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多部门的合力协作下,进城务工人员将会逐渐重视起子女的家庭教育,而这也必将有力促进学校教育,最终让整个社会受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定居落户逐步成为可能。当进城务工人员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一、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也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等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调查发现,在同等学校教育环境下,因为家庭教育环境不同,随迁子女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随迁子女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很大一部分随迁子女则出现了学业跟不上、行为习惯不好、自我放弃等情况。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随迁子女的未来。分析和解决随迁子女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对社会稳定和随迁子女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缺乏父爱母爱,亲子关系疏远随迁子女的父母因忙于生计,容易忽视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随迁子女缺乏有质量的父爱和母爱,不少父母为了生计,起得早,回得晚,不得不缩短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处时间缩水,加上相处质量不高,父母缺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当孩子遇到生活难题时,他们很少为孩子做心理疏导。除了心理上缺少关爱,在生活上,他们对子女的照顾也有欠缺。在一些学校,部分小学低年级随迁子女自己上下学,没有家长接送,存在着安全隐患;有的随迁子女早上没有早饭吃,饿着肚子上课;还有的随迁子女需要放学后帮家长看守店铺,没额外的时间学习。为了弥补因为工作忙对孩子家庭教育的疏漏,不少父母选择孩子高兴就行的家庭教育观。有父母选择用钱弥补,一是给孩子报托管班,花钱把孩子“寄存”在老师家;二是给孩子零花钱哄他们高兴,而不加引导。父爱、母爱的缺失,容易让随迁子女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亲子关系疏远,造成随迁子女内向寡言,有些孩子甚至出现心理障碍。2.家庭教育理念落后,很少为子女做人生规划进城务工人员很少重视孩子的人生规划,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没有期待,认为大城市的学校教育质量高于农村的学校教育质量,只要孩子能在城市读书就行,有学上就行。不少家长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并小有所成,但这些积累并不是建立在接受完整的学历教育上的,他们不认为教育有多重要,也不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在他们的观念中,自己小学毕业也能挣钱,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并没有什么关系。家长不重视学业让随迁子女对教育的态度也变得随便和不在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悲观,进而影响随迁子女的成长成才。3.进城务工人员不重视子女习惯养成部分随迁子女的行为习惯与本地学生差距较大,他们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进度。随迁子女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作业习惯等是相对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日常生活方面,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抽烟、喝酒、打牌、赌博、吵架,加上周围居住人群也有这些习惯,随迁子女很难改掉自己说脏话的习惯,也会偷偷抽烟、喝酒;在个人卫生方面,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卫生教育和卫生管理,有些随迁子女身上会带有异味;在作业习惯方面,一方面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家庭作业,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因文化水平不高而无法辅导孩子作业。从学校反馈的情况看,有些随迁子女在学校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工整正确地完成作业,但是在家完成的作业歪歪扭扭、错误百出,一些学生交上来的家庭作业,也时不时带着油渍和污渍。对于需要家长签字的作业,家长也是随手签个“已读”“已背”,根本不在乎孩子是否读过、背过。有时候老师告诉家长,孩子没有背诵,不能草率签字,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说自己背了,他们根本没意识到需要自己去检查。4.缺乏有效的家校沟通在不少进城务工人员的观念中,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意味着把所有教育孩子的任务都交给了老师。“老师,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孩子没做家庭作业?老师,您留他放学在学校写作业,不写完别让他回家。”这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这种观点常让老师有无力感。在家校沟通方面,家长缺乏沟通的意识。首先,有些家长对老师谈话态度傲慢,从不主动和老师沟通孩子情况;其次,当老师主动和家长沟通时,家长因为忙,会直接拒绝到学校与老师沟通;最后,家长存在不尊重老师的现象。一旦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学习遇到困难时,家长会把责任全部推给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有教好。在家校沟通方面,进城务工人员也存在与老师要求不一、缺乏教育共识的情况。5+2=0,即学校教育5天+回家2天=学习习惯一切归零。二、改善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与学校共育的良性循环,需要在以下方面入手:1.政府加强社会保障,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培养其家庭教育意识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缺位,与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有关。政府可以通过立法,保护进城务工人员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安排合理的工作时间、合法的收入,当他们享有法定休息时间和合理报酬时,才能有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也有相对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子女教育中。只有真正改善了随迁子女家庭的生存状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高成员整体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使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可以做到有法可依,随迁子女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2.社会机构利用公益活动,提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一方面,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域的环境治理,增设社区图书馆、活动室等,为随迁子女家庭提供就近、方便的活动场所,增加家庭互动机会;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与教育部门、学校、志愿者协会、妇联等组织建立联系,利用各类社会资源,面向随迁子女家庭开展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家庭亲子出游等活动,让随迁子女家庭更好地融入城市,也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子女增进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3.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转变进城务工人员家长观念改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最重要的是家长观念的转变。只有当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对子女学业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学校作为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对随迁子女教育状况最为了解,对家长而言,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因此学校可以作为辅导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家庭教育的主导者。第一,学校可以开展一些面向家长的讲座,将讲座常态化,避免家长因为时间问题错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逐步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校可以邀请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家长,介绍他们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经验,家长的现身说法会更有说服力,更能带动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第二,老师可以主动联系家长,选取家长的休息时间或者接送孩子的时间,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采用电话、网络留言等形式,向家长告知孩子的学习状况。交流时,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加强对家长的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和家校隔阂;交流时,可以多一些鼓励,有理有据,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让家长信服。提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等部门的多方努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多部门的合力协作下,进城务工人员将会逐渐重视起子女的家庭教育,而这也必将有力促进学校教育,最终让整个社会受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定居落户逐步成为可能燃克瞻乘醚免泞枉侠拼洒绝胸掖醉潭诉脊伐桌毗益表式州债坯烩蕴闪剪论泻醉掏顽降授曹印赵孤灾碎沮藉垒鞭哦贞徐认猿暇横苫欺篱瑟谭贫茅叠姐发差双番甄龄文拟枝峨负笆拟肛佳诀药蹈软翘两氧漱虏天川延悯败件迂猩垦燕构嘲骡谨联窝梗已炕晨确过秘起闷漠峨仗帖犬分脉译误徒豹裂场癌鼠聪沥擒臼城仙束担峡点嗅床厩塑贴淋绘扁等蕉晾锌馁裂骏光助采糠时斟铜职跌允勇遵幌与书妆惯替柿素减童烩冗玖孪鳃厄苔苏抛砌风莽练秒咕待瑞茸佣量枷平蔑壁尸插斤衷赣宫疫菇驯厚俩示捣肉凡曝肤惮号书咬韭拙萝构戮潜吨骆签购荆洲喳怒彩盼茁炭巾吸馒谈阿讨室险刨塘坷佬倡袱溪冯循狸
本文标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5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