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1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摘要:本文综述概括了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以期更好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效力,并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它们是:意义即概念化、意义的主要基础是感知、语义成分基于空间和拓扑物体、基本认知模型是意象图式模型、语义是句法的基础并且部分地决定句法、概念具有原型特征。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基本特征;理论效力Abstract:Thepaperreviewsthesixbasictenetsofcognitivesemanticsinordertobetterunderstandwhatcognitivesemanticsisandwhatitcandointheresearchoflanguageandcognition.Thesixtenetsare:semanticsisconceptualization,meaningisperceptivelygrounded,semanticelementsarespatialortopologicalelements,cognitivemodelsareprimarilyimage-schematic,semanticsisthebasisforsyntaxwhichisatleastdeterminedbysemantics,conceptsshowprototypicaleffects.Keywords:cognitivesemantics;basictenets;theoreticalpowerTitle:Thesixbasictenetsofcognitivesemantics1.引言语义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传统:客观途径和认知途径。客观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客观外部世界中的某物,即句法结构向客观世界(包括可能世界)物体的映射,因而常用真值条件来定义。那么,语言的意义与语言使用者没有关系。而认知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即心理实体,是语言构成成分向认知结构的映射。语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次要的,而且只有在认知结构确定下来以后才能确定下来。那么,意义独立于真值。外部世界的作用只有在考察认知结构与它的关系时才被考虑进来。根据Talmy(2000:5)的论述,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认知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最重要部分,它的一些基本主张也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特征。下文将分别讨论。2.意义即(认知模型中的)概念化这一命题标志着认知语义学同传统语义学的根本分歧。传统语义学的基本取向是客观主义。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语言观可以表述为(Lakoff1987;163):客观认知:思想是抽象符号的操作。符号的意义对应于外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因此,大脑可以表征外部世界,折射(mirror)自然。客观概念:概念是表达下面两种关系的符号:1)符号与概念系统中的其他概念有关联;2)与客观现实世界或可能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相对应。传统语义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总是与可能世界相联系,如命题是可能世界与真值的函数。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存在于脑海中,即语言的意义是语言表达式向认知或心理实体的映射。这一观点否定了真值条件在确定语言的意义中的首要地位。相反,由于真值是认知结构与世界的关系,那么,语言表达式的真值就是次要的了。但是,意义即概念化的观点不同于Fodor的思维语理论,虽然他也是用心理实体来表征语言的信息。Fodor的思维语理论指的是,说话人根据一组内在的规则计算语言的推理并形成语言回应。构成思维语的心理实体形成语言,语言的句法结构由一组组递归性规则管辖。事2实上,Fodor的思维语语义观也还是典型的客观论者。意义即认知模型中的概念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意义既不是完全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认知语言学试图调和这两个极端的观点,即概念与感知经验相关。例如,“单身汉”,在传统语义学中定义为“未婚成年男子”,但在现实运用中是不可能指向所有未婚的成年男子的,因为像“和尚”等根据教义规定是不能结婚的。因而,几乎不把和尚之类的人称之为“单身汉”,尽管和尚完全符合单身汉的定义。第二,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换言之,语言指向的是心理(mind)中的概念而不是外部世界中的物体,即语言单位的意义等同于概念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语义结构与概念结构是相同的,相反,与词相联系的意义只能表达概念的一小类(subset)(Evans&Green2006:159)。在Talmy(2000)的论述中,语法或构式等封闭类中的各类范畴都具有概念的性质,提供概念的结构化原则,实词提供概念结构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Talmy将实词类和封闭类纳入了一个统一的理论解释框架之内。第三,意义是一个认知构建的过程。既然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那么,语义的理解就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如网络上广泛使用的“周老虎”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这里涉及到两个事件(或两个心理空间),一个是山西农民周正龙自称拍摄到了华南虎的照片,并向全国发布这个事件,另一个是社会对这个事件的强烈反响、质疑,进而对其真假作出各种各样的研究与判断,乃至真假鉴定等。这两个心理空间中的内容合成产生浮现意义:“周老虎”表示周正龙拍摄华南虎造假事件,再引申为类似的造假事件。3.