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积的变化规律》设计(薛铮)
授课教师:北京西城区黄城根小学薛铮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58例4教学目标: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来一只小熊乘着热气球去旅行,如果每秒上升5米的速度保持不变。教师问:如果小熊飞2秒,能飞多高?如果小熊飞4秒,会飞到哪儿呢?如果小熊飞6秒、8秒又会飞到哪儿呢?10秒、12秒、14秒、16秒?什么感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借助直观,初步感受了感受“变”与“不变”。】二、探索规律1.发现规律。(1)观察两组算式,借助学习建议,寻找积的变化规律。2×6=125×2=1010×6=605×4=20100×6=6005×12=60学习建议:①独立思考,在算式上写一写、画一画。②同伴交流,说说你的发现。(2)反馈交流。(3)学生举例,并写出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若干组不同的算式,自己探索积是怎么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积与因数的依赖关系,将观察角度由“一维”向“二维”过渡。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2.表达规律师:请你把永远也写不完的乘法算式中藏着的规律,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写出来。(1)学生独立表达规律;(2)反馈交流,完善认识;(3)整理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借助生成资源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使规律逐渐清晰,并逐步完善对规律的表达,由自然语言逐渐过渡到规范简练的语言,并适时进行其他形式的拓展,从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3.应用规律小青蛙“吃”数:吃进的数与嘴里的数相乘,得到“吐”出来的数。第一组:已知:5×□=20回答:15×□=?30×□=?教师问:怎么算出来的呢?第二组:已知:6×□=222回答:24×□=?教师问:怎么那么快知道答案?为什么6乘4,222也乘4?3×□=?教师:看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有时能让计算变得更简便。【设计意图:简单的算式直接乘,而不好算的算式使学生自然运用了积的变化规律,体会了规律的作用。此外,此形式与表格形式本质是相同的,更突出了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因数与积的变化。】三、到生活中去1.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回头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模型”建构,让学生从“模型”和“建模”的角度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站在“高点”再回望探究之旅,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更加深入了,由此而产生的“魔力”,将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他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2.借助图,编故事。(机动)【设计意图:实现“形式”的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拓展对积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感悟“变”与“不变”存在的广泛性,为进一步学习积累相关经验。】
本文标题:《积的变化规律》设计(薛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7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