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以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上)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代,秦汉文化借助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对周边邻国辐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传入中国的域外优秀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政策的推行,与周边域外文化的交流,促成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秦王朝发展与邻国的友好睦邻关系,打破了东方世界的原始闭塞性,为后来两汉时期东方各国之间更广泛、更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创造了条件。汉武帝时开通了两条中古时代东西方经济文化大通道:一条是由中国中原地区经中亚、西亚延伸到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由中国东南沿海经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到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这两条丝绸之路,开展与域外文化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第一节秦汉与东邻朝鲜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若论历史之悠久、关系之密切,在国际上首推朝鲜。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毗邻。早在3000多年以前,中朝两国人民就有了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一、箕氏朝鲜据《尚书大传》、《史记》和朝鲜《三国遗事》等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商纣王的叔父、大臣箕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被囚。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殷。箕子率5000人“走之朝鲜”。(一)箕氏朝鲜的建立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与朝鲜建立了分封朝贡关系,朝鲜臣属于中原王朝,每十二年朝周一次。箕子建立国家,定都于王俭城(今平壤),史称“箕氏朝鲜”。箕氏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1000年,后被卫氏朝鲜所取代。箕子读书台河南省西华县(史称箕城县)周武王十三年(前1034年),箕子应周武王之召,至周都镐京,与武王共同讨论治国的道理。箕子还作了题为“洪范”的文章。箕子去朝鲜后,带去了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如“田蚕织作”、“诗书礼乐”、“医药卜筮”、“设禁八条”等。“设禁八条”即八条法令,可惜现仅知其中三条,即《汉书》所载:“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与箕子朝鲜有关的甲骨金文(二)箕氏朝鲜的历史遗迹箕子墓亦称箕林,位于平壤玄武门外。墓前有碑,书“箕子陵”三个汉字。墓道两侧各立有两尊石人像,属中国陵园建筑风格。箕子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1889年重建。黄炎培、邹鲁分别在1927年、1945年访问朝鲜平壤时都曾经目睹并著文介绍。箕田在平壤城南含毯门与正阳门之间。朝鲜学者韩百谦著《箕田考》,云:箕田呈“田”字形,每“田”有四区,每区皆七十亩(46690平方米)。大路之内横计之,有四田八区;竖计之亦有四田八区,八八六十四,井井方方。据此可知,箕田井井方方,与商代甲骨文“田”字相合;而一区七十亩,则和孟子所说“殷人七十而助”相合。从而可知箕田的划分方法是箕子从商朝带来的。朝鲜境内出土的许多铜器与我国辽宁省出土的铜器很相似。《朝鲜通史》(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译本,三联书店,1962年)说,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很多中国系统的细型铜剑、铜镞等武器和铜镜等,这些有时和中国古钱等一起出土”。二、卫氏朝鲜在秦国统一中国到秦末战乱这段时期内,数万中国人为避战乱和躲徭役而逃往朝鲜。或从山东半岛由海路进入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或从辽东由陆路进入朝鲜半岛北部。由海路进入朝鲜中部和南部的中国人,在朝鲜半岛南半部的东部沿海一带(今庆尚道北部庆州地区)居住下来,定都庆州,建立辰韩(也称秦韩)。朝鲜南部建有马韩、弁韩、辰韩三国。马韩最大,居西部;弁韩在东部偏南;辰韩在东部偏北。辰韩与我国东北仅隔鸭绿江,其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后汉书·东夷·韩》),故辰韩又有“秦韩”之称。吸收中国秦文化的辰韩,生产迅速发展,国力渐强。(一)卫氏朝鲜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西汉初年,燕王卢绾叛汉,汉王朝出兵伐燕,燕地众多人民出逃避难。其中卫满率千余人,长驱东进,渡过坝水(今朝鲜清川江),逃往古朝鲜。箕氏王朝的国王准拜卫满为博士,封以百里,令守西边。公元前194年,卫满突袭箕氏准王驻跸的王俭城。箕氏准王不敌而向南逃到马韩地区,自立为韩王。卫满入王俭城后也称王,国号仍称朝鲜,史称“卫氏朝鲜”。卫氏朝鲜为汉之“外臣”、属国。卫满之孙卫右渠不仅不朝贡汉朝皇帝,还阻止其南部的真番等部落上书汉帝通交通使。公元前109年秋,汉武帝发5万士兵分水陆两路攻打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右渠王被臣属杀死,王俭城陷落,卫氏朝鲜遂亡。卫氏朝鲜时期的陶瓶(二)汉四郡的设立及汉字的传入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在其疆域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四郡之下设众多县。汉武帝任命汉人为四郡及各县之官吏,同时封原卫氏朝鲜之贵族以爵位,令其参与统治。汉四郡建立后,不仅有众多汉人官吏到四郡任职,还有不少中国商人到四郡经商贸易。汉王朝把卫氏朝鲜改为直属郡县,对朝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施加了巨大影响。制度文化方面,汉朝的郡县制度、钱币制度和汉字等直接运用于朝鲜。物质文化方面,秦汉的金属器皿、丝绸、漆器大量传入朝鲜,促进了朝鲜生产力的发展。战国至汉初,中国汉字传入朝鲜,使朝鲜半岛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朝鲜被纳入汉文化圈的2000年间,朝鲜文人均用汉字、习汉籍、做汉文,创作出许许多多的优秀汉文作品,构成朝鲜古代文学的主要内容。