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14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四)清代书法、建筑、雕塑及工艺
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建筑、雕塑及工艺美术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清代的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出现了风格流派纷呈的多姿多彩的局面。而其基本的倾向,则是祟尚笔墨或刀法趣味的所谓“尚趣”,这与当时的绘画、主要是文人画的崇高笔墨趣味,体现了共通的时代特色。清代的书法演变,以乾、嘉时代为界限,可划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帖学为主,后期碑学为盛。特别是后期书法,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一)傅山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曲阳人。他是明东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和书画家,为人标榜气节,入清不仕,在清初遗民中很有典型性。其书法提倡“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既是其书法美学的准则,也是其为人处世内准则。根据这一偏激的准则,他对赵孟頫的书法大加贬斥;其实是因人废书,并不公允。傅山本人的书法实践,虽然沿续了明书尚势的遗风,以狂肆奔放取胜,但其“拙”、“丑”、“支离”、“真率”的特点,又开启了清书尚趣的先河。清傅山《六言诗轴》清傅山《右军大醉诗轴》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二)王铎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明天启进士,官大学士。入清后,官礼部尚书。他曾与同年倪元璐、黄道周相约攻书,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他的字雄奇郁勃,字势错落跌宕,笔画屈曲缠绕,有些牵丝也写为实画,在书法史上有独创性。他的书法成就在明末、特别是清初是非常突出的。清王铎《自作五律诗》清王铎《杜甫五律诗卷》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三)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以书画维持生活。他的书法早年师法苏东坡,黄庭坚。他的字能熔正、草、隶、篆于一炉,可以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怪。板桥的怪是“恕不同人”的怪,不愿流于凡俗的怪,而不是不要传统的怪。他自己说过:“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又说:“必极工而后能写意。”他在书法上非常强调自己的新意,他在《跋临兰亭序》中说:“板桥道人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而出己意。并无所谓蔡、钟、王者,岂复有兰亭画貌乎?”清郑板桥《自书诗轴》清郑燮《行书七律诗轴》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四)金农金农(1687~1764),原名司农,字寿门,号东心,浙江杭州人。诗文书画金石皆精。他的书法以《天发神碑》为基础。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老芝以为“笔笔从汉隶而来”,“世人以不怪为怪”。今天我们看到的金农书法,大体有三种风范。其一是隶书字多圆滑古朴,其间仿佛可见其”小变汉法”之求索轨迹;其二是漆书,横粗竖细,方整浓黑,世称“冬心体”他的漆书,是其自辟蹊径的标志;三是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其尺牍,提画多用此体。清金农《节临华山庙碑》清金农《昔耶之庐记说墨》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五)刘墉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谥文清。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其中以刘墉成就最高。他写字喜用浓墨,字势厚重,筋骨丰腴,如绵裹铁。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张维屏评其书日:“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康有为说:“石庵出于董(其昌),然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清刘墉《元人绝句》清刘墉《论书语一则》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六)王文治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庚辰探花。他从小聪慧,十二岁学诗工书。书法源出董其昌,上宗张即之、李邕,风姿侧媚。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并称“翁刘梁王”。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称:“国朝书家,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时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他的书法,秀润淡雅,法度严谨,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在清代书坛上有一定的影响。清王文治《七言联》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七)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为避仁宗讳,以字行。后又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邓石如是来自民间的书法篆刻家。他的字功力极深,喜以软毫作书,古茂浑朴,自然天成。他以隶、楷笔法写篆字,打破了篆书的神秘感。康有为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小篆)为不可作之书。……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包世臣将他的篆书、隶书都列为神品。康有为认为他集篆书之大成,都给予高度评价。邓石如隶书写得亦极好,成就在篆书之上。他的楷书师北碑,能形神俱似。亦能写草书。清邓石如《语摘》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八)何绍基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又号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官至编修。他也是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其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执笔法,以横平竖直为律,创出了一种方整拗峭、飘逸隽发的独特书风,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清何绍基《论书语》清何绍基《行草中堂》明清美术(二)—清代书法(九)赵之谦赵之谦(1828~1884),字撝叔,号悲庵。别号无闷。