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小学问题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问题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问题学生”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点对象,而“问题”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通过了解问题学生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纠正“问题”,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词:问题学生现状分析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问题学生”的大量涌现,不但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观察问题学生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趋向,小学尤为重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问题学生(一)、问题学生的概念“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在同龄人中,在同一个集体中,具有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是教育比较困难的学生。(二)、问题学生的分类根据“问题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1、学习问题生: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差,在学习上困难重重,已失去了学习信心,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厌学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舞弊或逃避考试等等。2、品德问题生:这类学生思想品德差,抽烟、酗酒、赌博、讲流氓话、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甚至吸毒等等。3、心理问题生:这类学生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有的属于心理烦恼、有的属于心理障碍、有的属于心理变态、有的属于心理疾病。这类问题生处理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杀行为。4、身体问题生:这类学生身体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表现为外在的肢体残疾,有的表现为内在的身体疾病,他们往往身残志也残,甚至发生心理问题,并有可能向其他类型的问题生转化。5、综合问题生:是指一身集聚多类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学习问题生往往导致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品德问题生往往导致学习问题或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生也会导致学习问题或品德问题;身体问题生也会导致学习问题或品德问题。(三)、问题学生的特点虽然问题学生的表现形式复杂多变,其性质也不一样,有一定的个性差异。但是通过分析,他们之间也有共性。1.自卑感强。问题学生由于各方面表现比较差,受到批评较多,他们总感觉低人一等,从而自暴自弃。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和班级中的优等学生在一起,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但他们同样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认可,当老师当面批评或指责他们时,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2、是非观念模糊。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问题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是非观念模糊,把是当非,把非混淆成是。因为是非观念模糊,所以他们的行为常常没有准则,会出现一些违反学生守则或社会公德的现象。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打架斗殴当“勇敢”,把“哥们义气”当友谊,把挥霍浪费当“潇洒”,把向老师反映情况当“出卖朋友”等等。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但与学生的道德要求相去甚远。3.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能帮助人们克服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困难,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坚持正确的行为方式。而问题学生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他们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的诱因下,由于意志薄弱,难以控制自己。如帮别人打架,在别人相邀下盗窃。可以说意志薄弱是制约问题学生发展的重大障碍。4.情绪急躁,难以自控。问题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情感多变,容易激动。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自己的理智往往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顺利时春风得意,稍受挫折就心灰意冷。他们的情绪急躁不安,一旦被激怒,容易蛮干,不计后果。5.求知欲弱。很多问题学生由于其精力不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他们经常得到否定性的评价,受到个别老师的冷落,他们没有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表现在他们经常逃学;讨厌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四)、问题学生心理失衡表现“问题学生”虽然其表现形式和特点有所不同,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常见的问题学生有以下心理失衡表现:1、表面自尊与内心自卑的心理失衡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思维更趋完善,其自尊意识较中低年级阶段有了很大增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尤其是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更令他们感到鼓舞和满足。但问题学生的这种心态则表现得既强烈又隐蔽,这是由于他们的缺点、弱点比正常学生多,经常受到别人的冷落和嫌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的影响造成的。正是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使得他们表面上对什么都无所谓,远离老师和同学,表现出目空一切的样子,以维护其自尊,而内心却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2、愿意进取与畏惧困难的心理失衡一些被教师视为不可救药的问题学生也有想进步的念头,只是进取需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需要有战胜困难的意志,有不怕挫折的毅力,这些恰恰是问题学生所缺乏的。所以他们经常是空有愿望,但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不能付诸行动。虽然也有一些问题学生试图将愿望变为行动,但是,一遇到困难他们就被困难所吓倒,打退堂鼓,导致有进取愿望和害怕困难的心理失衡。3、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而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失衡尽管问题学生有许多心理障碍,对周围的事物和同学、老师表现出冷漠感,但是对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还是愿意参加的,有些人还表现得非常积极。不过,他们受学习成绩差、知识面窄等的制约,参与能力显得低下,同学和教师担心他们不守纪律,不听指挥,不准许他们参加,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了自己无能、叫人看不起、不受欢迎等自我否定心理而自暴自弃,导致心理失衡。4、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和不当的实现方式而产生的心理失衡一些问题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守纪等方面不如别人,在集体中被同学和老师讨厌,没有发言权,是二等公民。所以心中充满怨气,总想做出一些叫他人刮目相看的事来表现自己,以实现自我。但他们实现自我的方式方法不对,采取一些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手段。