据朝鲜史书记载,公元1世纪初,就有不少朝鲜人会背诵《诗经》、《尚书》、《春秋》等中国典籍。卫氏朝鲜时期,大同江艄公霍里子高所作四言汉文诗《箜篌引》,成为汉乐府《相和六引》之一,至今保留在晋人崔豹的笔记《古今注》中。(晋)崔豹《古今注》:《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第二节秦汉与东邻日本的经济文化往来大约在公元前8000万年,日本列岛出现绳纹文化(以陶器上的绳纹式花纹而得名),考古学上称之为绳纹时代(前8000年—前300年)。日语中的Jomon,意思是“绳的图案”,指当时人们使用的陶器上所刻的图案。陶器上的图案古老而富有创意,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器之一。日本绳纹时代的陶瓶一、弥生时代的日本文化绳纹时代后期,中国稻作农耕技术开始传播至日本,但是在公元前3世纪才开始真正普及。公元前4世纪,稻作文化与青铜器、铁器等传到日本,改变了整个生活型态,出现了弥生文化。弥生文化是因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位于现今东京大学校园内)发现的陶器而命名的。在考古学上,弥生文化称为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大致与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相当。秦汉之际的中国文化向日本的辐射与传播,大大缩短了日本列岛脱离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秦汉之际中国文化向日本的辐射与传播,主要是由中国移民来完成的。日本静岗县登吕弥生时代稻仓复原图日本史籍中,称呼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列岛来的移民(中国人和朝鲜人)为“归化人”或“渡来人”。对中国和朝鲜来说,则是移民。日本史籍《日本书纪》多次记载东汉末年中国移民由朝鲜半岛而入日本列岛的事例:应神十四年,是岁,弓月君率一百二十县人自百济到日本。应神十六年,王仁自百济来,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应神二十年,阿知使主及其子都加使主,并率己之党类十七县人至日本。应神三十七年,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等经高丽国至吴,令求缝工女,后吴王与工女兄媛、弟媛、吴织、穴织四女以归。根据日本的传说,古代日本的外来移民,可分为两大系统,即以弓月君为始祖的秦氏和以阿知使主为始祖的汉氏。这些移民,有知识,有生产技术,都曾生长在中国内地的先进文明之中,因此移居日本必然会把中国内地的先进文明带进日本。东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江上波夫曾经指出:“由绳纹文化向弥生文化的过渡是一次质的飞跃,其转变是突发性的。因此,创造弥生文化的并不是日本列岛上原有的绳纹文化人,而是当时已经具有高度发达水耕农业技术的外来民族。”日本史学界一致认为,弥生文化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化。二、徐福东渡日本徐福,即徐巿(《史记·秦始皇本纪》),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当时的著名方士。徐福出生并生长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今金山乡徐福村;祖辈生活在今山东省龙口市徐福镇。徐福像(一)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徐福东渡”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琅琊,徐福再次来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药,花费了巨额钱财未获仙药,恐谴,乃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因为“梦与海神战,如人状”,占梦的博士又说了对徐福有利的话,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并配备了强弩射手,亲自督战。“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徐福入海求仙药,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耶?’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也有记载:(二)徐福东渡在日本的传说及遗迹《史记》的年代与徐福东渡时相隔仅百年左右,其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所以说,徐福东渡是存在的。后来各史书对徐福出海一事都有所记载,只是对所到达的地方说法不一。《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后汉书夷列传》、《括地志》等书记载为直洲,但具体方位不详。到了五代的后周时,僧人义楚在《义楚六贴·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当时日本的秦氏(日本古代渡来豪族)为其后代,并说徐福到达后,将富士山称为蓬莱。中国民间,尤其是山东荣成、诸城、即墨各市县和江苏连云港、赣榆一带,都流传着不少关于徐福的传说,还有人考证江苏赣榆县的徐阜村或山东黄县的徐乡就是秦代徐福的故乡。山东即墨沿海有个徐福岛,当地传说是徐福东渡时的船只避风上水之处。按照日本古籍记载,徐福入海求仙,采长生不老药,却到了日本九州,在佐贺登岸,又沿濑户内海东进,到达富士山定居。徐福东渡实现了两国间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交融,造福于日本社会的发展,并与其后世汲取汉唐文化有渊源关系。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司农之神”、“司药之神”。九州佐贺县伊万里港(传说是徐福船队到日本登陆处)金立神社(金立山)徐福大祭(佐贺县每50年举行一次)三重县熊野市的矢贺海岸(熊野浦)被认为是徐福的登陆地,附近有徐福之丘与徐福墓、徐福宫。和歌山县新宫市的徐福町原有徐福祠,现有徐福墓碑。新宫市车站前面,有“秦徐福之墓”和“七家之碑”(传为徐福侍从七人之墓)。新宫市居民每年9月1日夜在徐福墓前举行盛大的“徐福祭”。日本民间传说徐福一行在九州或本州定居后,就向当地居民传授农耕、纺织、冶炼、捕鲸、医学等技术。九州佐贺县的金立神社把徐福尊为农耕、养蚕、医药之神。本州山梨县的浅见神社则把徐福尊为机神(纺织之神)。在日本九州和本州西部的弥生初期遗址发现了炭化米和米谷的压痕以及陶器、铁器、青铜器,还发现具有中国华北人特征的人骨。这与徐福东渡带去童男童女、水手工匠以及谷种、工具、武器的记载和传说一致。三、“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发现中国史籍对中日交往的明确记载,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书·地理志》述及汉初朝鲜海中有倭人分立为百余个小国,经常向
本文标题:《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47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