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理念
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理念2010.7.2南开大学主要内容一.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概念二.服务理念与模式三.实证与结语1.概念馆际互借(InterlibraryLoan)对于本馆没有的文献,在本馆读者需要时,根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办法和收费标准,向外馆借入;反之,在外馆向本馆提出馆际互借请求时,借出本馆所拥有的文献,满足外馆的文献需求。适用于返还式文献。文献传递(DocumentDelivery)将用户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在馆际互借基础上的拓展,是更深入的一种馆际互借。一.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概念InterlibraryLoan/DocumentDelivery相互利用合作馆藏延伸弥补资源共享合理布局协定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图书馆资源读者(传统)———————————————————图书馆资源读者(现代)其它图书馆或情报机构2.服务定位现代图书馆三大服务文献服务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纸本文献资源服务网上文献传递服务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查新资源导航知识服务培训学科导航定题服务3.服务特点(1)技术支撑数字化技术——目前的数字资源已达到转换速度快、准确率高、存储空间小、传递速度快等较高水平。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硬件设备不断更新,软件配置不断升级,比如用于网上文献传递的Ariel软件,目前已升级至4.0版,使文献扫描、传递一气呵成。网络通讯技术——我国四大骨干网(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的互联互通,极大地提高了网际接入速度,为网上文献传递构建了良好的网络环境。3.服务特点(2)资源支撑纸本文献的数字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或出版商将纸本资源数字化,便于检索和下载,使纸本文献资源成为真正的网络资源。电子文献资源的访问权限——图书馆通过购买数据库产品,获得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包括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等。广泛的馆际资源共享——为扩大文献资源保障程度,图书馆之间建立广泛的资源共享协作关系,使协作馆的文献资源成为网上文献传递的一个重要文献来源。3.服务特点(3)个性化服务不同于传统的文献服务,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更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优越性。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按照读者的学术研究兴趣定制信息服务,将该读者感兴趣的文献收集、组织起来提供给读者,在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中,图书馆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3.服务特点(4)快捷、高效、便捷读者可以足不出户,点击鼠标就能轻松获得所需文献。4.作用(1)弥补馆藏资源的不足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依靠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源来满足读者的所有需求,网上文献传递可以将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作为本馆的虚拟馆藏,图书馆在精选自己收藏品种的同时,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方式,有效地弥补馆藏资源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4.作用(2)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联机访问、远程登录等方式得以实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献需求,通过网络检索到图书馆提供的馆藏书目信息和链接的各种数据库,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社会化,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4.作用(3)强化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促进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完善数据库建设,改进信息传播方式,以快捷的手段为读者服务,强化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职能。体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蕴含着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二.服务理念与模式拥有与获取理论(OwnershipversusAccess)1975年在美国的《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趋势》等学术期刊上展开讨论,由于时间、技术障碍,如书目信息加工时间太长、远程获取成本太高、获取终端设备太少等原因,“获取”理论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环境的变化对馆藏资源建设发生了改变,一是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价格不断上涨,使图书馆收藏能力明显不足。二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图书馆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因此90年代后,“拥有获取理论”研究形成热潮。1.