,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重点在于建立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三大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调研中发现,三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一)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存在保障“软化”问题一是经费保障不足。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党的建设工作虽然建立了工作责任制,重庆也强调党建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主业”,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十分明显,特别是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各级党建经费保障更显捉襟见肘,基层党组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突出。一方面,财政投入明显不足。2009年,江津区除向基层党组织按每名党员划拨30元的活动经费,以及保障必要的区级党建工作经费外,未向镇街和村(社区)划拨其它专项党建工作经费。村(社区)党组织由于服务联系党员的半径较大,内容太多,人均30元只是杯水车薪,仅够每年“七一”表彰座谈等重大活动开支,加上镇(街)、村(社区)的工作经费十分紧张,无力对党建工作进行补贴。从待遇上看,村级党组织除书记外,一般委员并未纳入务工补贴保障。另一方面,村(社区)党组织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普遍无集体资金支持“输血”,多数村(社区)还存在农税减免前的“上清下不清”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比如,李市镇林家嘴社区(农村社区)集体负债就近10万元。同时,村(社区)干部和社(组)长务工补贴标准过低,2008年,江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11元,而社组长务工补贴全年仅600元,村(社区)党组织中还有未兼任行政的“干委员”,还没有补贴。二是人员保障不足。由于镇街党组织对党员群众的服务大多经由了村(社区)党组织这个中间环节,所以人员缺乏保障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村(社区)。几经建制调整后,江津区由1047个村(社区)调整为现在的264个,村(社区)规模成倍扩大,而村级党委(总支)委员的配备却仍在3-7人,所以村(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数量也成倍增长。以我区白沙镇为例,总人口14万人,村级党委(总支)委员人均联系服务党员为31人,联系服务群众达1238人,均是1993年时的5倍以上,联系服务群众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村(社区)党组织“干委员”无务工补贴、社组长补贴太低与其“脱产”、“半脱产”工作量之间的巨大反差,也导致村(社区)干部职务对群众缺乏诱惑力,客观上造成了村(社区)干部的青黄不接。三是设施保障不足。虽然经两年来的努力,全区新建了12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基本解决了村级党组织无活动阵地的问题,但基本办公设施仍然配备不完善,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偏弱。(二)党组织服务党员存在机制“虚化”问题一是服务学习机制不健全。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村(社区)。由于党建经费的投入不足和务工补贴的无保障,导致有的村(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在意识上不主动,在方式上不变革,传统的“三会一课”、教条式的文件学习方式、坐等党员上门的空泛方式,已不满足当代党员的学习需求,有的党员多年未参加过学习,未过组织生活。3二是党内帮扶机制不健全。江津区有多种原因致贫的困难党员2896人,有50年党龄以上的老党员3217人,有地下党员231人。尽管全区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帮扶引导,但目前仍未形成党内帮扶上下联动机制、资金筹措长效机制、帮扶效益评估机制等,帮扶方式多停留在“输血”层面,未能实现“造血”,多数接受过帮扶的党员仍旧未能摆脱贫困。三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基层党员的独立性大大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内陆人口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聚集,党员流动性增强。江津区目前流动党员达4890人。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思潮的侵入,造成部分党员的党性淡化。这三大因素的合力造成村(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加上普遍未建立对先进党员的激励表彰制度、对违背《党章》行为党员的惩戒处罚制度,致使有的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有的不愿“亮出身份”,极端者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不如一般群众。(三)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存在能力“弱化”问题历经1993年撤县设市以来的三次建制调整,江津区由114个区(镇、乡)调整为现在的27个镇街、由1047个村(社区)调整为现在的264个,“一镇如一区、一村如一乡”现象突出。如,我区白沙镇人口达到14万人,是全市人口第二大镇;石门镇永安村人口12646人,是全区人口第一大村;四面山管委会洪洞村幅员面积98平方公里,是全区面积第一大村。镇街和村(社区)规模的成倍扩大,使得基层政府服务半径随之成倍延伸,行政管理服务往往“鞭长莫及”,镇街和村(社区)党组织、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调研中发现,基层群众主要面临五个突出困难。一是表达难。国家大政方针、惠民政策、镇街和村(社区)重大决策等无法及时宣传普及,群众在政策理解和集体事务了解上存在一定的“盲区”;镇街党委和村(社区)党组织成员的相对减少,基层群众“见村官如见县官”,有话无说处,有意见无提处,表达渠道不畅。二是诉求难。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各种利害关系日益交织,因征地拆迁、低保救助、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入学医疗、农村饮用水、耕地流转管理等引发的群众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群众有意见建议和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化解。三是办事难。由于镇村规模过大,多数群众远离中心镇和村(社区),加之城市化进程中“386199”部队、“弱病残贫”留守农村,他们往往不了解、不熟悉房屋建设、换取户口簿、兑现种粮和机插秧直补、办理准生证等各种行政审批手续和证件的办理地点和办事程序。四是生活难。当前,贫困户、“五保户”、烈军属、病残孤老等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存在生活上的特殊困难,有时遭遇突发自然灾害事故,也会产生新的困难群众,他们需要以低保、优抚救助、困难补助等方式进行帮助。五是致富难。在农村,不少农民缺思路、缺项目、缺技术、缺资金、缺土地,农村沟凼渠池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发展农业产业十分困难;在社区,有的居民无资金积累、无专业技术、无就业岗位,存在创业和就业难,致富无门。三、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现途径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从载体上入手,从制度上规范,从机制上保障,逐步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党组织、党员、群众三位互动的工作格局,让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成为基层党组织的自觉行为。(一)抓住关键,构建三大联系服务工作体系一是建立“以城带乡”的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工作体系。在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必须秉承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意识,发挥自身在人、财、物上的优势服务于下级党组织,特别是农4村党组织,建立在组织工作上宏观指导、在组织设置上互建共促、在党建资源上互通共享的工作体系。要加强对下级党组织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健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好“强人治镇、能人治村”,选好配强下级党组织书记,搭建好党组织班子,积极探索上派下挂、交流锻炼为下级党组织培养党建人才的方式。要善于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的思维局限,积极探索城乡结对共建的组织设置
本文标题: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及各地经验做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1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