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探索科学发展之路__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1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科学发展之路——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在2011年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主要内容是: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创建工作对于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整合、集成“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更好地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表明这项工作已经由文化系统的部门行为上升为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示范区创建工作引起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各示范区创建城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一批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2就有23个,并首次全部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创建规划》和《创建方案》,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发改、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各地公共文化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等各个环节的任务都得到了明确,体系化、定量化、指标化程度明确提高,有效推动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浙江、江苏、上海、湖北、重庆等省份还参照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机制和标准,全面启动了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文化部门层层推动创建、全国各地积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从创建工作情况看,各示范区创建城市将创建工作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撬动地方大幅投入。粗略估算,首批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31个城市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均以创建工作为契机,推动落实了中央关于“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要求,部分创建城市2011年比2010年文化事业费投入实现了翻一番。二是设施建设大幅提速。通过开展创建工作,许多示范区创建城市将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加快施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少提速5年,不少创建城市启动了一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按照创建指标要求,各地还采取了一系列“固3强补弱”的措施,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提高设施体系化水平,推动了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均衡发展。三是突出矛盾加快解决。如各创建城市纷纷增设编制,落实创建标准中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3名专职人员、每个社区配备不少于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的要求,使长期存在的乡镇文化站无人员编制和村(社区)无配置文化管理员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此外,很多创建城市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等难题进行了制度设计研究,并上升为政府文件,形成长效机制。本报选择了部分创建示范区进行介绍,希望通过具体而丰富的创建举措,展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成都:创新理念引领全市文化总动员“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发展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从欣欣向荣的建设期,高速迈进全面发展的平衡期。文化设施标准全市统一从2003年成都市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开始,成都市就以构建惠及人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牵引,把建设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和长效保障机制作为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工作目标。2009年,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阵地、人员、经费、活动“四落实”。2010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形成了“城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4区)”四级文化圈层,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如今,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如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让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成了当地文化部门的工作重心。为了保证公共文化设施使用到位,成都市文化局统筹全市文化部门,在设施建设、经费保障办法上实现了全市统一,并对全市所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设置和服务职能进行了统一规范;在人员配备上,乡镇、街道基层文化站和文化中心人员配备纳入了乡镇、街道政府人员序列;在设施配备上,成都市统一安排部署,各区县财政统一安排支出,为各地文化站、文化中心配备基本设备;在经费落实上,成都在全国率先正式设立乡镇(街道)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按照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8元、6元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在管理办法上,成都市对基层文化站、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设施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2011年,成都在全市评选了50家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最为突出的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并给予表彰。借助社会力量,突破固有阵地“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仅是文化系统内部的责任,更应该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都市文化馆馆长贾磊表示,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文化系统内部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日常文化需求,此时就需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突破固有的文化阵地,将文化活动开展到群众身边去。5成都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上进行了很多创新性探索。其中全国首创的“报纸上的文化馆”得到全国各地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报纸上的文化馆”“网络文化馆”等创新模式极大方便了群众的文化体验。如今,成都市民足不出户,点点鼠标、看看报纸就能对每天的文化大事一目了然。成都市文化馆还创新性地提出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活动品牌化、群众文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多元化的“四化”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就必须突破固有的文化阵地。”