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许剑毅--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
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服务业统计司许剑毅主要内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服务业统计发展历史我国服务业统计面临的问题与任务目标服务业统计重点领域的改革与突破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机遇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很多领域位居世界第一。2、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美日及西方国家经济低迷,普遍低速增长或下降。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三个明显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发展服务业的特殊要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工业大量产能过剩和去库存。要实现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加快服务业发展尤为重要,服务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引擎,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将实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换,这也是新常态为服务业发展带来的重要历史机遇。服务业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产业不断高级化升级而发展的。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社会从原始的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后工业化、高技术现代化社会,产业结构从一、二、三,逐步变换到三、二、一,最终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占全部产业的比重,成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恩格尔系数从居民家庭消费角度,服务业从社会发展角度。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90年代中期,世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始终在65%以上,并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许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早在2001年就已超过70%,如英国、美国、荷兰等。我国香港地区更是在2001年就达到了88.3%。显而易见,服务业已经成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在40%以上。服务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服务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投资少、能耗低、效益高、污染少等特点,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相对传统服务业而言,更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价值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都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服务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我国服务业已连续两年占比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首次超过,2014年比重继续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加快,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的7.3%,也快于第一产业的4.1%,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2%,今年上半年达到49.5%。服务业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必然趋势。二、服务业发展历史•服务业发展历史•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二、服务业发展历史•1、概念的提出与应用:•服务业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第三产业”概念,是在三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提出的。•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首先明确提出三次产业划分的概念与标准——《安全与进步的冲突》,并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的分类法。•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统计部门首先开始运用三次产业概念,在统计手册和有关书籍中采用此分类方法。•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使三次产业划分的方法得到广泛普及——《经济进步的条件》。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规律性关系。•50年代后期起,三次产业分类方法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重要分类和统计方法。•2、概念的国际推广:•1969年联合国统计组织向世界推荐《各类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部门分类法》,依据三次产业的概念,将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分为十类。•后经几次修订,逐步完善•1989年重新修订通过了新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包括17个大类,60个中类。•1992年3.02004年3.1•2011年(GB/T4754—2011),是目前执行的。•3、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两个概念的互用•在理论和实践中,“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两个概念经常交互使用。如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是用农业(Agriculture)、工业(Industry)和服务业(Service)的提法来对经济活动的领域加以区分。第三产业(tertiaryindustry)与服务业(servicesector)是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讲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可当作同义词使用。•4、苏东社会主义阵营(MPS):•最初不接受西方经济学界、统计学界三次产业划分的概念。•70年代:苏联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开始接受三次产业观点。•80年代后期:苏联正式接受三次产业概念。•5、我国第三产业概念的提出•建国以来一直沿用苏联的MPS核算体系,按照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划分社会活动部门。国民经济核算只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的社会总产品。80年代初,开始研究探索西方的SNA国民生产账户核算体系。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第一次对我国第三产业做出明确划分,正式启用了“第三产业”一词。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以及国家“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党的十四大报告等政府文件中均使用了第三产业的概念。•6、国民经济核算的转轨•1992年,我国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实现从MPS向SNA的转轨。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大到包括服务在内的所有领域。核算体系的成功转轨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统计的发展,国家统计局和各有关部门开始加快了健全、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的进程。•7、SNA三次产业基本概念:•服务业:是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核算上称为第三产业。范围包括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8、服务业统计范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和《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国家统计局令第13号),对服务业统计范围从行业和产品两个层次进行界定。•服务业行业统计范围•服务业产品统计范围•服务业行业统计范围:包括国民经济15个行业门类和3个行业大类。——49个大类;208个中类;455个小类。——其中新增3个大类:A门类的:05农、林、牧、渔服务业B门类的:11开采辅助活动C门类的:4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服务业产品统计范围:服务业各行业的活动成果主要体现为服务业产品,对服务业产品的统计依据产品分类标准进行。具体的产品范围包括49个大类(代码51-96)、245个中类和477个小类产品。服务业统计15个行业门类统计局职责部门职责F批发和零售业H住宿和餐饮业K房地产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P教育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Q卫生和社会工作J金融业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T国际组织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992年,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产业普查(1993年实施)范围:12个行业门类,45个大类,154个中类分为三大类服务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管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的部门通过第一次三产普查,全面掌握了服务业的完整数据,将1992年服务业增加值修订为9140亿元,普查比年度数据增长了33.2%,三产占GDP的比重由28.2%提高到34.3%,提高了6.1个百分点。•建立周期性普查制度:2004年、2008年、2013年,我国先后开展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其中,服务业是普查的重点内容。•范围包括国民经济15个行业门类。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常规服务业统计奠定了基础。•服务业统计,初步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部门财务统计、重点服务业行业常规调查、小薇企业抽样相结合的服务业统计基本架构。•9、现代服务业发展:传统服务业是指过去物质生产部门的商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与服务业的融合形成的新业态。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催生的各种新业态。我国是全球宽带网络覆盖最广、信息消费和应用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去年信息消费市场2.8万亿,8.4亿宽带用户,6.5亿网民。电子商务16.4万亿,增59%,信用卡消费15.2万亿,增16%。现代金融(租赁2.6万亿,世界第二)、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网上医疗、物联网、云服务等。•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正在加快从大众化消费向个性化消费阶段发展,虽然要求高了,但这恰恰是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需求动力所在,而互联网+,正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凭借较低创业门槛和创新成本,互联网已聚集了大量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互联网+制造、金融、交通、医疗、商务等新生业态层出不穷,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形成以创新供给来带动需求的强大力量。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引擎。三、服务业统计面临的问题与任务目标•统计基础薄弱:新的专业,调查制度体系尚不完善。范围涵盖不全、统计内容、口径、标准等不统一、规范等。•工作难度大:大量数据来自几十个行业主管部门,工作组织结构松散,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重复交叉,互补性不强,国家与地方制度不衔接等。•数据质量控制难度大:服务业行业多、单位多、规模小、变化大,情况复杂不易统计。•人员力量与素质与任务不相适应: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经费不到位。•服务业统计总体目标:牵头、兜底、攻克薄弱环节•牵头:•要树立大服务业理念,全面整合服务业的综合协调职能,按照顶层设计思想,全面规划设计服务业统计科学、完整的总体架构。要打破传统按专业统计的工作模式,切实发挥服务业统计的“牵头”统领作用,努力使服务业统计做到全行业、全覆盖,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及结构变化。在现有分工的基础上,今后凡新增的新兴服务业,要牵头组织、协调相应的统计标准,制度规范,调查方法,统计调查实施、资料收集等工作。•兜底•对于无人问津或缺乏资料的行业,边边角角,服务业司要起到兜底的作用,不留死角,保证服务业统计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攻克薄弱环节•对服务业统计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攻坚克难,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取得重要突破。三、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改革与突破•新兴服务业统计•主要服务业生产指数•重点服务业调(包括小微抽样)•采购经理调查指数•电子商务统计•部门服务业统计•服务业数据质量保障•加强服务业统计措施•各类新型服务业统计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分类标准已出台•科技服务业•分类标准正在征求意见,即将出台。(一)新兴服务业统计•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家庭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会展服务业•服务贸易•服务业外包•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产业•基本方法:•概念、定义•行业分类标准•指标体系、统计制度•数据采集渠道•职责分工•共享机制•数据发布•新挑战:•行业范围交织(行业分类上交叉分组)•调查单位模糊•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运用•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亦称为生产者(或厂商)服务业,这一
本文标题:许剑毅--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统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2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