核心理念——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全方位服务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管理资源共享。资源结构调整仓储积累、备用资源选择积累、目标资源成本降低聚集单个力量,分担成本(资源成本、空间、人力成本等)提高资源利用率2.模式服务模式集中式分布式CASHLCALIS资源共享模式本单位共享区域性共享国内共享国际间共享集中式服务模式集中式指以提供服务的馆为中心,获取服务的用户馆要在服务馆的馆际互借系统中去开户,并在服务馆系统的读者网关上提交文献传递请求。分两种:集团用户模式个人用户模式集团用户模式属于集中式,本地不安装馆际互借系统。用户馆以集团用户的身份在某个服务馆系统中注册帐户,该用户馆作为服务馆所属的一个集团用户。该用户馆所有读者的申请都通过这一个集团用户提交给服务馆,由服务馆对申请做进一步处理。用户馆的本地管理自行解决,包括用户管理、申请的管理等。集团用户模式个人用户模式(管理员模式)属于集中式,本地不安装馆际互借系统。用户馆的馆际互借员在某服务馆的系统内注册管理员。该用户馆的用户在服务馆的系统注册帐户、用户,由该用户馆的馆际互借员在服务馆的系统中为本校用户确认身份。该用户馆的每个注册用户可自行提交馆际互借申请,无需本馆馆际互借员审核,提交后的申请由服务馆馆际互借员进行处理。个人用户模式分布式服务模式(服务馆模式)成员馆都需安装CALIS系统,每个成员馆都可以随意向任何一个安装有CALIS系统的成员馆提交请求。无须到对方馆的系统中开户。因各成员馆均安装系统,既可采用集中式模式直接对其他用户馆提供服务,也可利用分布式模式间接对其他用户馆提供服务,均为服务馆,故又称为服务馆模式。服务馆将原文传递给请求馆馆际互借员,再由馆际互借员交给用户。分布式服务模式集中式优缺点优点1.操作简便,便于迅速推广;2.共用一套馆际互借系统,成员馆无需自行维护馆际互借系统;3.中心内部易于协调管理,有利于集中经费,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文献使用率。缺点1.系统间互联性差,难于直接传输馆际互借信息;2.中心馆藏无法满足时,中心转发请求增加了中间环节,馆际互借的成本有所增加;3.用户和馆际互借量大量增长后,中心系统的负载量加重,可能会导致系统效率下降或者需要投入高额的维护成本;分布式优缺点优点1.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互联成网,资源共享程度提高;2.系统间互操作性强,可直接联络和传输馆际互借信息;3.网络内的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向网络内的其他图书馆发送馆际互借请求;4.文献传递请求直接发往服务馆,减少中转环节;5.系统负荷分担到各图书馆,系统效率易于保证。缺点1.依赖于联合目录等二次文献库的建设;2.各馆要本地安装馆际互借系统并自行维护3.各馆要分别管理本地的用户和文献传递事务;4.协调采购和平衡服务馆与请求馆之间的利益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两种模式比较分布式文献传递模式,联合多个图书文献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但是服务缺乏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容易造成服务组织散漫发展的现象。集中式文献传递服务,对于馆藏有较高的要求,而服务管理直接面对最终用户,注册、收费等前期管理以及文献传递的服务后服务,内容多任务重,而且管理任务集中于一个服务中心,对管理团队人力要求比较高。结论CASHL作为国家唯一的人文社科文献保障中心,采取集中模式有利于集中国家的经费投入,加强统一管理和协调采购,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馆际互借网络和资源基础,既经济高效,也利于在短期内收效。馆际互借量少、资金、设备以及维护能力不强的图书馆更适合选择集中模式。三.实证与结语1.实证—全国性联盟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CALIS、CASHL文献实体共享-馆际互借、文献复印优惠;书目资源共享-联合书目、联合期刊目录;资源协调共享-联合购买文献资源;图书馆业务共享-参考咨询、自动化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共享-职工教育、培训、图书馆管理等资源共享已由最初的文献实物共享拓展到了图书馆全方位的专业领域和最新的现代化服务手段CASHL图书借阅服务开展情况2006年11月,试运行7家中心馆馆际互借服务。2008年5月,试运行17家中心馆馆际互借服务。2010年,正式面向70家文专院校推出跨区域CASHL图书借阅服务。年份200720082009借书量274396825CASHL馆际互借独特性高校跨区域馆际互借第一家面向70家文专院校提供服务丰富的专业文献与不可替代性国内顶尖的服务团队实证1.实证—区域性联盟BALIS——采取集中式门户平台与分布式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BALIS是国内首家采用基于商业物流的集中式的返还式馆际互借模式,几乎涵盖了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的所有业务。2008.4-2008.12系统接受原文传递2710条,处理2646条;系统接受馆际互借请求628条,处理600条。注册读者804人。2009.1-2009.12系统接受馆际互借请求3979条,处理3836条。注册读者5121人。实证JALIS——依托CALIS的馆际互借网关系统,实现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广泛开展统一规范的馆际互借工作天津19所高校组成联盟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与省内文献资源中心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海南省,100%的普通高校参与率和校际间无障碍服务成为省域范围网络环境下分布式馆际互借的范例。结语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社会化、集约化、整合化、系统化的必然,是当前世界各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所广泛采用的方式。馆际互借服务工作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形式之一,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是当前世界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大趋势。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5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