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框是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第二单元主要回答的是“谁来生产”,本框题承接上一单元主要回答“如何分配”的问题。从内容上看理论性较强。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了解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2、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参按贡献与分配的意义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二)能力目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通过课前探究活动和课上的分析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通过课前收集家庭收入信息,体会劳动光荣以及父母的收入来之不易,从而进一步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三、教学重、难点(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区分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教学难点。四、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探究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因此可以布置学生对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课前探究。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将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以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设问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六、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思维发展规律,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本节课主要采取探究式学习方法,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并分析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课后分析若干名人的收入方式,并探究这样的收入方式是否必然会造成我国社会收入差距悬殊。这样做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能够更加充分地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七、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完成以下问题的分析研究:第一,家庭成员中有哪几个人有收入?第二,他们的收入方式2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第三,这种收入方式有什么优点?第四,家庭收入方式和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完成下表:学生姓名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分配方式(二)教师准备教师利用对学生家庭的调查制作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疑惑问题进行整合,制成ppt课件。八、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课件:学生课前对家庭成员收入情况的探究成果。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同学们的探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二)联系实际、突破难点多媒体展示:本班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学生分析数据并探究: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还存在哪些分配方式?学生分析数据表并探究其收入特点及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学生姓名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分配方式这个表格的设计主要发挥以下作用: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而直观的材料,在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各种分配方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能更直观地了解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提高能力。4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释现实问题,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从而激发学习兴趣。5关于分配方式的分析,学生先是通过预习完成,经过课堂学习后会发现预习中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授课有的放矢。(三)巩固知识、情感升华多媒体展示:1、以小吴一家同富不同路的例子,让学生分析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3别是属于哪种分配方式。2、材料分析: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国科技大学6名学生,其中博士生2人,硕士生1人,本科生3人,参与研制的中文语言合成技术,可与IBM国际语音识别技术媲美或互补,由此诞生了我国首台“能听会说”汉语的电脑。他们得到了总计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这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你认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自己有什么感受?(四)课后探究、温故知新展示社会名人图片:周杰伦、袁隆平、韩寒、姚明、于丹的图片,让学生课后分析这些名人的收入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这样的分配方式是否必然会造成收入差距过大?(五)板书设计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内容、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按劳分配原因: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物质基础分配方式意义: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原因地位: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九、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本课设计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与社会现象整合起来,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学生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高,参与面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得积极、踊跃,能全神贯注地参与课堂的活动,这是非常难得的,在课堂上不时有阵阵掌声和笑声,也有精彩的思想火花迸发,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效果明显。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设计好情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感受领悟知识,同时把感悟的知识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运用升华。
本文标题:分配制度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8436 .html