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图书室建设与服务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图书室建设与服务思考骆明军(峨眉山市图书馆)【摘要】建立以村为单位相对集中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村图书室,开展农村科普、法律知识宣传、农业科学技能培训和文化艺术活动,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网络为载体,加快农村生产信息与产品供销信息流通,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建康发展,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词】村级图书室建设服务【中图分类号】G258.23【文献标识码】A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拥有占总人口的80%的农民,构成了我国强大的人力基础和发展后劲。但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产业信息和农业科技人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瓶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又是“基”和“力”。作为乡镇文化工作的延伸,基层村级图书室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满足村民对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缓解农村产业信息供需矛盾,提高村民掌握农业科技能力,引导村级基层组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作用。一、乡镇、村级基层图书室的现状及农民文化生活需求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指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的作用。”要在广大民众中普及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载体。然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人员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被挪着他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由于受乡镇机构改革编制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文化站虽然有人有地,却没有活动经费,无新书报刊,器材设施陈旧破损,有的场地被挤占或被租用或变卖,专干兼职大量其它工作,形成“空壳文化”。有的村文化室只有一个牌子,一张桌子,徒有形式,农村图书室“名存实亡”现象比较严重。据对峨眉山市调查,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全市18个乡镇和235个行政村中的30%都建立了图书室,并且都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和相应设施。后因撒乡并镇或因经费、人才等因素开始滑坡,加上疏于管理,大量图书外借未能及时归还,或因合并搬迁过程中完全遗失,而新增图书几乎为零,造成书少且旧或无书可借。大部分乡镇图书室已不能正常开放,村图书室基本处于停闭状态。因此,加快改变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荒漠化倾向,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重大任务。笔者认为,出现以上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领导重视不够,认为文化工作是一个只消费不生产的清水衙门,不能实现短期政绩;二是投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太少或根本就不投入;三是个别挂点扶贫单位赠送村图书室图书时图名声,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四是农村图书室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村图书室没设分类存放书柜和目录卡片,借阅的手续和管理制度也不完善,造成图书丢失。众所周知,农民素质高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关键。“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也指出,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而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已向城市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留守从事农活的几乎全是妇女、老人。这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已全面展开,农民业余生活单调的问题却依然存在,他们想提升自身素质却无书可看,想干番大事却又无业可做,绝大部份业余时间就靠自娱自乐:要么在家看看电视或串门子聊天凑热闹,要么聚众打牌、喝酒,无地方活动的老年人唯有独守其家,网络在农村还是空白。一年一度的“文化下乡”活动远远不能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基层政府“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致富已深入民心,“谁掌握了科技、信息,谁就掌握了财富”的理念已成为村民致富的共识。因此,一年一度的科技下乡活动成为了乡镇集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但是这些活动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村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边远山区粗放农业需要科技知识润泽,因交通不便或消息闭塞无法获取;交通畅通地区科学种植、养殖已全面推进,却送了知识而不配套人才技术支持而功亏一篑,2006年全国猪肉奇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城市周边地区因供求信息不畅而增产不增收,这些都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和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的需求。而村图书室,它与县(市)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室)是一个联系密切的网络整体,可以有效地把最新信息技术送下去、村民需求及时反馈上来;它相对地分散在村村寨寨,却又集中于一村一坝,就地解决了当地村民读书难、信息匮乏的矛盾。村民通过村图书室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获取最新供需信息,调整生产结构。对于无事串门聊天、打牌、喝酒这种现象,村民自己是既反感又无奈,可单调的农村文化生活又让他们无处寻觅更好的精神享受,特别是年轻一代有知识的农民,怀着深深的愧疚而远离故土寻找生活。而90%以上从城市返归农村的青年,更是彷徨。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致富养家,拥有城市一样的业余文化生活:上戏院影院欣赏高雅艺术、进网络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有书看、有课上。他们想做有理想、有品味的新型农民,想用自己的双手改造父辈遗留下来的落后习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图书室和“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就可以把全国最优秀的戏剧、电影、小品奉献给广大农民朋友,满足村民看书欲望,通过网络学习最新科技知识,收看最新专家讲授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最新农业资源。例如:峨眉山市新坪乡净安村作为首批新农村示范村,目前是峨眉山市食用菌种植专业村,50%以上农户是种植大户,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大户达40%。1998年建立了村图书室,2006年列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示范点,拥有科技类图书4000册,常年备有最新农业科技资料宣传单。全村489家农户每年有200多人到村图书室外借图书、查阅索取资料,通过网络下载信息、欣赏影视戏曲。