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中国教育史题库答案-复习20141208
1一、名词解释1.六艺教育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在儒家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3.《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5.分斋教学制度分斋教学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则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这是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在当时被太学取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升斋等第法元代国子学教学管理方法之一。就是把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它是宋代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另一个教学管理方法就是“积分法”。9.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本人一生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0.东林会约明代无锡东林书院讲会规约。首列孔孟为学要旨,次列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最后早之以“饬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损”,旨在继承杨时精神,上承周程,下接朱熹,反对王学末流的陋习。其中有关讲会制度的规定,影响最大。14.《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901至1902年间。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从母亲受胎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育婴院,然后再进入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大同书》所描绘的教育理想,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综合体,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15.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等,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2包含了资本主义和封建性因素,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17.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经过讨论、修订的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史称壬子学制;此后直到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等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故称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这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18.六三三学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国内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同时也受美国教育的影响,1922年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表明了中国教育界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他们可贵的创造性和庄重的使命感。19.活教育20世纪30年代末,陈鹤琴在总结自己以往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即教师如何“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如何“读活书,活读书,读活书?”陈氏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则是他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活教育”思想明显地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20.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其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则是其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二、简答题1.列举私学的历史特点。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与官学相比较,它的特点非常明显:第一,是独立的学术和教育团体;第二,以本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第三,教师与官吏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第四,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师可以到处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思想解放,方式灵活;第五,受教育对象突破王族、贵族的限制,吸收平民入学,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第六,造就了一批大师和—批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成果,《学记》和《大学》就是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而孔子则是干百年来最伟大的教师典范。2.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第一,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里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生产大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新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第二,各诸侯国内部先后建立了地主政权,统治阶级纷纷变法改革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和复杂,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发3展的社会基础;第三,战国时期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尤其在文化方面呈现出崭新面貌,如文字简化、文体变革,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这—时期教育的繁荣和教育思想的活跃。3.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的性质有二:其一,它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其二,它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特点有二:其一,学术自由,这是其基本特点,容纳百家、相互争鸣与吸取则是其具体的表现;其二,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子学者们的很高的政治待遇,“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则是给予学者们的优厚的物质待遇。4.试述墨家教育方法的特色。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方法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一是主动,即“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二是创造,即“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对于古代好的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三是实践,即“合其志功而观焉”——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三是量力,即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7.简述汉朝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汉代经学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经学教育中多采用章句的形式教学;经学教育特别重视师法和家法;经学会议和古经为汉代末期经学教育提供了规范的思想和教科书。8.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第一,魏晋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大权,控制仕进之路,实行“九品中正制”,限制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使得官学教育时兴时废,似断还续。第二,魏晋时期的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微,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则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魏晋学制体系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官学系统中出现了大量的专科学校,如律学、史学、玄学、医学等;另一方面,儒学校也有了新的形式,如西晋就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了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国子学。第三,经学虽处于中衰时期,但仍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依据,传授经学的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但这个时期的经学,突破了两汉严守师法、家法与今古文经学的藩篱,汇释众家,注重义理,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颇大。9.试述隋唐时期教育制度上的创新。第一,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第二,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假期制度;第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如将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小经;第四,教育的等级性明显,如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第五,学校类型多样化,既有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学校,也有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第六,学校的分布面较广,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州县学,甚至乡里也有学;第七,重视医学教育;第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12.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意义。4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即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提出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教学中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等。王守仁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是难能可贵的。17.列举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先后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先后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有: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以及对学校教育方法的改革实验等。18.试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长期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其要点包括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等。第一,职业包含着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的作用,并适应了社会分工制度和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第二,20世纪20年代,黄氏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此后虽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作过诸多说明,但总是以此语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第四,“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五,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敬业乐群”。四、论述题6.试比较柳宗元和韩愈教育思想的异同。相同点:第一,都认为人性是有差别和等级的。第二,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第三,都强调尊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异点:第一,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直接继承董仲舒的思想,提出“性三品”,认为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柳宗元尽管也从儒家传统思想出发,将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但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主张重“人事”而不重“天命”。第二,韩愈提出“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求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道的挑战,因此教育内容便十分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授;柳宗元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贤者”(君子),他们德才兼备,能够体察民情民意,一方面能够遵循圣人的中道,即封建礼教的“五常”,一方面博通诸子百家,并能够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言持怀疑的态度。第三,柳宗元的师道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对韩愈师道思想的支持和补充。7.试析书院产生的原因及两宋书院的特点。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在唐末萌芽,原因主要有三: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唐末战争不断,严重危害了学校教育事业,造成官学日趋衰落,士人大量失学。于是一些好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僻静安全之处,建屋藏书,读书求学,进而聚徒讲学。其次,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汉朝以后,私这一直与封建官学并行发展,遍设于全国5城乡各地,成为培养人才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受佛教禅林的影响。宋朝的书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不仅书院的数量大为发展,遍及全国许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史题库答案-复习2014120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0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