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aik_1118_银行业务转型与战略管理培训(PPT40页)
银行业务转型与战略管理培训前言管理理念及其在银行管理中的运用——取“势”——明“道”——优“术”趋势之一:求大经济美学理念的改变:从“小即是美”到“大即是美”把美学引入经济领域,用美学观点审视经济单位、经济产品、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经济规模等。在当今时代,对于经济主体而言,“大”是求胜的基本条件,也是能够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在市场上,只有大到一定规模才有发言权,也只有大到一定规模,才有更好的经济效益。——“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小即是美”的理念已逐步被“大即是美”的理念取代,经济行为主体开始从追求“小”转变到角逐“大”趋势之一:求大用什么指标去衡量银行的“大”?银行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资产”是实现利润的主要手段或载体。为什么作为“手段”的资产规模能够取代作为“目标”的利润而成为衡量银行规模大小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指标?——资产规模指标是客观的,而利润指标有一定的主观性。——资产规模统计起来较简单,但我们不可能很容易、很迅速地核算出利润。——资产规模反映的是银行对社会财富的支配力和银行所聚积的社会货币资金总量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而利润仅仅是银行自身收益的多少和可向股东分配的数量。趋势之一:求大“大银行”的划分标准:MBS法多大规模的银行可称为“大银行”?——中国的习惯称谓《银行家》的排序标准——一级资本总额;总资产ManchesterBusinessSchool–MBS世纪之交的分类:1.小银行:总资产<400亿美元2.中等银行:400亿美元<总资产<3500亿美元3.大银行:总资产>3500亿美元银行规模的标准在不断上移附录中国银行业国际认知度不断攀升2006年末,按市值计,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已跻身世界最大10家银行之列,分别排名第2、第6和第7位。标准普尔、惠誉、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先后调升了对我国银行业的整体评级,对中国银行业财务实力、中国银行业监管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6年6月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中资银行有25家入选,其中6家为新入选的银行,14家银行排名与2005年度相比得到大幅提升。趋势之一:求大大银行的优势“焦点”银行、“航母”银行、“死谷”银行大银行的优势:1.巨额资产和资本是实力雄厚的表现,能给社会公众更充分的信心。2.抗风险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强,稳定性也更强。3.市场影响力更大,更容易吸引顾客,更方便抢占新市场。4.更能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和政府的特别保护。5.单位运行成本可以更低。趋势之一:求大银行“求大”的动机生存的需要:“要么变大,要么死亡”商业银行如果不达到一定的规模,不在它所生存的空间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没有生存权。因此,追求规模的扩张,与其说是商业银行一种积极的进取,不如说是被动的选择。——企业家的求生本能——意大利国民银行的“改弦易辙”发展的需要:只有“大”才能“强”生存问题解决后,只有进一步扩大规模,才能够巩固自己已取得的市场份额,保持市场领先的地位。——企业家的扩张冲动——德意志银行的扩张之路趋势之一:求大银行“求大”的途径(一)内涵式扩大1.通过采用良好的市场扩张战略扩大客户群;2.通过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更好的客户;3.通过良好的经济效益争取股东更好的支持,争取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4.通过调整分配比例,增加银行积累,使银行资本实力逐步得到充实;5.通过挂牌上市和每年定期的配股,充实资本实力;非上市银行则要通过定期的定向募集方式争取扩大股东队伍,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本注入银行;6.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把银行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出去。趋势之一:求大银行“求大”的途径(二)外延式扩张——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进行相应的并购活动。是目前国际银行业实现扩张的最主要手段,是银行跳跃式发展的“捷径”。——银行业并购的积极意义在于追求前面列举的大银行的几大优势,同时还可收到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的效果。——1990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资产规模为199000亿美元;2001年,1000家银行资产规模为378717亿美元。这种资产规模的“翻番”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一时期银行间的兼并。趋势之一:求大银行“求大”的极限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全球范围内大银行之间合并的消息和“最大银行”、“最大金融公司”诞生的新闻。但确实也有大公司对这种“求大”热潮持冷静态度。为什么要考虑银行的“合理规模”?银行应在何时开始考虑规模是否合理?银行的“合理规模”在哪里?在这样的规模下,银行所提供的每单位金融服务的成本最低,而所得利润最大。整个银行业的“合理规模”在数量上是不断扩大的。只要银行资本充足、管理能力强、内控制度健全、技术先进,则其“合理规模”就会不断地向上调整。趋势之一:求大银行合并的七种类型1.为扩大业务范围而进行的合并——1998.4,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2.为配合战略转移而进行的合并——1997.7.1前,汇丰银行与米德兰银行3.为扩大国际领域、加快国际化步伐而进行的合并——1998.12,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2000.7,瑞士联合银行收购美国佩恩.韦伯集团4.为扩大国内活动地域的合并——1998.4,美洲银行与国民银行5.为在业务上寻求优势互补而进行的合并——1998.11,美联银行与费城国民银行6.为避免在同一市场内恶性竞争而两败俱伤所进行的合并——1998,原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的合并7.“敌意收购”——2000.3,德意志银行对德累斯顿银行;1999.9,苏格兰银行对国民西敏寺银行趋势之二:求全银行全能化的典型描述求“全”——追求业务活动领域的扩大,追求银行职能的延伸,追求服务功能的完善,追求金融产品的多功能。“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去为”——不仅有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结算)和货币兑换,还有各种各样的创新业务;不仅有商业银行业务,还有证券包销、证券经纪、资产管理、财务顾问、企业并购策划等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仅有一般的银行业务,还有各种基金、信托、租赁、保险代理等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业务;不仅有一般的金融业务,还有为普通工商企业提供的各种类似采购、销售甚至是计算机系统建设之类的经济业务;不仅有普通的经济业务,还有一些诸如社会保障、助残等社会工作。