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8版思修第六章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复习题★中国《民法总则》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复习题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16周岁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3、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复习题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_.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非诉讼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5.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全面依法治国,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不能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坚持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领导立法党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是要否定和放弃党的领导,而是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习近平党领导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党保证执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党支持司法,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党带头守法,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必须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依法民主选举、民主协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协商民主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治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人民政协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2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在立法上——保证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得到体现,保证人民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意见在法律实施上——确保立法上体现的人民意志得到实现,有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种程序性权利3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力。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医院:1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3鲜明地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4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应当平等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公民义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由复旦大学177名同学联合签名的“请求信”,177名学子表示,希望国家、社会、法院综合考量,慎重量刑,能给林森浩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多位律师及专家则表示,“请求信”对二审量刑的影响可能性不大。我们不应该因为其犯罪事实,就抹杀和唾弃情感的价值。至于求情信有用与否,是法官判定的事情。表达的是情感,法院判决依据的是法律,二者并不矛盾。人的情感是丰富的,一方面表现为受害者悲痛、对投毒者林森浩痛恨,另一方面也会为被判死刑的同学感到惋惜,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求情信,只要不是利益交换之后的违心签字,复旦学子的公民权利应该受到尊重。德治法治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依照法律执行,不受个人意志干预。德治:通过道德治理国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两者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安徽桐城六尺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内在要求、表现形式、违反后承担的后果都不同。法治——刚性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德治——柔性的;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治身”“治心”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法律依据。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4.为什么有了法律还有道德?A.适用范围的差异。法律不能管到一切,法律干预存在一定限度。B.法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法律条文要有较强的稳定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很难快速回应。C.缺乏足够的灵活性。《贞观新礼》《唐律疏议》5.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A.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B.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C.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民法总则》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改判具有引导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判断、社会道德品质风向标式的意义。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惩戒。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习近平德治法治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就是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2必须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不能全盘西化
本文标题:2018版思修第六章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5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