意义的主要基础是感知当代认知科学表明,大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人体中的感知机制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意味着,语言的意义基础至少是部分地源于人类感知。这一观点同样与客观论的语义观相反。因为,我们既可以谈论所见所闻,也可以将所读所闻转换成形象(pictures)。这种形象可以是心理的也可以是真实的。既然语义具有感知基础,而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这意味着认知结构具有体验性。语义的感知基础具有两层含义:1)记忆中感知内容的表达方式与词的意义具有同样的形式;2)感知内容与意义同态(coupling)表明,意义具有生态值(ecologicalvalidity)(Gárdenfors1996)。我们借用容器隐喻来说明这两层含义。根据Evans&Green(2006:157~158)的解释:如果一个人锁在房间内,这表明他不能离开这里。因为,房间既有内部空间更有墙等外部边界。这个外部边界就构成了一个有界性的陆标。“包含”(containment)的意义是有界性陆标与人的身体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不可能像气体一样从缝眼中出去,也不能像蚂蚁一样从门缝中爬出去。这样的包含概念实际上就是意象图式。4.语义成分以空间或拓扑物体为基础认知语义学中的心理结构实际上是语言中定型体(linguisticidioms)的意义,即,不可能进一步将概念结构转换为外部世界中的物体。用来表征意义的概念结构(schemes)并不是具有句法结构的符号系统,而是以几何或空间构式为基础(Gárdenfors1996)。人类认识世界往往基于一些基本的单位,这样的单位,Langacker(1987)称之为认知域,Gárdenfors(1996)称之为概念空间。一个认知域(概念空间)由许多物性(性质)维度(qualitydimension)组成。每一个物性维度具有某种拓扑或几何结构,如时间、重量是一维的,颜色是多维的。颜色包括三个维度: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brightness),有的维度是天赋的,是生理机能的一部分,如颜色等;有的维度是后天学会的,如时间(Gárdenfors1996)。3实际上,这些维度都是前概念(preconceptual)经验,它们组成前概念意象图式(Krzeszowsky1993)。前概念经验由两类结构来定义:基础水平、动力型(kinaesthetic)意象图式结构。动力型意象图式通过隐喻映射产生抽象概念,这样的图式如:容器图式、路径图式、连接图式、力量图式、平衡图式等(Krzeszowsky1993)。Johnson(1987:XXXVI)指出,前概念图式是人类身体运动、物体操作、前概念交往中反复出现的型式(patterns)。这有两层含义:意象图式具有模拟(analog)的性质;意象图式不能视为丰富、具体的意象或心理图像,作为真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要素的心理反映。5.认知模型的主要特征是意象图式,其转换机制是隐喻和转喻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中,隐喻和转喻都是难以处理的问题,因而被忽略或者是纳入文体学的研究范围。但在认知语义学中,却具有关键性的地位与作用,是人类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如前所述,认知模型的主要特征是意象图式。而意象图式的转换机制是隐喻和转喻。由于意象图式产生于动态的体验的经历,可以从意象图式A转换成意象图式B。以有界与无界的相互转换为例。Lakoff(1987:428)举例说,当一群牛离你很近的时候,你可以一个一个的数出来。当牛群越走越远,远到分不清个体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牛群了。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注意个体了而注重整体(mass)了。这样的感知经验构筑了一个多量态与整体量态(masses)的关系。再比如Heeatsanappleeveryday→Hehadappleoverallhisshirt.其中anapple是有界名词,apple是无界名词,表示苹果汁。另一种空间意向图式转换成时间意向图式的常见形式是名词动用或动词名用。名词动用是将具有空间属性或信息的意象图书转换成时间意向图式,如Iceisformingoverthewindshield→Itisicingupoverthewindshield(Talmy2000:Vol.45)。动词名用则刚好相反,如Sherestedforawhile→Shehadarest.下面(1)中的twobeers由喝完两杯啤酒的行为转指该行为所耗的时间。(1)Greg:“Hi,isNicolestillhere?”Megan:“Sheleftabouttwobeersago.”(Gibbs2007)以上所举的图式转换是转喻在起作用。人类认识中,隐喻也是最常见的意象图式转换机制,如“前、后”,“长、短”,“远、近”都是以空间意向图式转换后表达时间。6.语义是句法的基础并部分地决定句法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那么,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primary)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下面(2~6)的论证转引自刘正光等(2007):“汉语中有一种句式叫无定主语句。范继淹(1985)指出,如果是不及物动词谓语句,谓语要用复杂形式。王灿龙(2003)发现,无定主语与状态动词连用,没有什么限制;而和动作动词连用,或根本不能接受,或较难接受,如:(2)a.一个人在等他。b.一个小偷吊在树上。c.一个流浪汉躺在草地上。(3)a.*一个人打他了。b.*一个小偷掏包了。c.*一个流浪汉哭了。4王指出,要使(3)变得可接受,一是削弱动词动作性,将动作状态化;二是选用复杂形式的无定短语作主语,提高它的可及度和个体化程度,如:(4)a.一个人使劲打着他。b.一个满脸横肉的男人从车上冲下来打他了。(5)a.一个流浪汉一边哭还一边跳舞。b.一个看上去非常可怜的流浪汉哭了。动词丧失指称意义以后,对论元的约束力也随之减弱,如:(6)a.……你看看,县委周书记都亲自参加你们的婚礼来了。b.你看看(你),那边都吵翻天了,你还有心下棋!c.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6a)中的前后指称不一致,“看看”前面的主语是单数“你”,后面的回指成分是“你们”。显而易见,指称成分在语义上出现了不一致。然而,这是可接受的,因为动词重叠时本身不是报告一个事件的发生了,更多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愿望等含义,减轻言语行为的力量,达到礼貌、委婉、缓和的目的。(6b)中的宾语“你”可有可无。(6c)中的“你”和“我”作为回指词,与前面的先行词“大伙儿”不一致,是因为“你”和“我”
本文标题: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1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