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杭州市农业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
1杭州市农业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徐培培邵雅萍吴国庆屠国兴一、杭州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入新世纪的杭州农业与农村经济正处于由小康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发展新阶段。至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49亿元和101亿元,比1995年增加49.5%和36.9%。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产值比调整为60.5:20.8:9.0:9.7,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4496元,比1995年增长49.3%。可以说,我市农业已进入了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杭州农业也明显存在着一些诸如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品质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小、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滞后、产业链不长、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等共性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是制约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大力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武装农业,走科技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为此,当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业创新服务体系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局面,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二、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1、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我市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3000余人组成的农业科研推广队伍。其中市级261人,县级902人,乡镇2021人。在体系组成上,除拥有可充分依托省会城市农业科研院、校集中的优势外,市级有5家农业科研所、2所农2业(农机)学校,以及植保站、土肥站、植检站、农机站、畜牧兽医总站、原种场、蚕桑场、种子公司等事业编制科研、推广机构;各县(市、区)分别设立了农技推广中心,下辖各专业站;乡镇农技站根据农技推广法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采取了综合办站形式,目前有9个县(市、区)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或综合型农技站。2、近年农技服务的新变化新趋势(1)以市场为导向,农技推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我市的农业科技服务正在由过去与市场相对割裂的纯产中技术指导型逐渐向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技术、信息全程服务转换。杭州龙网顺利开通,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农技110相继开通,进而与乡镇、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联网,基本形成了覆盖整个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少县(市)还及时编发农情、科技、市场供求信息资料,与电视台联办农业类节目,开展送科技下乡,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为农民及时做好技术、信息的服务工作。(2)积极开展技物结合的为农服务和产业化经营尝试。各地农技推广体系依托自身的技术、信息等优势,利用当地资源,探索走技物结合、有偿无偿结合的为农服务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如建德市檀村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把开发当地传统农特产品——里叶白莲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先后成立了里叶白莲开发公司和里叶白莲研究所,引进太空莲新品种,优化栽培技术,开发系列产品和综合利用,制订标准,注册商标,在莲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以公司为龙头的新型农技服务组织正在不断发展。(3)民营科技企业、农民专业技协、合作社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我市涌现出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的热潮,目前总数已达300余家,投资额逾8亿元。如桐庐冠华兔业有限公司,以省农科院和上海交大为技术3依托,采取“桐庐县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与2500余户农户签订肉兔购销协议。经两年多的发展,已开发成功12个品种的“冠华王”牌兔肉系列产品,年实现利税385万元,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的民营科技龙头企业。同时,各地农民专业技协和专业合作社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建立了403个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农户3.48万户,带动各类基地39.48万亩。3、存在的主要问题(1)现行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推广、生产存在脱节现象。市级科研、推广单位“小而散”,多数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站仍局限于产中技术服务。由于缺乏面向市场的利益驱动,各家单位各自为政,协作性差,难以形成有效的农技服务规模优势,导致科研单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搞科研,推广单位技术推广得不到农民的认同,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又得不到所需的技术信息。二是农技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乡镇农技人员大部份时间和精力从事行政性中心工作,“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姓农不务农”现象十分突出,造成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民均不满意的局面。(2)农业科技队伍素质与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及时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2000年,我市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的产值比为60.5:9.0:30.5,种植业中,粮棉油麻与经济特产作物产值比为31:69,养殖业中名特优养殖的产值已占到养殖总产值的60%。而从农技人员专业结构比例看,粮油、经济特产与畜牧业人数比,市级为24:38:38,县(市、区)级为42:42:16,均与当前产业结构不尽协调。“只懂粮棉油,不知名特优”、“只管产中生产,不知信息、市场”的现象十分普遍。二是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分布与农民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大量高学历、高技术职务人员集中于市、县两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大专以上科技人员796人,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961人,分布在市、县两级的为72.6%和60.9%,4而占农技人员总数63.5%的乡镇农技人员中有一半多未受过专业学历教育。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面对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技术信息需求,这样的农业人才分布状况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和千家万户的技术信息需求。(3)科研、推广运作机制缺乏活力,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有相当差距。一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关联不够紧密。