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问题研究姓名:任贵苓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教师:李秀忠20090602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问题研究作者:任贵苓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文科.吴春梅.ChenWenke.WuChuimei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转型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07,(2)在城乡发展战略转型和新农村建设时期,客观上需要重点解决现行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的突出矛盾,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逐渐由工农分治、城乡二元逐步向工农业和谐、城乡一元转变.遵循统筹兼顾、明确方向、分清主次、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应主要围绕农村公共服务职能转型、农村公共服务责任分担和财政保障体制转型,制定适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转型措施.2.期刊论文陈育钦.CHENYu-qin简论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农村建设——以福建省为例-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2)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就现阶段来看,福建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发展、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与财政投入不足、县域经济实力不强、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弱化等密切相关.因此,加快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多元化投资新机制、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等等,是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理性选择.3.学位论文杨清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公共服务研究——以福建乡镇公共服务为例2008新农村建设的启动与全面取消农业税把乡镇推向理论的前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再次成了人们瞩目的焦点。本文尝试着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将福建省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与乡镇公共服务的供给结合起来思考。文章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评析,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创新、难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详细引介了乡镇公共服务理论分析工具;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与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与治理理论是本文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这些重要理论的分析最终还要回归本文论述的福建省“乡镇公共服务”这一主题上。具体说来,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省乡镇公共服务的供给既需要各级政府本着关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行政价值理念起主导作用,也离不开民间组织与农民的参与。也就是说,乡镇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政府和公民及他们的组织开展互动合作。第三章论述了乡镇公共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赂地位。首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个目标最主要的实现力量还在于各级政府。乡镇政府作为乡村社会的管理者,其关注的焦点应对准广大农民的需要,政府职能、政府行为和政府改革等都要紧紧地围绕着树立全面服务的管理理念来展开。其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给乡镇政府提出了具体的职责要求,政府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全面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这种转变意味着乡镇政府必须要本着“以农为本”的思想,实现将政府职能引向乡村社会总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将政府职能引向乡村社会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第四章对福建乡镇公共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做了具体的分析。首先,近年来,我省各乡镇加大力度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与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各乡镇在文教、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服务的总量与水平方面有了较大的增长,满足了广大农民多元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全省各乡镇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透明高效、勤政廉政的政务环境。如:乡镇干部的行政观及行政行为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乡镇政府对本乡镇范围内发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活动等重要的行政行为进行了公开,使乡镇干部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完全置于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促使了良好政务环境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次,文章列举了我省乡镇公共服务存在的~些问题: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效率低。由于我省广大的农村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主要由乡镇政府或村集体来提供,导致了乡镇公共服务由于资金等原因严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不佳。二、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需求。农民生产急需的公共物品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物品以及为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提供服务的设施供给不足,而不合意的农村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无效供给膨胀。三、乡镇公共服务动力不足。在农村工作中,一些乡镇领导唯上唯书不唯实,对农村中存在的大量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去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地做表面文章,只想当太平官。另外,由于乡镇政府与上级职能部门条与块、条与条之间各自为政,造成一些社会领域无人管理,出现了管理空白区。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方式不灵活。受过去“全能型政府”思想的影响,当前我省各乡镇公共服务仍以政府供给为主,供给的方式也不灵活。最后,文章对我省乡镇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财政收入少是我省乡镇财政困难的基础原因。农业税取消之后,乡镇财政的合法收入大幅减少,造成乡镇政府财力更加紧张。再者,乡镇政府的“吃财政饭”和“在职消费”吞噬了大量宝贵的资金,影响了乡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经费。这些无疑都削弱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人事权的缺乏造成乡镇政府对乡村公共产品供给处于上无激励拉动和下无压力推动的境况。接着,文章还指出乡镇职权与责任不统一使乡镇政府难以发挥应有的行政效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服务。从乡镇政府自身的原因来看,乡镇领导素质偏低,行政不规范、服务意识不强。这些无形中都削弱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此外,由于缺乏显示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偏好、监督和评价公共品生产的可操作程序,农民无法在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反映自己的的意见,表达自己的需求偏好,导致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对需求的动态反应性不强。况且,政府官员“经济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农村公共产品中也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行为,因此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一定是农民需要的公共物品。第五章针对上述分析对福建省乡镇公共服务提出了思路与对策。本章先从近年来乡镇政府今后发展方向的路径选择出发,得出了乡镇政府应该在管理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中起重要作用,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和支持性资源投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结论。这就为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发展铺垫了基础,所以明确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着力提供农民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接着,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乡镇公共服务的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乡镇公共财政制度;创新体制,合理配置乡镇权力;精简机构人员,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需求机制。最后,还需创新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来提高乡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了促进乡镇政府正确给自己定位,履行职能并承担起相应的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应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惠及千万家农户。根据公共产品理论与治理理论.还可引入新的供给主体和生产或提供方式,构建出“一主多元”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即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广泛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最终使我省乡镇公共服务改变过去政府单一提供的一元模式,建立乡镇政府与乡村社会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多元模式。此外,为了切实解决乡镇薄弱的公共服务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彻底改变“重城轻乡”、“重城轻农”的国家公共产品制度安排,扭转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二元格局,努力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无差别的公共服务。第六章是本文的结束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指出本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4.期刊论文宋伟.任慧成.SONGWei.RENHui-cheng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理论观察2006,(3)农村公共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甚至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原有体系的瓦解,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困难、日益萎缩,面临着严重缺失的困境,迫切要求我们探讨新的路径安排,以重构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5.期刊论文黎发高.陈春初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和紧迫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公共服务的供需现状、矛盾及其原因,提出了强化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措施.6.期刊论文李成军.何昆蓉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居民公共服务参与意识调查报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11)保障农民参与公共服务,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政府民本价值的实践.培养与提升农民公共服务参与意识对于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快速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农村和谐美好新生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公共服务参与意识增强,但农民公共服务意识的培养机制存在不足,需要完善乡镇治理机制,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并加强考核与监督,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7.期刊论文方欣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场经济管理2008,(5)福利经济学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溯源.为农村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存在着某些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通过加强关乎民生等基础性领域的制度性建设,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积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与政府回应机制,以政府为核心,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8.学位论文周立法新农村建设中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2007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可以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六项制度建设,其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寻求相关的路径,模式和解决方案,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首先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着手,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前沿理论和热点观点,阐释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对公共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并研究,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就是与群众生活最紧密关联的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主要是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角色不明晰等。课题进一步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阐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课题重点研究了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构想,建立了以指导思想、目标、路径、具体策略等为内容的战略体系。课题以南京市为例,从实证角度分析,研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和策略,认为通过向农村提供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就业创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危房改造等,为最困难人群提供倾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倾斜公共服务,帮促经济薄弱区县和镇村,能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笔者从南京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启示,如合理确定政府、企业、农民三者的角色,形成科学
本文标题: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2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