贾磊介绍,以成都市文化馆为例,文化馆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中重指导、督促、检查等;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主要发挥策划、引领、支持的功能。近年来,成都市文化馆还相继提出了“全社会都是文化阵地”“建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媒体传播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等全新的理念,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走出文化阵地办文化,创新理念引领成都文化总动员。发动全社会力量,让文化真正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真谛。(记者梁娜)上海徐汇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作为上海市唯一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区,徐汇区大力推进文化信息化建设,重点通过启动、开发徐汇公共文化信息平台,改变文化服务的单向输出,形成文化服务与文化受众的双向互动,有效解决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对接矛盾,再造服6务流程、服务模式、服务秩序和服务管理体系,着力拉近公共文化三级服务网络的距离,提高服务的公共性、针对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文化服务智能化管理作为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的亮点——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就是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平台,该平台由多媒体智能互动终端、智能一卡通IC卡和智慧文化数据中心三部分构成。徐汇区文化局依托公共文化一卡通建设,创新性地进行文化服务智能化管理,打造公共文化信息采集和反馈平台,完善信息发布、反馈、活动预约等环节,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利用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进行居民文化服务需求调研并发布调研结果。居民依托一卡通服务卡,人人、处处、时时可以参与反馈文化需求,区文化局实时了解居民需求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服务,提高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利用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进行文化活动预约。徐汇区文化局利用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将文化设施的“供”“需”对接,把该区各活动室、剧场、多功能厅等文化设施的可供使用时段、使用要求以及各文化团体的活动信息,第一时间推送到居民中,鼓励个人、团队通过“刷卡”,有的放矢地完成文化活动的异地预约和现场签到,切实提高了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利用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进行智能评价。居民参与文化服务活动后,可以通过智能管理平台对服务项目、内容进行评价,徐汇区文7化局通过评价内容,可对服务质量较低的项目进行完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徐汇区文化局通过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全面收集居民最需要的、参与程度最高的文化活动信息,同时进行数据发布、信息采集与反馈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文化服务资源的智能分配;通过收集每个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情况,对包括教育、健身、志愿者等各类优质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实现时间、内容、人群上的充分整合。文化服务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智能化服务打造公共文化信息采集、预约、发起、反馈的平台,改变过去文化服务的单向输出模式,形成文化服务与文化受众的双向互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以创新的理念和包容的姿态,从过去更多关注文化产品,到更加关注文化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更加关注文化民生。再造公共文化的服务流程、服务模式、服务秩序和服务管理体系,拉近公共文化三级(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文化活动室)服务网络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拉近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平台,提升公共文化信息的透明度,解决长时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接的矛盾。在信息发布基础上,通过公共文化信息的采集、预约、发起和反馈功能,全面有效掌握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让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迅速掌握受众的文化需求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同时让不同文化需求的居民参与进来,逐步由以往8“政府主导,老百姓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政府引导,老百姓成为参与主体”的良好局面。整合区域资源的有效载体。“公共文化一卡通”作为区域文化资源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区域内的资源联动共享、共赢搭建了坚实的平台。该区目前正在尝试推进的工作包括:一、区域文化单位购买服务与扶持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让不同群体免费或低价享受到更多精彩、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在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以项目合作、契约合作、原创作品支持等形式,对区域市属文化单位和民非组织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充分挖掘具有徐汇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二、区属条块资源结合。通过文教结合,最大限度地扩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受众面,并通过与13个街道(镇)合作,利用庙会、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形式,共建共享文化资源。三、不同受众的资源整合。该区将通过“公共文化一卡通”的调研功能,定期了解不同地区、职业、年龄段人群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便于诉求的集中整合和解决;还将依托微博等平台,及时收集线上“粉丝”对一卡通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便于进一步的更新软件,完善平台。提升政府行政资源的有效途径。一是使提供的文化产品更具针对性。通过“公共文化一卡通”的后台操作平台能够第一时间汇总相关数据和信息,以此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客观有力依据,确保了政府有针对性地投入文化事业经费。二是使提供的文化产品更具有效性。一卡通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受众提供各自所9需的文化产品,避免了“一刀切”式的单向灌输,充分调动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三是使提供的文化产品更具实时性。徐汇区文化局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从后台实时了解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及时发布和调整相关信息,实现线上线下与受众人群的“零距离”沟通。(沪文)东莞:“提升工程”保障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广东省东莞市立足于改善文化民生,大力构建普惠、均等、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东莞重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上寻求突破,全面启动了“提升公
本文标题:探索科学发展之路__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2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