趋势之二:求全银行有两件事情不能做“如果你病了,请你去看医生;如果你遇到法律纠纷,请你去找律师;如果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困难,你就尽管去找银行家。”——花旗银行前总裁JohnScottie除了为结婚举行宗教仪式和在教堂举行礼拜仪式之外,该公司可以做一切事情。——1923年,美国特拉华州在给底特律联合信托公司的子公司(证券公司)颁布的特许状上如是称趋势之二:求全银行全能化的全球推广顺序德国模式——起步最早、全能最彻底欧洲推广——法国、瑞士、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等美洲效法——“有过之而无不及”亚洲行动——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借鉴——“混业经营暗流涌动”趋势之二:求全银行业务全能化的背景与根源商业银行是主动的进取还是被动的选择?“脱媒危机”与“体外循环”1.货币兑换与汇款——非银行机构、网络2.存款——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3.贷款——股票发行把最有实力的银行客户拉走——商业票据市场带走相当数量的银行优质客户——垃圾债券的发行抢走银行大量中小借款客户——各种财务公司的出现和业务的扩大挖走银行的个人借款者趋势之二:求全金融行业界限的模糊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行业差别已经越来越模糊,各自都越来越“长得像对方”了。不仅是金融领域内各行业之间的界限在消失,而且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之间的界限也在日渐模糊、逐步消失。制造、航空、零售、信息等非金融业开始悄然进入银行业。“在现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银行业务是需要的,但银行不再是必需的。”——比尔.盖茨1996趋势之二:求全银行业务全能化的优势理论解释——固定成本分摊;信息经济;降低风险;客户成本经济现实考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金融需求层面的变化。——能够分散经营风险,并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总量。——能够多渠道赚取利润。趋势之二:求全一分为二地看银行业务全能化银行业务全能化的趋势并非绝对——德国的情况——美国的情况——中国的情况银行业务全能化的副作用——如果监管不到位、自我约束不强基本判断——商业银行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从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并且是一种发展方向、一种潮流、一种趋势。趋势之三:求广德意志银行的“两个不承认”“在业内业外,很多人都认为德意志银行是德国的一家商业银行,或者说是法兰克福的一家商业银行。其实,他们都错了。”——德意志银行董事KlausRoland德意志银行的“两个不承认”不仅有充足的理由,而且它所反映的也不只是一家德意志银行的现实情况,而是全球银行业的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和动向。趋势之三:求广美国商业银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三种奇特现象要国际化不要全国化去伦敦不去纽约敲开别人的门,掩上自己的门趋势之三:求广西方商业银行活动地域的扩张与全球化西方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过程是伴随着其活动地域上的扩张而逐步实现的。同时,银行业的这种全球化和国际化,既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直接结果,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直接推动力。典型国家商业银行全球化案例——德国——美国趋势之三:求广西方商业银行全球化的七种主要表现形式1.股东全球化2.机构全球化——代表处、分行、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合资企业、空壳分行3.客户全球化——四种渠道形成4.业务全球化5.利润来源全球化6.雇员全球化7.管理模式的全球化附录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发展2006年12月末,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下设79家支行)和14家法人机构(下设19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6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2家代表处。设立外国银行分支行数量前6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99家、美国26家、日本19家、英国21家、法国15家、新加坡17家,占外国银行分支行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设立分支行数量最多的前4家银行分别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34家(14家分行、20家支行)、香港东亚银行26家(12家分行、14家支行)、英国标准渣打银行19家(11家分行、8家支行)和美国花旗银行17家(6家分行、11家支行)。趋势之三:求广西方商业银行全球化过程中的经营观念美国模式:信奉“消费者经济学”,其特点是要谋取最大利润,并以此来满足个人的消费和休闲。日本模式:信奉“生产者经济学”,其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市场占有率和最大限度的增值。即企业的目标第一是发展,第二是长期生存,第三才是利润。附录我国银行业在海外的发展到2006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香港、新加坡、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韩国等29个国家或地区开设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个代表处,海外机构的总资产为22679092万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加4695649万美元。股份制银行中,广东发展银行设有澳门分行、招商银行在香港设有分行、在美国设有代表处,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在香港设有代表处。2006年,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正在与有关方面就收购印尼哈里姆银行进行磋商。中国银行正在按照其海外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海外分机构的资源整合。交通银行设立澳门分行、德国法兰克福分行已经得到银监会的批准,正在按有关规定向东道国监管当局正式提出设立分行的申请。趋势之四:求新金融创新的背景“创新”就是企业家引入新组合的活动。五种方式:——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商品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银行金融创新的诱因——技术因素——需求因素——管制因素——竞争因素趋势之四:求新银行金融创新的基本特点金融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金融创新以技术进步为前提。金融创新的“新”与“旧”之间并不存在
本文标题:aik_1118_银行业务转型与战略管理培训(PPT40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33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