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表外业务第一节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一、表外业务的涵义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所说的表外业务是指狭义的表外业务。第一节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动,但与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密切相关,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有风险,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第一节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或有债权/或有债务: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包括:①贷款承诺;可撤销/不可撤销承诺②担保;③金融衍生工具;互换、期货、期权、远期④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代理、包销和分销第一节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广义的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所有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活动,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商业银行从事的不需要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债权/债务广义的表外业务金融服务第一节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银行只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的风险(无风险),目的是收取手续费。◆包括:①信托与咨询服务;②支付与结算;③代理人服务;④与贷款有关的服务;辛迪加贷款代理⑤进出口服务;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中间业务PS狭义的表外业务一、国内的解释根据2001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第3条,明确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在我国,传统上习惯将商业银行的业务划分为三部分: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中间业务PS狭义的表外业务《商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其分为九种:①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②银行卡业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③代理类中间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代理保险、代理金融机构委托、代理收付等;④担保类中间业务,包括银行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银行保函等;⑤承诺类中间业务,主要为贷款承诺;⑥交易类中间业务,如远期外汇合约、金融期货、互换、期权;⑦基金托管,如封闭式或开放式投资基金托管;⑧资讯类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⑨其他类中间业务,如保管箱业务等。◆中间业务PS狭义的表外业务中央银行制定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银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责,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其将表外业务划分为的三大类:①担保类②承诺类③金融衍生交易◆中间业务PS狭义的表外业务•因此,不难看出,根据我国中央银行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划分,表外业务的三种类型包括在中间业务里,也就是说,中间业务包括表外业务。◆中间业务PS狭义的表外业务•一、国际解释国际上并没有“中间业务”一说,中介业务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词汇,“表外业务”是一个舶来词,国际银行界在谈到资产、负债以外的业务时,往往用“表外业务”的说法。巴塞尔委员会所界定的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与我国中央银行界定的中间业务基本一致。第一节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二、表外业务发展状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国际商业银行在生存压力与发展需求的推动下,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大量经营表外业务,以获取更多的非利息收入。随着表外业务的大量增加,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也迅速增长,表外业务收入已成了西方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了。数据•1986年,总资产是33890亿美元美国所有银行表外业务金额是63470亿美元●1983—1993年,◆对286家资产总额在10亿以上的银行调查显示:表外业务总额=1.21*资产总额大银行从事的表外业务规模远远超过小银行。数据•1984—1990美国所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2.79%;其中,资产在50亿美元以上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21.93%;在西方发达国家,表外业务收入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第一节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三、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1.规避资本管制,增加盈利来源(《巴》)2.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脱媒)3.转移和分散风险4.适应客户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5.银行自身拥有的有利条件促使其发展6.科技进步推动了银行表外业务1.规避资本管制,增加盈利来源•1988年7月,《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机构和各类资产的风险权数作了统一的规定;•88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一是界定了风险资产;风险资产=∑风险资产类型×权重◆二是界定了资本(一级资本、二级资本);◆三是界定了资本充足率要求。资本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资产风险越高,风险权重越高,风险资产越多,资本充足率越小。1.规避资本管制,增加盈利来源风险不能过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①一方面,保护银行经营安全,限制银行盲目或单纯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重视资产质量管理;②另一方面,限制了银行的表内业务,尤其是表内资产业务,从而限制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对策:注重发展对资本没有要求或资本要求很低的表外业务。1988年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全称是《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1987年12月10日,国际清算银行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瑞典(“十国集团”)以及卢森堡和瑞士在内的12个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会上通过了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比率等方面作了统一规定。