眉山、青神、犍为、井研等县和双福、符溪等乡镇以及附近周边村读者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借阅图书、索取资料。二、如何搞好基层村级图书室建设、管理与服务“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笔者认为,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面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把乡村图书建设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财政、文化、农业等部门要从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出发,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建设。2007年,四川省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就将“‘文化共享工程’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纳入市惠民工程,与各乡镇签订建设责任书,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并成立惠民工程督查工作组,跟踪建设进程督查,全面推进村级图书室(农民书屋)建设。村级图书室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任务:一是要帮助广大农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意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管理意识;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反对愚昧的新风气;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二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生产和生活能力。提高村民了解科学文化常识、适应现代文明生活的能力;提高农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的能力;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三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培养新型农民,搭建农民教育培训社会化服务和交流勾通平台,传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服务资源并实现共享利用。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水平、文化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拓展农民的知识面,促进农民相互沟通、增进感情,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村级图书室建设可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是提供传统图书借阅、咨询服务,另一部份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网络信息化服务,两部份互相支撑互为补充。整体规划上本着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开设借阅室和多功能学习室两个服务板块。借阅室在提供图书期刊外借外,同时提供信息咨询、收集、反馈业务。多功能学习室,根据村民所需,开展图书期刊学习、网络信息查阅,“共享工程”网上资源服务的同时,不定期开展优秀影视欣赏、农业科技动态专题讲座、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等。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指出“文化发展既要靠资金投入,也要靠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县(市)、乡镇两级财政、文化、农业等职能部门和村联系挂靠部门应加强对村级图书室建设的扶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配送必要的图书阅览设备以及信息查询终端、音像设备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农民开展农村文化生活,服务农村公共文化。为确保村图书室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状态,应建立村级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县(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其管理力度,将其运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其建设任务和服务工作纳入本级政府总体工作规划,作为乡镇年终考试评的重要条件之一,实行目标管理。为了有效提高村级图书室利用率,使村级图书室一开始就走上正规化的发展之路,县(市)图书馆在业务上应承担起统一领导、集中培训、统一管理责任。充分利用县(市)馆的设施、人才资源优势,实施统一的规章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采取分片区定员管理,定期到村图书室巡视,了解其运行情况,收集反馈信息;同时,对村图书室管理员采用定期集中培训和分散辅导相结合,提高村图书室专业化管理。除各乡镇政府、村委自行筹集征订的报刊外,县、市级以上财政划拨资金作为流动图书、期刊专项经费,由县(市)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定期更换流转。县(市)馆应与各村委签订‘村级流动图书管理协议书’”,确保图书、期刊使用和安全。同时,县(市)馆“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还要加强对村基层服务点设备维护,及时更新资源数据库,确保最新资源及时与村民见面,提高资源利用率。村级图书室的服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根据村民读书需求,提供优秀图书、期刊、编发农业实用科技资料、预定代购代查图书,组织兴趣读书活动,开展实用技术知识竞赛,培养农民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同时也应向临近村村民和住村外来人员开放,消除文化脱贫死角。二是以村图书室为基地,依托基层服务点平台,开展双向沟通服务。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同时,注重收集、整理和反馈村民需求信息,加快农村最新生产信息与产品的供销信息畅通。三是协助搞好县(市)、乡镇两级政府“三下乡”活动。利用“共享工程”网络资源,定期举办优秀影视小品展播放映活动;不定期开展歌舞、健身、棋牌、文艺演出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文化娱乐活动,以活动促建设,把大批村民吸引到村图书室来,用健康有益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四是依据农时季节,聘请专家或技术员有针对性举办各类农业技术、科普培训班,印发科技资料等,提高农民科技致富的本领;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卫生咨询、村民治安、法律讲座,普及村民的卫生、法律知识;利用村科普长廊,举办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国家惠民政策、新型科普知识图片展,努力营造一种学科学、懂法律、讲文明的良好氛围。五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习惯,把文化与农闲、节假日、重大节庆、农村旅游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要协助上级主管部门抓好所辖区域民间艺术的抢救、开发、收藏和保护工作,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村图书室之间的横向联合服务,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一条捷径,同时也弥补了本村信息量的不足,更有效地为本地村民提供多形式、多内容的服务。各级政府应强力推动村图书室建设和发展,县(市)级图书馆要走出城
本文标题: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图书室建设与服务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3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