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主要内容婴幼儿感觉的发展1婴幼儿知觉的发展224学习目标了解婴幼儿各种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掌握儿童形状知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重点掌握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掌握培养观察力的方法。问题如果教一个生来就失明的成人用触摸的办法来辨别同一种大小差不多的金属立方体和球体,以便在他触摸时说出哪一个是立方体,哪一个是球体。然后假定把立方体和球体放在桌子上,使这个盲人复明,请问:在他触摸这两个东西之前,他是否能够用视觉来辨别出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呢?莫利诺(氏)实验:检查刚恢复视力的盲人辨别物体的实验答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自以下方面:1、关于新生儿知觉能力的研究;2、关于那些在生活早期被剥夺过视觉之后又恢复了视力的个体的知觉能力研究;3、关于成人对失真视觉输入的适应能力的研究。莫利诺(氏)实验:检查刚恢复视力的盲人辨别物体的实验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一、感觉的概述二、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三、视觉的发展(自学)四、听觉的发展五、嗅觉和味觉(自学)六、肤觉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感觉的概述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3、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3、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3、感觉的特性(2)感觉对比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②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如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同时性对比盯着灯泡看30秒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然后把你的目光移到任何白色的区域,你看到了什么变化?3、感觉的特性(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3、感觉的特性(4)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1.反射活动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视觉偏爱5.激发潜能6.操作性条件反射7.设备二、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2.习惯化和去习惯化(1)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化。(2)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4.视觉偏爱从婴儿注视两样不相同的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性状、颜色,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这就是视觉偏爱。由范茨提出。四、听觉的发展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能力丧失。儿童中耳炎要及时治疗,持续时间过长会影响听觉和社会化过程。六、肤觉1、触觉的发生皮肤与物体接触时的运动所引起的感觉婴儿出生就有触觉反应2、触觉的发展口腔探索手的探索14-16岁,儿童的腕骨、掌骨、指骨的发展成熟,活动灵活性、精确性提高。触觉对于婴幼儿与成人的作用不同如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有节奏的吮吸活动——进食无节奏的吮吸活动——探索幼儿认识活动的突出特点腕骨8块,9-11岁骨化完成。偏侧优势和手偏利较强的手偏利反映大脑一侧具有更强的能力来进行极具技能性的动作。90%:右利手——10%:左利手原因:遗传?环境?能力:在患有严重的智力迟滞和心理疾病的人中发生手偏利的情况比一般的人更频繁!惯用左手的儿童和双手均用的儿童比惯用右手的同龄人更易发展出众的表达才能和数学才能。第二节婴幼儿知觉的发展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二、知觉的特征(一)选择性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用密西西比鳄鱼皮手工制的阿海尔女鞋价格惊人。创作者直接亮出标价,将价格“障碍”成功地化作卖点,“只有女人明白”的攻心战略高妙之极。只有女人明白。阿海尔。(一)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③对象的活动性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二、知觉的特征(二)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的。当它们对人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分别作用或者先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但人并不是孤立地反映这些部分、属性,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二、知觉的特征(三)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西格拉姆酒上帝也喝酒!(三)理解性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1)知识经验(2)词语的指导作用(3)实践活动的任务(4)知觉者的需要、态度、情绪和动机等主观因素二、知觉的特征(四)恒常性即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恒常性主要发生在视觉范围内:如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方向恒常性等。三、知觉的类型(一)物体知觉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色行两维的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二)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三)错觉图形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4、5岁,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6岁,开始看见整体;•7、8岁,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是不能把部分与整体连结起来。色行两维的知觉幼儿和低年级的小学生在知觉不熟悉的几何图形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这是这个时期的知觉特点。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指立体知觉或三维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吉布森和瓦尔克的“视崖实验”方位知觉朱智贤:•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7岁可能是时间概念发生质变的阶段。一日——一周——一年错觉——一种特殊的感知觉错觉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赫曼栅格错觉请数一数中间有多少黑点有多少白点?你会发现你怎么也数不清。原因:视觉侧抑制现象引起。线条与房间四、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4、感觉有无经验都能产生,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基础。3、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4、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很少有单独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合称为感知觉。五、观察力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图形配对测验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二)要使儿童有充分的观察准备:①提出方法②制定计划③安排程序④作好思想与物质准备;(三)指导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1.观察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2.运用多种感官,勤于思考;3.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全面细致地观察;4.观察时要运用言语;(四)要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进行总结,写好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并注意交流汇报。(五)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的适应性。•同一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有时表现为感觉完全消失。•教师在带领儿童进入较暗的场所,如电影院、放幻灯的场所或暗室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眼睛能先适应。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感受性变化的规律:2.感觉的对比性。•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这就是对比现象。•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时,就要注意“对比”规律。例如,用红色的粉笔来写重点。(二)知觉中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的规律•在感知事物时,并非是面前所有的刺激都能同时被清楚地反映,人总是清晰地感知一些刺激,这些刺激便成为知觉对象;其余的成为背景,对背景的反映则不甚清晰。•教师在讲课、板书时都应当遵循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的规律。讲课时,重要的内容要加重语气,辅以合适的表情、手势,使从其他内容中突出出来。(三)知觉的理解性-过去经验和对对象理解的规律。•知觉事物时,不仅反映对象整体,也反映对象的意义,而且往往只要感知对象的某些部分或一些主要属性,就可以把整个对象完整地反映出来。•在教学中,尽量充实教材内容,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例如,组织幼儿参观、游览,扩大学生视野。
本文标题: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8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