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巴塞尔委员会将资本分为两层:一层为“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的准备金,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另一层为:“附属资本”,又称补充资本或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或呆帐准备金,带有股本性质的债券工具和次级债券工具。1988年版《巴塞尔协议》混合资本工具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第十二条①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②核心资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③附属资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资产重估准备金•重估储备是指商业银行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为重估储备。混合资本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属于混合型证券(HybridSecurities),是针对《巴塞尔协议》对于混合资本工具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债券形式,所募资金可计入银行附属资本。•混合资本工具首先具有传统债券的偿还性、安全性、收益性和非参与性等特征,但是从它的设计条款分析,又呈现出其特有的资本属性。混合资本债券•混合资本工具的特征1.期限:都选择了10年以上的定期或永久。2.利息递延:当出现资本金不足、经营亏损、未能支付普通股股息等规定情形时,发行人可以延期支付利息,但必须在派发股息前付清。3.偿还次序:低于或等同于长期次级债务。偿还顺序混合资本债券•混合资本工具的特征4.暂停索偿权和吸收损失:债券到期日,若发行人资不抵债、经营亏损或无力支付,则发行人有权选择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而不构成违约。这与利息递延共同成为混合资本工具的最本质特征。5.息票加码与提前赎回条款:债务条款中常常规定在一定期限(一般至少5年)后发行人可以选择提前赎回,但需经监管机关批准。如不赎回,则债券利率按约定上升。股权+债权次级债券次级债券是指在清偿顺序上排在存款和高级债券之后,优先股和普通股之前的债券品种。作为债券持有人只能获得发行条件载明的固定利息和本金金额,即次级债券的持有人不能分享银行的超额收益,但却承担了较大的违约风险。目前国际上次级债券多为商业银行所发行。次级债券的次级只是针对债务的清偿顺序而说的,即若公司一旦进入破产清偿程序,该公司在偿还其所有的一般债务(高级债券)之后,才能将剩余资金来偿还此类次级债券,也就是说其享有对公司资本的第二追索权。因此称为债券次级债券与混合资本工具的区别•次级债券与混合资本工具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混合资本工具可以且必须用于分担银行的损失,且不必停止交易,而次级债券仅在银行破产清算时才可用于清偿银行的损失。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混合资本工具比次级债券更具有充当资本的属性。最常见的混合资本工具就是可转换债券。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讲,发行可转换债券要比发行次级债券更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不足问题。次级债券与混合资本工具的区别•次级债券只是在一定期限内具有资本的属性,并非银行的自有资本,最终仍需要偿还。因而,次级债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它只不过给银行提供了一个改善经营状况、调整资产结构的缓冲期。•按照次级债券的定义,除非银行破产或清算,次级债务不能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的经营损失,即在正常的情况下,次级债务不能用于冲销银行的坏账。从而,也就无法替代核心资本的功能。这正是巴塞尔委员会在规定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同时,又单独规定核心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初衷。风险加权资产(基于“资产风险有别”,计算银行净风险资产)关于表内资产:风险加权计算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赋予它们五种不同的加权数,即0%、20%、50%和100%,风险越大,加权数就越高(具体见后表)。关于表外资产:先用“信用转换系数”将表外资产额转化为表内资产额,然后再视同相应的表内业务进行风险加权。如100%转换的表外业务:保证和承兑。1988《巴塞尔协议》的风险权重第一类:0%权数的资产:①现金②以本国货币定值并以此通货对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融通资金的债权。③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其他债权。第二类:20%权数的资产:①对多边发展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的债权,以及由这类银行提供担保,或以这类银行发行的债券作押品的债权。②对OECD国家内的注册的银行的债权以及由OECD国家内注册银行提供担保的贷款。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风险权数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风险权数第三类:50%权数的资产:完全以居住用途的房产作抵押的贷款,这些房产为借款人所占有使用,或由他们出租。第四类:100%权数的资产:①对私人机构的债权。②对OECD以外的国家的法人银行余期在一年以上的债权。(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巴塞尔协议规定,到1992年底,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其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4%。巴塞尔协议规定,从1987年底到1992年底为实施过渡期,1992年底必须达到8%的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目标。资本比率的标准2.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先后放松金融管制,银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融资证券化减少对证券交易的限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大量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扩大金融脱媒金融脱媒的原因•“金融脱媒”,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一定会导致金融脱媒,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脱媒的起源•这种现象现最早出现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从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国出台Q条例促使银行纷纷出现利润下降,市场不断萎缩,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即出现了所谓的“银行脱媒”现象。金融脱媒•“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即证券市场的发展削弱了银行金融中介作用。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
本文标题:第8章表外业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2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