科研单位没有真正从市场需求、成果产业化的角度找准科研切入点,成果应用性较差,造成智力和财力浪费较多。推广单位科技人员大多还停留在“等待提问”的被动服务状态,没有直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二是缺乏必要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目前的农技推广仍习惯于上级下计划、项目、经费,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用人竞争和创新机制。一些地方的政策变动随意性大,不少乡镇农技推广站缺乏独立法人地位,人、财、物无权支配,资产不明晰。在每次乡镇机构调整中农技站往往又首当其冲,农技人员养老保险、医疗统筹等在一些乡镇不能到位,影响了农技人员积极性。三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各级农业部门创办的农业服务实体,有近60%是技物结合的农资经营型服务实体,在服务层面上,多局限于产中型的传统种养殖技术服务,在服务方式上,以搞点示范为主。对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新型种养技术服务、产后销售、加工、贮藏等服务,无论在开展的数量,还是深度上,均明显不足。调查显示,全市231个乡镇,仅有57个乡镇农技站配备有计算机,其中上网数40个,开展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农技站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不进行服务手段的创新,必然导致农技服务功能的弱化,从而也影响农技人员地位的提高和待遇的落实。三、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思路1、指导思想与改革目标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有利于5农业科技整体效率提高的原则,改革全市农业科技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组织体系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效益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快捷的技术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2、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我市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充分调动政府建立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民办民营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与投资农业科技开发的工商企业、农民专业技协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与科技示范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机制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市场性经营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网络体系。其模式体系如图。模式Ⅰ科研农业部门成果科技民营模式Ⅱ技术农业龙模式Ⅲ农政科研市场、头企业、市场单位、二次开发农资农民专户府(无偿科技型与创新市场业协会、推广为主)企业(有偿)合作社部门技术3、运行模式与模式特征模式Ⅰ:以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模式。利用政府建立的最广泛的服务网络,向农户持6续开展推广服务。Ⅰ模式以无偿服务为主,适用于:(1)政府重大发展战略的相关技术,以及对整个地区带有总体性影响的技术,应由政府来组织推广示范;(2)难以保密的公益性技术,往往是一户学会全村使用,难以通过有偿使用的市场方式来推广;(3)一些经济效益不太明显但公益性明显的技术,只有靠政府进行无偿推广。模式Ⅰ应是现阶段覆盖农村最基本的一个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模式Ⅱ:以民营科研机构为主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模式。民营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和技术中介服务组织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政府提供的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形成自己的科技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有偿转让的方式向农户或农民企业推广,或者通过科技产业化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第二个网络。该模式推广的技术往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符合最新的市场需求且便于保密,二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模式Ⅱ适用于生产经济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信息传递迅速、农户科技意识较强的地区。当前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充满了活力,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模式Ⅲ:以龙头企业、专业技协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为主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模式。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整体,根据自己生产及经营计划的需要,通过无偿或有偿两个市场获得有关技术;再通过自己的培训等,让农户在相关技术的指导下进行规模生产,龙头企业对其产品进行包销或深加工。这样,企业是技术推广的一级受体,农户是二级受体。一些大型项目层次较高、要求较精的技术,单个农户无法接受和消化,龙头企业却可以消化,企业且较单个农户有更强的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此大大提高了技术推广的质量、规模和水平。同时,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技术推广关系是一个内部关系,利益的一致性使二者之间便于协调,农户的职责就是接受公司提供的技术、并按规定生产。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模式Ⅲ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优点也是突出的。纵观我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三种运行模式,可总结其特征为:第一、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行政驱动是农技推7广的原动力。在这个模式体系中,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基础投入,包括科研投入、农业科技市场的建设等,由政府承担。政府最基本的职责应当是服务,政府建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应当面向整个农业生产领域,其服务对象是农户、民办科技企业和农民企业等。与传统模式的差别在于政府的推广应尊重农户的自主选择,让农户真正获得选择权,这是调动农户积极性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市场经济的原则。第二、市场引导是农技推广活动的中心。市场是整个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的中心舞台。一方面市场引导科研开发活动按市场需求组织进行,另一方面引导农户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技术。由此市场对经济的引导与对技术的引导便结合了起来,形成了政府推动力与市场引导力相结合的新体系。第三、农户及农业企业是农技推广的主体。农户及农业企业作为技术的受体,对技术选择的自主权得以充分体现,政府再不能替他们作出选择。第四、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体系。农技推广体系中政府已不再唱独角戏,政府也不再是总指挥、总导演,而是一个服务员的角色。4、深化三级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市、县、乡镇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是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推广机构作必要重组,建设一支稳定、精干、高效、规范的技术队伍,加快农技推广与现代农业的对接。(1)市本级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分类改革、增强创新、自我发展”的指导原则,
本文标题:杭州市农业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5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