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实验区名称基于生涯规划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实验区实验区负责人沈晓冬学校名称南京工业大学主管部门江苏省教育厅申报日期2009.6.30教育部财政部制二○○九年四月2填写要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规范填写“实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名称命名实验区,如“艺术教育”等。4.“所属类别”填写: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5.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9年5月31日。3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基于生涯规划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实验区所属类别工学建立时间2004年实验区负责人姓名沈晓冬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64.12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常务副院长联系电话(手机)电子邮箱xdshen@njut.edu.cn传真通信地址南京新模范马路5号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邮编210009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实验区依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材料类各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生的多元化生涯规划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通过模块化课程组合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与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突出社会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实验区长期以来在专业建设、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及实验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利用三个抓手(“1+Y”学导制、学生会与研究生会两会对接、学生会、研究生会、青教协会三会共建)、三种资源(教授走进学生、校外名师导航、校友大讲堂)、三级实验体系(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以及三个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实验室、973等重大项目转化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开放性实验、校外实践创新基地)等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三创”型(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人才奠定基础。一、实验区的发展历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渊源于有百年历史的原中央大学化工系和金陵大学化工系,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1952年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设立水泥生产工学本科专业。1954年招收该专业研究生。1958年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时,设立硅酸盐工学、电化学工学、高分子化合物工学等本科专业。19624年招收硅酸盐专业研究生。1978年恢复招生,设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二个硕士点。1984年设立全国首批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点。1998年设立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2000年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01年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设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硕士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1995年化工部重点学科。材料学被评为为江苏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被评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恢复高考三十年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科经历了多次专业教学改革的洗礼。八十年代初的专业改革由水泥、陶瓷专业改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倡导具有一定理科理论基础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亦工亦理、理工兼容的育人思路。九十年代初,为了探索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新途径,在国内首次建立硅酸盐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毕业生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赞赏,使该专业建设成果“面向经济建设,建立学科体系,改革专业教学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实验区建设的前期工作基础1.落实科学发展观,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早在199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了江苏省教委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做了初步的探索。2002年,又承担了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资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进一步开展了材料类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以立足二级学科专业,面向一级学科专业的原则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材料学院各专业所有学生在三年级分流,大部分学生进入以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平行班,并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小部分有志于在材料学科进一步深造的优秀学生通过遴选,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强化班,实施全新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科型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坚实学科理论基础(特别是数理基础)和宽专业知识结5构的、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材料学科拔尖人才。该项改革实施以来,至2009年6月共毕业了2004~2009届六届学科强化班189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果,教改成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2009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为了扩大教改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08年又组建了2006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双语教学实验班。实验班以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协会为平台,凝聚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国外学习和科研经历、科研业绩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以培养未来的材料科学家为目标,面向学科发展前沿构建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使用国外原版教材,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强化英语应用能力,注重材料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方法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2.依托重点学科背景,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改革与实践本实验区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基地,用于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额达5500多万元。近五年承担了国家“973”、“863”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和国防科技重点项目,科研到款经费达1.24亿元,获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共13项。学科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实验区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建立了以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9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优秀教师组成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通过导师制、教授走进学生、学生走近教授等制度的建立以及学科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四年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90%以上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低年级本科生则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走进实验室、走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2007年、2008年由学生自主申报的五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获得省教育厅立项资助,并已获得初步成6果,部分创新实践成果已公开发表;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动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近五年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并在导师指导下公开发表科技论文二十余篇,8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多名学生在第八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首届长三角青年科技创新竞赛、江苏省大学生“创新杯”创业计划大赛、浪博杯江苏省高校第四届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等科技竞赛和创业大赛中获奖。3.产学研紧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为了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学院紧紧围绕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大要素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通过联合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力量,密切校内外、校企间、师生间的广泛联系,实施以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创新科研项目、工程项目设计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创办本实验区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二十四个稳定的、密切联系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互利多赢,吸引了相关企业在校内设立创新基地、奖学、奖教金,校企开展全面合作,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校到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全方位开展教学、科研合作。2005届二位毕业生在广东大宇制釉公司所做的毕业论文密切结合企业实际,学生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师生的科研成果也在企业实际应用,形成学校满意、企业乐意、学生得益的多赢局面。近两年学院进一步推广,组织了一支2008届、2009届本科毕业实习、设计团队赴中国建材集团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天津水泥设计院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聘请设计院工程师为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加强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参加实训项目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争相聘用并获得广泛好评。此外,在认真总结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2007年、2008年学院与产学研基地广东凌丰集团合作申报7的产学研结合项目获教育部广东省立项资助,本科生结合产学研项目的研究进行本科毕业论文,为学生实践锻炼和才能施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4.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基地的改革与实践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提出了“本科生要有创新意识、研究生要有创新实践、博士生要有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成果”的四层次创新教育,建立“师生联盟”,进行互动培养,以实现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与学生创业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大力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重组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三级实验平台,构建了由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完成了2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其中实验课8门、理论课19门,开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123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26个和开放性实验4个,实验开出率100%,每年约7万人时数。实验内容涉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与合成、材料工程原理、加工过程及设备、材料组成分析、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材料性能测试以及工程模拟与测试等方面。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建成了4个具有专业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制作、金属材料制作、高分子材料制作和复合材料制作方面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它不仅对材料学院学生开放,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通过开放实验性项目的建设,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2005年建设了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材料工程基础实验室,并于2009年通过验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82、指导思想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需求;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以学生多元化生涯规划为出发点,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在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构建适应学生广泛就业、深造学业和自主创业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生涯教育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知识基础、视野开阔、知行合一、具有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成功就业、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和继续深造学业的拔尖型创新人才
本文标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