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名书法篆刻家。他使用羊毫,以行书笔法写北稗,取北碑的结体,但字极柔润皎美,与北碑风神全不相类,形成一种特殊风貌。对于这种情况,后人看法颇不一致。称赞者说:“用笔坚实,而气机流宕,变化多姿,故为可贵。”也有人认为他用笔太熟,稍有习气。以康有为批评最为严厉。他说:“撝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撝叔之罪也。”现在看来,赵之谦写古碑并不忠实于原碑风神,而是借古开新,创造自己风格。清赵之谦《八言联》清赵之谦《临魏高懿侯碑》(局部)复习思考题试述清代的书法中碑学的发展面貌,并列举出代表性书法家及作品,并分析其艺术成就。参考文献《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美术通识》陈聿东崔延子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美术史》李福顺辽宁美术出版社《美的历程》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艺术史图集》薄松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美术史简编》贺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书法史》黄惇江苏教育出版社明清美术(二)—清代建筑一、宏伟壮丽的宫苑建筑二、人神感应的坛庙建筑三、玉宇梵宫的宗教建筑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一、宏伟壮丽的宫苑建筑(一)故宫今存北京故宫的规模是清朝时确定下来的,要比明朝的规模要小得多。清朝宫殿数目不及明的十分之三,墙垣木料也改用普通的砖和松木。但其整体布局没有变化。二、人神感应的坛庙建筑(二)天坛经过清代改建的天坛圜丘,以汉白玉砌成,通体洁白晶莹,象征天的空灵圣洁。两重围墙仅高1米许,对比出坛的高大。圜丘之北圆形小殿皇穹宇是存放“昊天上帝”牌位的地方,外形和内部藻井都十分精美。北端的祈年殿是中国建筑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殿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座落在高6米的三层白石台基上,总高38米。造型稳定,色彩鲜明,在朱红殿柱的衬托上,殿顶由三层琉璃瓦组成,青色琉璃瓦与天空色调相近,肃穆而神圣,尖顶似已融入蓝天。这些,都一再艺术地传达了天人相亲的信息。三、玉宇梵宫的宗教建筑(三)布达拉宫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一组大型寺院建筑群,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工时,现在的建筑是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建造的,工程历时五十年。位于拉萨市西隅,依红山修建,直至山顶,几乎占据了整座红山,高达117余米。外观十三层,但实际仅九层。外形挺拔威严,高耸的主体建筑红宫与白宫位于山顶,控制着整个建筑群。在主体建筑前的广场中,建有经院、管理机构、守卫室及监狱等。整个建筑系木石结构,宫墙厚达一米以上,以块块方石垒成。殿堂高大宽敞,同一般寺院略同。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林,它们之间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一是追求诗画意境,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二是借景生情,情景交融,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三是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而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则是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因此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四是特别强调借景,使园外有园,景中生景。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一)北京颐和园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在北京西北郊,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在元、明寺观园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皇家园林,曾两次遭帝国主义侵略军破坏,现存基本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后的面貌。全园占地34平方公里,以万寿山及昆明湖为主体,利用天然地势精心营建。其巨大的规模和高大华美的建筑,充分体现出了它的皇家气息。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一)北京颐和园颐和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和西湖区四大景区。入园门为万寿山之东的行宫建筑群。布局谨严,气概宏大,辉煌壮丽。其东北方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亭榭舒敞,垂柳依依,荷叶田田,风光优美,俨然江南风貌。自此西行至万寿山前山的游览区。从山下仰望,在绿树丛中,有体量高大的排云殿位于山腰,继则经十几组建筑可达山顶。山顶金碧交辉的佛香阁与智慧海直耸云霄,登之可鸟瞰昆明湖碧波荡漾,舟楫往来,长堤卧波,桃柳笼岸,更可见岛屿中的龙王庙等建筑隐约于光霭中。自山顶西望,则远处玉泉山与西山尽收眼底。由于造园者利用了“借景”的技巧,致使此园景色溢出园外,更加恢宏辽阔。从万寿山顶沿北坡而下,可达后湖区,又别是一番景致,但见古树参天,山路通幽,梵宇藏露,仿造的苏州河穿小桥流经其下,俨然一片江南,与前山前湖的辽阔华丽形成明显对比。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二)苏州拙政园苏州拙政园始建子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多次易主,兴废相继,现存园貌主要是清末所形成。园分东、中、西三部,东部早废,旧园只存中、西二部,合62亩,在苏州园林中属大型。园以中部为主,其中水面较多,约占中部三分之二的面积。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二)苏州拙政园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木樨、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二)苏州拙政园中区北部池中列土石岛山二座。石岸间杂植芦苇、菖蒲,与丘岗上的丛莽藤蔓相呼应,富有山林野趣。山巅各建小亭,周旁遍植竹木,夏日鸟鸣蝉噪,为消暑胜地。西北有见山楼,四面环水,有桥廊可通。登楼可远眺虎丘塔,借景于园外。水南置旱船,前悬文徵明题“香洲”匾额,登后楼亦可高瞻远望,水东有梧竹幽居亭。池水曲折流向西南,构成水院“小沧浪”,这里廊桥亭榭,跨水翔波,营造精丽。倚阑北望,檐宇交参,枝叶掩映,曲邃深远,层次丰富。附近有玉兰堂,小院种植玉兰、天竺,环境幽雅。由此循西廊北上,至半亭“别有洞天”,穿洞门至西区。四、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二)苏州拙政园西区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
本文标题:14中国美术史-明清美术(四)清代书法、建筑、雕塑及工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