如:故意闹课堂与老师对抗或损坏公共财产、打骂同学,甚至发展到结邦拉派充当老大……二、只缘身在此山中——形成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一)、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孩子,其模仿性较强,加之是非观念模糊,他们不当的行为受外界影响较大,许多行为是因为其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教育方法不当所导致的,虽然不能排除学校、社会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家庭确实是个极其重要的因素。1.“残缺家庭”因素“家庭残缺”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这一因素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形成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成为父母双方的累赘,在经济问题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委,孩子无人管教,行为不受拘束。2.“过失家庭”因素指的是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或生活作风问题或因犯罪而被判刑的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由于一方的服刑,也多带来了另一方的离异或离家出走。孩子被迫交于祖父母或成了孤儿。这种学生往往成为“问题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是非观混乱。这类问题学生相对较少,但不可忽视。3.“留守孩子”因素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的孩子。留守孩子没有良好的引导,也可能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性格表现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等特点;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造成了“留守孩”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4、“不当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父母双方,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心切。家庭父母双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恳踏实,且有一番成绩,也看重孩子的成长。但长期以来,一些父母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总是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作业忘了做,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也就难免,甚至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2)父母“不当行为”暗示父母蔑视老师、对老师蛮横无理,这种行为对学生造成价值观错位,以致学生出现“问题”。(二)、学校教育“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除直接受家庭影响外,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问题学生的自尊,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片面重视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表面看是分层教学,实际是对在非重点班的同学的无形伤害,使得这些学生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与偏差:首先是教师不重视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有些教师只管这门课的教学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或学校德育负责人的事。其次是学生学习遭受挫折后,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不但不去辅导,而且还经常挖苦、讥讽、责骂他们,使其丧失了改正问题的信心。第三、一些教师品德、业务素质低,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违背规律施教等。有些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不懂事、不争气、不好管,总是抱怨自己运气差,对学生所犯的一点点错误非打即骂,影响了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三)、社会环境1、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不良风气对学生的直接冲击。2、社会上网吧、暴力色情影视、变相赌博性质的电子游戏机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三、春雨润物细无声——教育对策许多教育家在谈到“问题学生”的教育时都一致认为“问题学生”是能够教育好的:⑴昆体良说:差生(问题学生)缺少的不是天赋和能力而是培养。⑵夸美纽斯说:智力低下到了不能教化的程度,世上是不能找到这样的人的。⑶布鲁姆说:1-5%的儿童是天才,5%以下的儿童智力上有缺陷,90%以上的儿童能够而且应该达到应有的水平。那就让我们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去消除问题学生的进步障碍。我认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很多“问题学生”家长都感叹:我为孩子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可孩子还是不争气,真不知道还要我怎么样。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都不在点子上,要让家长明白,物质上的给予不能代替精神上、思想上的沟通。事实上,孩子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需要一种贴近的教育和情感的交流。很多家长把自己放到了孩子的对立面,怨孩子有逆反情绪和对抗情绪。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换位思考,加强沟通和理解。当你从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揣摩孩子的思想情感时,你就会理解孩子的行为举动了。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矛盾都会找到化解的良方,家庭关系就会和睦融洽,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品行和人格。(二)、与学校周边的派出所、居委会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形成周边良好的育人环境。现在很多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很差,一些人为了追逐个人利益,抓住学生贪玩、猎奇的心理,在学校周围开设网吧、桌球室、影像室、黄色书店等等,学生一走出学校这片净土,马上就会受到全方位的污染,尤其是问题学生,学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教育转化之功,走出校门后立刻化为乌有,所以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与校内的育人环境同等重要,学校应主动与当地派出所、居委会等部门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净化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三)、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为“问题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抓好学校校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风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学习、生活、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非标准、审美情趣等诸方面的综合凝聚,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具有稳定的导向性。校风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能起到潜移默化和教育熏陶作用,能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所以抓好校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问题学生
本文标题:小学问题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6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